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科学推进沿海开发

时间:2022-08-14 03:33:16

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科学推进沿海开发

编者按: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扎实开展实践教育,切实提高党外代表人士的参政议政能力,助推江苏沿海开发,我院根据省沿海开发的整体部署和沿海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结合省统战系统开展的统一战线服务沿海开发“同心活动”,去年下半年组织第15期党外县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全体学员分别赴沿海连云港、盐城和南通市开展驻点调研,形成了题为《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科学推进沿海开发》的调研报告,报省委省政府参考。省政府有关领导对报告给予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现将调研报告刊发。

摘 要:江苏沿海地区开发战略是全省重要的发展战略,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第十五期党外县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围绕沿海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这一主题,赴连云港、南通和盐城三地进行驻点调研,对沿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沿海开发战略;生态环保;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163(2012)01006106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批准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海开发为我省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强有力的增长引擎,为推动“十二五”时期沿海地区更好更快地发展,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沿海开发五年(2011―2015年)推进计划》,要求科学推进沿海开发,为促进苏北振兴与苏中崛起提供强大动力,为苏南经济转型拓展空间,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作出贡献。

沿海的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正积极落实、大力推进沿海开发战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从基础设施框架全面拉开,到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初步确立;从新特产业集群效应初现,到滩涂围垦有序推进;从富民惠民步伐加快,到沿海地区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升,可以说,江苏人紧紧抓住沿海开发的新机遇,千里海岸正成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跨越发展的实验田,成为全省再创又一个黄金发展期的新引擎。2011年7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沿海地区发展工作推进会上,罗志军书记着重阐述了沿海开发推进中需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的“四个重要关系”,李学勇省长对今后五年沿海开发工作作了具体部署。两位领导的讲话都强调了要科学推进沿海开发战略,特别是要坚持环保优先、绿色发展,做到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融、协调推进,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围绕我省沿海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这一主题,在省委统战部和省社会主义学院的指导下,省社会主义学院第十五期党外县处级干部培训班确定了“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科学推进沿海开发”为主题的驻点调研课题。2011年10月27―29日,培训班全体学员分成三个调研组,分别赴南通如东市、盐城滨海、大丰县和连云港市进行驻点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经过讨论与整合,最终形成了这一调研报告,希望对沿海开发的科学实施有所促进。

一、我省沿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现状

我省沿海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具有鲜明的特点:(1)自然气候优越,“江淮交汇”,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地下水资源丰富。(2)滩涂资源广阔。江苏拥有约65.3万公顷的滩涂,沿海多为淤涨型粉沙淤泥质海岸,近海在黄海南北潮流交汇作用下形成了世界罕见的辐射状沙脊群,每年淤涨面积4万多亩,属于世界海岸带中仅有的两处淤长型海岸之一,是联合国认可的太平洋西岸唯一一块未被污染的湿地。(3)生物资源多样。自然资源、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原生态和丰富的多样性,栖息着大量的鱼类、爬行类、腹足类、两栖类、哺乳类、海鸟和森林鸟类。近海低温低盐水系与高温高盐水系汇合,为海水鱼、虾、贝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沿海鱼类和贝类资源丰富、品质优良,是全国重点优质海产品生产基地之一,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白鹳、黑鹳鸥等。(4)绿色能源丰富。沿海地区光照条件优越,地域开阔,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光能资源。

生态环境保护是沿海开发的生命线和高压线。江苏沿海地区作为我国东部具有巨大潜力和后发优势的一块净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生态优势成为沿海地区最大的优势资源。在推进沿海开发的进程中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促进沿海开发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及所辖各县市十分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思想上重视、组织保障得力,成效显著,而且都制定了相关的环境保护的中长期规划,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精神与要求,为科学推进沿海开发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通过实地调研,我们也发现在沿海开发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生态环保问题,应当引起沿海开发办公室与相关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

二、我省沿海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必须看到,由于环境问题积累和污染总量的累积,沿海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总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沿海生态环境建设与环保形势相当严峻。

