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8-14 01:25:30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披露还处于一个半强制状态。由于一些基本条件不成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展开论述,阐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亟待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评价 问题 对策

一、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及其定位不明确

从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来看,注册会计师实施的评价是内部控制评价的起源。内部控制从广义来讲,包括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从狭义来讲,仅包括会计控制,即与财务报告相关的控制。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背景决定了他难以胜任对管理控制部分的评价,现行的《审计准则》也只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和评价,因此,要求注册会计师对整个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实质上是不适当地加重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

从上市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公司治理层肩负着监督公司经营管理、监督财务报告的形成与报出过程的责任,董事会应该是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也就是说,我国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评价最终要由董事会中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来实施,这是比较理想的。而实际上市公司董事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正式的审计委员会,很多上市公司中虽也设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但独立性不够,有的隶属于总经理,有的隶属于财务部门,内部审计职能很难真正实现。因此,上市公司必须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定位问题。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不明确

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即内部控制的标准是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虽然,其内部控制五要素理论(即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五个要素构成)在我国审计准则中已经被采纳,但是,我国企业绝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三要素理论(即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构成)。2001年我国财政部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2006年,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着手制定《内部控制规范》、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制定了《内部控制指引》,但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侧重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规范》主要针对一般工商企业中常见的业务及交易循环制定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指引》无论是深交所的还是上交所的,都是针对上市公司监管中的高风险领域提出的内部控制要求,其制定完全基于市场监管者的视角,而不是公司管理者或者投资者的视角。因此,三者都不能作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标准。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尚不明确。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对策

(一)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保证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执行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前提条件,也是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基本保证。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制度,建立高效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将财务、审计监督职能从监事会职能中独立出来,能够专司其职,成为股东监督职能的一个保证机制。其次,要规范审计委员会的工作方法,对内部控制的评价要成为审计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合理、执行是否有效体现在日常业务活动中,审计委员会要通过对日常业务的监督来评价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并日益完善公司的内控制度。

(二)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提供内部控制的评价依据

上市公司对经济社会、资本市场的影响举足轻重。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薄弱或者失效造成的影响很大。但是,目前内部控制规范中专门针对上市公司的很少。虽然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内部控制指引》中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建设作了一些规定.但是,无论是深交所的还是上交所的,都是很有局限性的。如深交所《内部控制指引》重点强调对控股子公司的管理控制、关联方交易的内部控制、重大投资的内部控制、对外担保的内部控制、募集资金使用的内部控制、重大投资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部控制,上交所则强调对附属公司的管理控制、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内部控制。

(三)规范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建立统一的评价方法体系

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确定适当的评价标准非常重要。基于目前的现状,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应规范内部控制评价标准,该标准应具有相关性、完整性、可靠性、中立性和可理解性。目前,从国际来看,COSO提出的内部控制五要素框架与企业管理过程相结合并与控制目标相匹配,从而为企业管理层和外部监管者所认可。笔者建议我国上市公司采用以COSO报告的5个要素所要求的基本条款作为评价标准。另外,内部控制体系是一个庞杂的系统,要评价其设计是否适当、执行是否有效还需建立一套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方法体系。笔者建议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2

[2]李明辉,何 海,马夕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J].审计研究,2003.1

上一篇:审计质量影响因素探讨 下一篇:从不同层面分析中国“买房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