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州电视台发展的新期待

时间:2022-08-14 05:12:34

对广州电视台发展的新期待

2009年10月12日,一直以立足本土、纯粤语播音的广州电视台又出新招,将其下属的经济频道重新打造成普通话综合频道。这是广州台历史上首家普通话综合频道,试图“以广州制造为特色,打造粤味十足的普通话频道……反映全国视野和全球胸怀”①。此举可视为广州电视台在迎接2010年广州亚运背景下的主动变革,让我们对广州电视传播生态有了新的期待。

在期待之余,我们禁不住追问:在央视、凤凰卫视影响力如日中天,省级卫视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身处粤语文化圈核心区的广州办起的纯普通话综合频道如何脱颖而出呢?降生不久的广州普通话综合频道仅从栏目设置来看,该频道的核心竞争力仍未凸显出来,这些节目基本上都能在国内其他普通话综合频道中找到相似者。我们认为,要切实提升广州城市电视的竞争力,必须找寻新的方向。

2008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2009年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我们提供了启示。前者指出,珠三角地区面临重大机遇,“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方兴未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加快”;而广州则被定位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性大都市”。②后者鼓励新闻出版产业跨区域发展并努力走出国门,虽然并未提及广播电视产业,但对广州城市电视而言,这未尝不是一种提示。

普通话和粤语的双重尴尬:广州城市电视发展的外部挑战

一般而言,传媒的发达程度往往可以折射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发展状况。在广州,《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三大报业集团之间闻名全国的“三国演义”仍在继续,领先全国。与报业相比较,毋庸讳言,广州本土城市电视的6个频道不管是内容还是影响力都略逊一筹,还要与央视9个频道、中国教育频道、广东省台6个频道、外省十余个卫星频道、被允许落地的若干境外频道等豪强竞逐广州电视市场。

从我们能搜集到的广州电视市场的最新收视数据来看,央视和外省卫星频道在广州电视市场的收视份额并不高(占15%左右),但广州城市电视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6个频道加起来只占13.5%)。广州电视市场上最大的赢家是境外频道,香港亚视(本港台、国际台)、香港无线(翡翠台、明珠台)、凤凰卫视、星空卫视、华娱卫视等,共占据了41.8%的市场份额(参见图1)。

图1:2005年广州电视市场各类频道的市场份额(%)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从宏观上看,广州电视台的问题实际上是中国所有城市电视台面临的普遍问题。目前,中国电视市场中存在五股主要力量,分别是央视、省级卫视、城市电视台、境外落地电视台和民营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在与其他四股力量的竞争中,城市电视台在资金实力、频道资源、频道覆盖面、技术设备、人才机制等方面都不占优势,现阶段还受到难以上星的天然局限。另一方面,面对互联网、手机等其他新兴媒体的冲击,各地电视台的广告收益普遍下降,城市电视台受到的影响尤甚。《2003年中国数字电视报告》显示,广电媒体的广告收入有进一步向大型传媒机构集中的趋势,省级广电媒体认为“自身广告经营越来越困难”的机构占到了45%,而落到地市级广电媒体,这一数字则高达63%。③

若从广州电视市场的微观情况分析,1988年立台的广州电视台几乎从诞生伊始就注定了它今天的尴尬境遇。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富裕起来的珠三角地区电视普及率迅速提高,以广东台、广州台等为代表的本土电视台不断壮大。但是毗邻港澳的区位特征,又使刚刚发育起来的广州电视市场受到香港电视的巨大影响。粤港两地居民共通的语言和文化传统,让香港电视娱乐节目受到不少珠三角地区居民的追捧。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广州城市电视从一开始就要面临香港电视的强势竞争。市场压力使广州电视台在竞争中曾一度表现出明显的港化倾向,如开办专栏、增强娱乐性和可视性、延长播出时间等。广州台各频道的节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全部采用粤语播出,也不能说没有与全粤语播出的本港台、翡翠台一争长短的考量。