1、污染情况比较突出。一是陆源污染。这是东部沿海最大的污染源,东部沿海处在主要河流的下游和末端,上游各种工业和生活污水几乎都要通过沿海地区入海河道向黄海排放,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地区的河流水质达不到水功能区标准,有的甚至出现劣Ⅴ类水。多个入海排污口的监测数据超标,部分排海污水样品中检出了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等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海,致使部分海域营养盐超标严重,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少部分海水污染程度加重,排污口邻近海域为劣四类水质;底栖环境恶劣,沉积物质量多劣于一类国家标准。陆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海,严重影响了邻近海域自然保护区、养殖区、增殖区、捕捞区、度假旅游区、盐田区等海洋功能的正常发挥。二是农业面源污染。也是东部沿海地区最直接的污染源。沿海地区土壤较贫脊,有机质含量低,为了夺取高产,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一部分化肥农药流进河流,排放入海。同时,海水养殖的用肥、用药量成倍增加,成为沿海滩涂新的污染源。三是港口污染。包括港口码头污染和海洋渔港污染,造成近岸海域海水石油类含量超标。

2、生态失衡后果严重。一是海洋生物资源逐渐减少。沿海地区海洋渔业产量大幅度下降,大黄鱼、吕泗海蜇等传统名贵海产品几近绝迹。苏北浅滩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下降,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偏低。二是生态异常现象时有发生。我省沿海时有大面积赤潮、浒苔暴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环境管理方面的不足。一是滩涂开发管理缺失。沿海滩涂开发牵涉到发改委、国土、海洋与渔业、水利、农业资源开发等多部门,缺乏强有力的海岸带(海岸带范围主要是海岸线向陆侧延伸10公里,向海侧延至6米水深线)管理机构,省农业资源开发局面临众多行政部门以及垦区所在地的各级地方政府,不同部门都有局部利益关系的考虑,加之法律对于滩涂资源的所有权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使用权、开发权、收益权等没有明确的规定,造成不少短期开发行为以及哄抢和争夺滩涂资源的现象,用海矛盾日益突出。二是缺乏一个全面性和整体性的生态保护规划,生态经济理念未能得以体现。在实践中,部分地区未能从区域位置、产业特色和交通状况等综合情况,合理布局沿海开发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沿海开发的效益。存在着局部产业布局不够细化,区域功能布局不够优化等问题,在生态工业产业链设计、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等方面,与建设生态型园区的要求还有差距。部分外向型农业和农副产品外贸加工业,让一些国外的生物物种进入沿海地区,如不加强检测和控制,有可能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三是低端项目加重了环境污染。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受其他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影响,沿海地区承接的小化工、小印染等重污染项目较多,现有产业层次低,结构和布局趋同现象严重,结构性污染较为突出。化工园区及化工集中区数量多、布局散,且入区项目规模小、污染重、治理难度大,不少为染料、医药和农药中间体项目,存在严重的环境风险。四是环境基础设施仍显薄弱。江苏沿海地区经济社会欠发达,环保投入不足,集中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水收集管网等配套设施不到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载体的承载能力建设还要加强。五是环境保护机制不够健全。环保统一监管的机制尚未形成,现有环保法律、法规强制措施不够,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大,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补偿,社会公众参与机制尚未形成。以上有关生态环保方面的问题,在我省沿海地区各市县虽然表现程度有所不同,但具有普遍性,应当引起足够重视。我们应当借鉴发达国家沿海开发的有益经验和国内特别是苏南地区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训,确实贯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环保理念,以免重蹈先发展后治理的覆辙。

三、国际沿海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经验

美国“阳光地带”开发、日本太平洋沿岸“三湾一海”开发和韩国东南沿海开发,是国际较为成功的沿海开发案例。区域竞争、发展规模和自然资源环境差异,江苏沿海开发与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沿海开发路径完全相同,但在相类似的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转型背景下,三个国家在沿海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工作仍可为江苏沿海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其主要成功的做法是:

