德善若水 其情流长

时间:2022-09-07 03:58:37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其教化之德,上善若水,泽被万民。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原因和措施、如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

例1 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在审题时要快速找到“传统特色”“中国元素”“历史的演变”,这些有效的“题眼”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眼”信息明确告诉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③符合题意。①错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②错误,社会实践是中华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答案 D

点拨 本题从中华文化角度考查“中国元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提高同学们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准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从纵向看:源远流长,体现在汉字和史书典籍上。注意是“汉字”而不是“文字”。(2)从横向看:博大精深,体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上。此类题通常提供典型事例材料,如体现独特性或区域性的具体材料,考查对博大精深的理解。

例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雷锋精神,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具有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气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展相对接。2007年,来自全国各地的27位大学生,在选择未来时不只作功利想,不仅为稻粱谋,毕业后奔赴海南省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经过5年艰苦奋斗,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重建了自然保护区工作站,提升了生态保护水平,改变了一方水土。鹦哥岭的大学生因甘于奉献而快乐,因学以致用而充实,因遵从理想而诗意。他们用青春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用美好情怀和理想气息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

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民族和社会的价值是永恒的。

解析 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民族和社会的价值是永恒的,实质就是要求回答雷锋精神长期发挥作用的原因。审题时抓住“文化生活”的指向性信息和“说明”类设问等有效“题眼”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作答时既要分析雷锋精神与中华优秀文化、民族精神的关系,也要分析雷锋精神与时代的关系,即在时展中不断丰富雷锋精神的内涵,最后强调弘扬和培育雷锋精神的重要意义。

答案 ①雷锋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②鹦哥岭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丰富了雷锋精神的内涵。③当代社会需要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价值导向。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雷锋精神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点拨 本题紧密联系社会热点,结合雷锋精神的相关材料,考查对雷锋精神的阐释,考核同学们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阐释”类设问在解答过程中,大家极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脱离材料,一定要注意是从材料中得出阐释的外延。二是阐释的不全面,只涉及教材的某一点知识,要注意综合把握相关知识的联系,回答问题要有高度,思维要全面。

练习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文艺晚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中国和非洲国家的近400名演员同台演出。中国京剧演员的《唱脸谱》展示了中国京剧的深厚艺术底蕴,《非洲节目集锦》则展现了非洲文化的蓬勃艺术活力。最后,全体演员共同演出《友谊欢歌》,中非演员共同跳起喜庆欢快的中国秧歌,将晚会推向高潮。据此回答1~2题。

1.以上材料表明( )

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双方文化的发展 ③不同民族文化各有其特点 ④对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国与国之间文化的交流( )

①有利于两国文化的借鉴与融合 ②为双方的经济合作和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③有利于提升两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④可以消除不同文化的差异,融为一体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始于春秋时期的清明节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扫墓是最早的清明祭拜形式,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更多的形式。2002年,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民族魂”活动。10年来,参与人数从最初的100万跃升到目前的1500万左右。将祭奠先人的文字和音像放在互联网上,让所有的亲人和故友都能在不同的地方同时或随时祭拜,这种文明和科学的祭拜方式,让逝者安息,于生者有益。

试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回答:

(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

(2)你是怎样看待清明祭拜形式的演变的?

参考答案

1.A 2.B

3.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2)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清明节祭拜活动集中展示了人们对先烈和先人的尊重和怀念情感。②对待民族节日应该在继承中发展。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继承不但要注意其形式的变化,更要注重其蕴涵的文化精华的内容,不断为传统的民族节日丰富新形式,增添新内容,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③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网络方式对先烈、先人进行文明科学的祭拜,值得大力提倡。

上一篇:撩开“深刻”神秘的面纱 下一篇: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体制现状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