如果结合以上宏观和微观情况分析,就不难得出广州城市电视难以发展壮大的具体原因了,我们称之为广州城市电视的“双重尴尬”。若其以粤语综合频道为诉求,则很难从香港电视对珠三角地区居民长期以来收视习惯的影响中摆脱出来,也难以与已于2004年成功上星的中国现阶段唯一的纯粤语卫星频道――广东省属南方电视台都市频道、已成功进入港澳有线网并在欧美等东南亚地区落地的广东珠江频道竞争。若其以普通话综合频道为诉求,则面临来自央视和各省市卫视的巨大压力。

本土化的空间与局限:广州城市电视发展的内部问题

事实上,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广州城市电视已经做出了若干努力。首先是争取覆盖范围的扩大。现在,广州电视台无线频道的覆盖范围已从全广州扩至整个珠三角地区;该台有线频道也已覆盖了广州市8个老城区、番禺和花都的大部分地区、从化和增城的小部分地区。但是,广州城市电视眼下走出广东、扩大影响力的关键一步――“上星”却在政策限制下迟迟得不到批复。广东地区已陆续有了4个上星频道(广东卫视、珠江频道、深圳卫视、南方都市频道),这在中国其他省份极为罕见,广州电视台多次谋求上星而不得,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既然上星的愿景暂时无法实现,广州城市电视便主打本土牌,以独具特色的粤语地方新闻节目吸引本土观众,也赢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2004年2月,广州新闻频道的一档粤语民生新闻节目《新闻日日睇》开播,该节目糅合了读报、评论、现场采访等多种报道形式,以鲜明的草根化口播风格为广州本土电视新闻树立了典范。根据央视―索福瑞的数据,该节目2005年的平均收视率高达 5.78,平均每天有 50 万观众通过各种途径(包括电视、网络等)收看。④放在国际视野下看,《新闻日日睇》的走红与西方地方新闻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地方新闻必须服务社区,这已成为许多西方地方新闻从业人员和研究者的共识,“通过分享关于当地发生了什么事的信息(包括立法、教育和就业等问题),通过分享我们的邻人的悲喜以分析全国性事件和国际性事件对我们社区的影响,(地方新闻)得以整合社区”⑤。国内许多城市电视台也纷纷推出了方言新闻节目,如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和杭州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等。

但是,广州城市电视本土化的努力是受到一定限制的。相对于广州市属的《广州日报》、《开放时代》、《南风窗》等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报刊而言,广州市委有关部门对广州电视台的调控尺度较为严格。我们先后对若干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经济频道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他们坦言,“政治立台”是广州台的立台标准,而观众诉求有时并非是节目制作的主要考量因素。⑥广州台新闻节目的某记者甚至对我们抱怨,台里连新闻主播换个发型、穿套服装都要台领导定夺;因为担心出错,台里多年以来不敢轻易更换新闻节目的播出风格,这也是广州台一些新闻主播的着装和仪态常遭一部分观众诟病的原因。⑦还是以曾经叫好又叫座的《新闻日日睇》节目为例。该节目主创人员最初的设想,是做一档与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类似的读报节目,但该节目主持人陈扬鲜明而犀利的个人风格让这档节目逐渐成了一部分广州市民心中的代言者,该节目还因大胆评议时政获得了《南方周末》2007年“年度电视栏目”称号。虽然观众反响良好,但陈扬在2009年还是因种种原因离开了《新闻日日睇》,而该节目亦很难再续辉煌。

若进一步分析,就算广州电视台本土化的努力能一帆风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被定位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性大都市”的广州的城市电视能否仅仅满足于用粤语节目吸引操粤语的广州本土观众,这也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外来人口的逐渐增多,语言文化的多元性已经越来越成为广州的新标签。本土化的粤语节目虽然有利于拉近频道与本土观众的距离,但也因其过于鲜明的地域特性而限制了受众规模,其视野也略显狭窄。有人对《新闻日日睇》和《有报天天读》做过比较,发现前者在20分钟的读报时间内只选读了5份广州本土的都市类报纸上的10多条新闻,而后者24分钟内里竟播读了50多条信息,涵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金融时报》等国际大报和《读卖新闻》、《朝鲜日报》、《南华早报》等东南亚知名大报上的信息。⑧