1、科学制定和落实生态保护规划。三个国家沿海开发中的共同的特点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各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和区域产业结构发展要求,以环境优先、自然优先的原则,科学制定了沿海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并切实落实到具体的工程项目,最大程度保护沿海地区原生态环境。

2、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减轻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承载压力。日本、美国、韩国等在沿海开发过程中,为发展经济的需要,发展部分煤炭等资源开采业和重工业,给当地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各国在环境问题上觉醒早、行动快,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能源由自给及时调整为依靠进口,重点发展农业、渔业和以物流、电子信息、旅游观光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大大减少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依靠丰富的海洋资源,渔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观光业也成为一个新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的及时调整使以上各国在沿海开发中避免了走重度污染、高难度治理的老路。

3、加强环保立法,依法推进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环境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日本、韩国和西方国家受到了高度重视,其起点是50、60年生的日本水俣病事件、美国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等世界公害事件,并对此采取了对策。通过加强环境基本立法,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法》、《生物多样性基本法》等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为指导,沿海地区开展了切实可行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法律的保障和国民的认同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完备的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执行是推进环境保护的根本保证。

4、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主要采取了三大措施。一是划定保护区域。对生态环境、生物物种的保护高度重视,划定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国立公园、国定公园等,并加强对重点生态区域的环境保护。划定的保护区域占开发总面积的30%以上,保护区内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和动员全民广泛参与的生态修复行动。二是加强重点污染区域治理。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环境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加大投入,实施区域治理,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三是开展与环境和谐的旅游观光。加强对景点地区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展开造林运动以抵消旅游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通过植树技术开展造林活动,新造了大量的道路防雪林、泥石缓冲林和利用混播技术再造接近自然的树林,以此推动旅游观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积极开发新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促进循环利用,是推动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一是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建立一个限制自然资源消耗和减轻环境负担的社会,首先尽量避免产生废弃物,尽量将已产生的废弃物作为资源加以利用,对不能以任何方式再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合理处理。通过实施3R(Reduce=减少垃圾等的发生、Reuse=重新利用循环资源以及Recycle=再生利用)来建设循环型社会。二是积极开发新能源。利用国家对新能源开发利用的补助政策,积极开发新能源。三是厉行节约,减少资源消耗。通过宣传教育,国民都有珍惜自然资源,注重资源能源的节约,观念深入到居民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切实减少资源消耗带来的环境压力。

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在沿海开发中各类环境保护措施之所以能够落到实处,取得了明显的实效,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借鉴意义:

1、找准了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结合点。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合理确定地方主导产业,注重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努力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

2、发挥了政府在推进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沿海综合开发计划的制定、环保法律法规的建立、新能源开发补助政策的出台等无不体现了政府的主导和决定作用,是一种自上而下、上下联动政策性推动的结果。

3、广泛动员组织各方主体积极参与。强化全体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明确了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公民的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使保护环境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一种工作责任、一种自觉行动、一种道德规范。促成各个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其中,这是发达国家环境保护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4、注重科技创新。美国、日本等都是依靠技术立国,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环境改善在沿海开发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和突出。

当然,国际沿海开发也有严重的悲剧与教训。如日本在大规模围海造田中获得极大收益的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一百年来,日本共围海造田1200万公顷,但1945―1978年间,沿海滩涂减少3.9万公顷,后来仍以每年2000公顷的速度消失,以致海洋污染、生态退化、航道淤塞等问题层出不穷,不断出现因地震而造成的砂土液化致使在填海后所建房屋倒塌,现在,日本的人造海滩、人造海岸、人造海洋植物生存带基本上已被禁止,唯一允许的是建设城市垃圾填埋岛。

四、对我省沿海开发过程中生态环保的相关意见与建议

1、沿海开发需要加强理性定位

沿海开发涉及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产业布局和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必须坚持环保优先原则,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优化经济增长、转变增长方式、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

