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的思考

时间:2022-08-14 01:20:17

对我国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2-000-01

摘 要 体育赛事志愿者的数量与质量正处于蓬勃上升期,我们应借助这股东风,从理论出发,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志愿者体系较发达的国家进行研究,得出我国体育志愿者管理的改进途径有:1.通过立法的途径完善相关法律。2.志愿服务需要有整体规划。3.提高志愿组织管理的科学性。4.志愿管理的可持续性。5.积极弘扬志愿服务文化充分利用现代新兴媒体。学习他国优秀经验,以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志愿者 赛事志愿者 志愿者管理

一、我国体育志愿者管理的现状

(一)分类

较早出现有“体育志愿者”内容的文章是倪同云等人在《中国体育科技》1998年第8期《关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对策的研究》提出大力发展中国群众体育志愿者的观c,自此,学术界开始对体育志愿服务进行研究。虽研究起步较晚,但研究空间是很大的。体育志愿者分为,体育赛事志愿者与社区体育志愿者。

(二)动员与招募

我国目前的志愿者动员机制,有两条路径是较为清晰的,一个是体制内的自上而下的志愿者动员方式。它一般由政府提出,一层层的往下推行,由点到面的招募志愿者,这样的动员机制会在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成效,但不够深入,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另一种动员方式就是自下而上的动员方式,在我国,显然第一种方式更占据主流地位。但体制内的志愿者服务出现的种种不足,还需要自下而上也就是民间自发组成的志愿服务组织来弥补。至少在理论上,民间志愿服务组织更加注重对志愿精神的依赖,更注重对志愿者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规划。

(三)培训

我国的体育志愿者主要是赛事前集中培训,有针对性,由于我国在体育志愿者管理方面还不具一个规范化的体系,培训总是不具有持续性,而我国部分赛事志愿者的人员来自高校,考核成功后再分配入各自所要负责的岗位进行场地培训与岗位培训,以在一定时间内,使自己最快适应工作。

(四)激励

我国的激励制度一般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我国大部分省市出台的志愿者管理条例中就对表现优异的志愿者组织或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鼓励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有志愿经历的人。

二、我国体育志愿者管理的改进途径

(一)通过立法的途径完善相关法律

完善体育志愿者相关法律,使志愿服务活动和体育志愿者的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各方的权利与义务,这一法律空缺也阻碍了体育志愿者的发展。

(二)志愿服务的整体规划

对于重大体育赛事,涉及多方人力、物力、财力,为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及滥用以及项目的顺利推进,一个完整的项目计划书是必要的。为广泛开展志愿活动提供基础条件,并重点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科普、市容市貌等志愿服务,实行志愿服务与应届重大体育赛事有机的结合。

(三)提高志愿组织管理的科学性

在划定招募范围内,要根据赛事以及城市的特点,招募人员以在校大学生以及专业人士为主,适当招募中老年志愿者,他们在地理风俗、人际沟通等方面上往往具有未步入社会的学生所缺乏的。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招募信息应尽早,并联合新闻媒体进行宣传。

(四)志愿管理的可持续性

对于一些青年志愿者,他们只在大学期间进行志愿活动,工作后并不继续从事志愿服务行业或志愿活动。是否可以考虑在志愿者管理的条例中增加对有过重大赛事志愿服务经历的志愿者给予适度的激励措施,鼓励已经工作的有过志愿服务经历的公民参与进来。

(五)积极弘扬志愿服务文化

充分利用现代新兴媒体,网络、报纸、杂志、微信,以各类形式宣扬志愿文化。引导社会舆论,加强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同。

三、结论

国内几次大型赛事的成功举办告诉我们,公众只有对志愿服务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志愿服务精神才能广泛被人们熟知,才能吸引人们参与进志愿服务的行列中,奥运会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体育赛事,能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吸引全球的目光,这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的盛会,更是志愿者的盛会,同时也为公众的参与提供了平台。当遇到国内重大赛事,当地志愿者组织该抓住这个契机,设计并组织一些有创新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带动当地志愿服务行业的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体育志愿服务也会进入一个更加完善、全面、规范的阶段,从而推动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媛,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从社区到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0.

[2] 吴迪.我国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 林龙圳.大型活动中志愿者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4] 秦华,田小凤,卜元,日本大众体育蓬勃发展成因初探――兼论对中国发展大众体育的启示[J].2008(3):86-88.

[5] 谢芳.美国小区中的志愿服务[J].社会.2003.53(1):57-59.

[6] 肖焕禹.日本体育白皮书解读[J].体育科研.2009(9):18-25.

[7] 丛宁丽.析日本体育志愿者的培养体系及实施现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1):44-46.

上一篇: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引入“九人制”排球的可... 下一篇:给电线杆穿上“迷你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