东南亚第一城市华文频道:广州城市电视未来的方向

广州城市电视要真正变成已被定位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广州的城市名片,切实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就必须超越“普通话vs粤语”、“本土化vs国际化”这两大问题中的二元对立思维,在更广阔的视野下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认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建立,为打造一个主要面向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华人的城市华文频道做准备,这是广州城市电视未来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这些地区历来是珠三角地区未来争取多层次、多方式、多领域合作的重点区域,它们与珠三角地区在文化上有诸多共通之处,这是上述地区的受众共享电视频道的重点基础。

将来的这个频道应该是用普通话和粤语两种语言播出的,既有面向东南亚粤籍华侨的粤语新闻和文娱节目,又有面向东南亚其他非粤籍华侨的普通话新闻和文娱节目。有研究表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东南亚的华裔和华侨中有近90%的人来自以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和港澳地区为主的粤方言区⑨,近年来,随着国内其他地区的逐渐开放,东南亚地区不懂粤语的中国移民也越来越多,他们是我们设想的这个频道内普通话节目的主要观众。

将来的这个频道应该既是本土的,又是国际的。在继续做好本土化的民生新闻等品牌节目同时,这个频道必须以广州为核心,辐射港澳及东南亚华人社区,为这一地区的观众提供快速、全面、准确的广州、港澳及东南亚地区的各类资讯(尤其是最新的财经资讯、政策信息)及其深度解读。在这方面,广州城市电视可以尝试与广州地区已非常成熟的报业合作,达成电视媒体与纸媒体的真正融合,如请报社记者撰写深度新闻稿本、聘请报纸评论员担任电视时事节目评论员等。广州城市电视一定要打破用人机制局限,深圳卫视引进港籍主播改革粤语新闻之举值得借鉴。

笔者曾不断地追问自己:一个拥有杰出报业的城市为何在电视方面不能表现得更加突出?广州在人才、资金、制度等要素都不缺乏的情况下,为什么办不出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创新能力的电视频道?但一想到或许广州城市电视本身从未想过要改变现状和在本土化的同时尝试走国际化之路,便顿觉语塞。所幸的是,2009年10月,广州电视台推出了首个普通话综合频道。尽管在许多方面,这个频道目前还不能让人产生更多的期待,但这一改革多少能反映出广州城市电视走向国际的视野和决心,同时也使笔者看到了这篇论文的一点价值。(本论文受到广州市社科院2009年度研究课题《粤语文化圈中的广州电视频道定位研究》的资助)

注 释:

①《迎亚运 广州首个市级普通话综合电视频道开播》,载《南方都市报》2009年10月12日,转引自,2009年12月20日访问。

②《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南方网,news.省略/gdnews/nanyuedadi/content/2009-01/08/content_4827444.htm,2009年9月13日访问。

③王昊:《城市电视台栏目品牌构建模式分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④许莲华:《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节目的得失解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1)。

⑤Rosenstiel, Tom, and Marion Just, “The Knowledge Base”, in Rosentiel and Just ed., We Interrupt This Newscast: How to Improve Local News and Win Rat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8

⑥⑦作者在2007年7月对广州电视台经济频道、新闻频道的部分摄像、记者和编导进行了访谈,被访者要求匿名。

⑧陈子文:《电视读报节目的两种取向――比较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和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视听界》,2008(2)。

⑨袁泽斌:《粤语新闻的发展空间初探》,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科院编辑出版中心)

编校:董方晓

上一篇:对精英文化大众化的解读 下一篇:河南当代艺术传播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