(1)增强沿海开发的紧迫性,抓住规划引领的“关键点”。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沿海开发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战略地位、面临的重大机遇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切实抓住沿海开发这一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突出重点,把握关键,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开发,充分发挥沿海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

(2)注重沿海开发的科学性,找准和谐发展的“着力点”。沿海开发和环境保护是共生的统一体。既不能墨守成规,因为害怕环境遭到破坏而固步自封,又不能随心所欲,以牺牲环境质量、有限资源和子孙幸福为代价,实行粗放式、掠夺式、无序式开发。必须找准沿海开发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着力点”,坚持开发集约化、功能配套化、产业特色化,使沿海开发成为科学发展的增长极、和谐发展的新空间。

(3)注重沿海开发的综合性,筑牢率先发展的“支撑点”。实施沿海开发,必须因地制宜,根据资源条件和现有基础,合理确定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选择发展基础好、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的地域,建立开发园区,推进集聚开发。加快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业为补充的率先发展“支撑点”。

(4)注重沿海开发的生态性,把握绿色发展的“结合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沿海开发中,产业发展要坚持先定位后开发,把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绿色食品作为主打产业,全面提升开发水平。严把环保门槛,走新型工业化、产业高端化道路。

(5)注重沿海开发的长期性,打造环境建设的“闪光点”。重点围绕环保产业链建设,着力打造集环保产业研发、生产及服务于一体的部级环保产业基地,为投资环保产业项目搭建重要平台。通过积极的环境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建设布局、优化人居环境,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

2、对沿海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

(1)加强沿海生态保护宣传。改变以海洋开发为主的宣传格局,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宣传报道力度,在专家学者、机关领导、基层群众中宣传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改变海洋环境容量大、净化能力强、可适当减少环保投入等错误观念。

(2)坚持环保优先,高起点制订开发规划。沿海各地要坚持环保优先原则,高起点调整编制沿海经济区总体规划和沿海港城建设总体规划。大力推行生态项目建设,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污水集中处理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入海河道整治工程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纳入规划并认真实施。

(3)注重生态平衡,高标准开发沿海滩涂资源。《江苏省沿海滩涂围垦开发规划》明确要求围垦出的土地,60%用于农业,20%用于生态,20%用于建设。沿海各地要严格执行标准,确保生态用地。运用先进的滩涂生物资源修复技术,在围堤外制造人工湿地,注重生态平衡,加快湿地生物恢复。特别应当注意的是,人工岛,这固然有益于解决我省土地资源紧张的的困境,又可以开发深水港口,但必然对海洋生态保护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而且在滩涂上新建的设施也存在隐患,如深圳围海造田后,急功近利大造楼盘,便出现了严重的下沉。专家指出这种地质沉降是无法避免的,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抬高准入门槛,发展绿色产业。沿海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沿海开发规划,提高环保门槛,积极发展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和绿色旅游等绿色产业,从严控制化工等污染较重的建设项目发展。要通过地方规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的沿海开发之路。

(5)统筹海岸带的开发管理。目前,江苏沿海开发由发改委牵头,多个部门共同协作管理,海岸、滩涂、森林、海港、临海开发区、水利设施等海岸带基本管理归属不同的行政部门,同时受各地方政府开发行为中环境保护与发展观差异的巨大影响。因此,省政府必须统筹海岸带开发管理,把开发和修复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编制沿海滩涂等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议设置专门的海岸带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江苏954公里的海岸线。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重点加强对县级执法机构扶持力度,提高其执法手段、执法水平。扶持各县建立海洋环境监测站,及时准确对海洋环境进行监测已成当务之急。将沿海生态环境建设列入沿海地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内容。

(6)加快地方性法规立法进程。江苏虽然制定了《江苏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海岸带管理条例》,但与沿海大开发紧密相关的“海岛保护”、“湿地保护”、“滩涂开发管理”、“污水排海管理”、“温水排放管理”等方面地方法规空白,仅凭《沿海开发规划》和《沿海大开发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尚不能满足依法行政的需要,必须要制订相关地方性法规,以适应沿海大开发与环境大保护,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需要。

(7)加快沿海生态修复研究。一是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海洋生态修复的范畴很广,要引进生态修复的人才,针对影响沿海生态环境的因素如湿地、土壤、赤潮等进行系统研究。二是科学修复沿海生态环境。沿海生态修复须遵循因地制宜,科学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以管促修,控制污染源,严格入海河流上游及沿海排污企业和居民生活污水排放。以调促修,推广多种种植模式和养殖模式,减少海水养殖污染源,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开展植树造林,进行植物修复。以整促修,整合多种资源和技术对受污染水域进行底泥疏浚、生态调水、化学除藻、重金属化学固定、植物净化等生态综合技术,因水制宜,进行修复。以建促修,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放促修,实行人工放流海洋渔业资源和伏季休渔,增加海洋经济生物总量,开展海洋休养生息。三是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保护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但保护者一般不能从市场上自动获取经济效益和补偿。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保护,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得益多”和“总量控制、有奖有罚”的原则,对生态环保进行转移支付。

3、完善沿海开发中环境保护措施

(1)完善考核机制,明确环保责任。抓住沿海开发和生态城市建设的良好机遇,把环保工作作为考核领导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实行干部考核晋升和评先创优环保一票否决制。完善环保效能监察工作,明确环保责任,把环境保护融入政府和有关部门生态建设目标和责任考核体系,逐级签订环保目标责任状,建立环境保护进展情况监测评价制度,建立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环保政绩考核制度,及时协调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把各项环保措施落到实处。

(2)运用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以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的沿海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对沿海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的积极性,本着“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展融资渠道。积极支持沿海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项目采取申请国家专项资金、银行信贷、发行债券等途径筹措资金,采取多种形式的鼓励政策,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沿海生态环境建设;对沿海旅游、交通运输、油气开发等项目,按年度GDP总量的一定比例确定年度资源生态环境保护补偿资金,建立补偿资金制度,统筹用于沿海环境保护、公益性、基础性生态项目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商投资资本,按照“污染者付费”、“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全面推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置付费制度,扩大收费覆盖面,推进基础设施采用BOT等形式加快建设进度。

(3)坚持科技创新,提高绿色环保能力。以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开发为方向,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基础,建成一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加强对沿海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及对策研究,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计划,鼓励科技创新,加强沿海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开发,重视发挥人才作用。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和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设沿海绿色生态农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旅游产业等基地,建立早期预警制度,加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预测预报,并确定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技术推广,推动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提高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和水平。

(4)规范监管机制,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强化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监督职能,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部门分工配合、环保统一监管的推进工作机制。加强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完善环境应急机制,提高事故快速反应能力。加强排污申报的核定工作,加大排污费征收和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进一步提高污染源在线监控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环保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积极推进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宣教、环境信息现代化建设,建立起“企业违法成本高,守法成本低”的环境监管长效机制,为沿海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提供有效的监管保证。

(5)坚持环保优先,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把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沿海开发的整体规划中,保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在招商引资选择转移项目、筛选签约项目等各个环节中坚持环保优先,侧重于“软环境”建设,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投资强度大、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的“高精特新”企业和项目,从源头上防止污染转移。结合《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江苏沿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合理引导生产力布局,调整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加快污染企业的整治步伐,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促使污染企业自觉关、停、并、转。鼓励企业绿色生产、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排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重视农业污染的治理,发展高效农业和先进的施肥方式,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总量。

沿海开发永无止境,环境保护则任重道远。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为目标,贯彻执行“保护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政策,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依靠科技进步挖掘资源潜力,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有效配置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和职能优势,改进和完善环境保护体制,使资源开发、资源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真正达到沿海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利双赢。

上一篇:解读派参政议政能力的两种视角 下一篇:探索•求实•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