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时间:2022-08-14 09:03:35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宿迁市宿城区实验小学,江苏 宿迁223800)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1)12-0071-01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他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现代的数学教育已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彻底转变为一个多元化的课堂。但却因为缺乏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有效的教学设计辅佐,而存在诸多误区。本文即针对数学教育提出几点反思。

关键词:数学;教育技术;教学效率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它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小学数学是面对6至12岁的孩子的,而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本人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投影、录音、录像、电脑、多媒体网络等进入课堂,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彻底改变了面貌。但常常因缺乏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有效的教学设计辅佐,多媒体的课堂应用又存在诸多误区值得反思。

一、现代教育技术便于教师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使授课的难度降低,密度增大。教师可以得心应手的设计教学计划,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常规教学手段的局限,可以形象地展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把学习的内容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既可将整体分解为部分,亦可将部分综合为整体。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弥补教学中学生感性材料不足的缺陷,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尤其是教学中的难点。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由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把推导的过程制成多媒体课件来配合教师的讲解,教师讲解到哪里,画面的那一部分便一闪一闪,并配有恰当的音响效果提醒学生注意,无须教师做过多的讲解,学生便一目了然,自己归纳出梯形面积的公式。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本环节的难点被轻松化解,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再例如“角的度量”一课,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动画功能,教学生量角,让角的一边在量角器上旋转,观察角的大小变化,尽管整节课的容量很大,但学生不感困难,教学效果好。

二、现代教育技术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一)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教学信息的呈现更加丰富,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同时,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时,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编制故事进行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教师打开屏幕,孙悟空带领所有的猴崽子们来到水帘洞外,这里的水果可多啦!只见孙悟空跳上树摘下很多红彤彤的桃子发给猴崽子们,并说“孩儿们,你们想吃桃可以,不过得先摆成这样的图形,第一行:摆2个桃子:第二行:摆的桃子是“第一行”的4倍------”。到此,教师抓住时机提问,同学们就被活生生的画面所吸引,问题已提出,学生们就跃跃欲试,教师因势利导,揭示课题,导入效果极佳,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若运用活动而色彩鲜艳的幻灯片,再辅之以简单明确的表达,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切割、拼凑方法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同时搞清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打下良好的基础。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世界,增加知识的重要能力。幻灯、投影不仅为学生提供从未涉及过的事物或现象,而且为直接感知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创造了条件,并且把间接知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既突出了事物的重点和本质特性,又便于学生观察,形成表象,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观察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起源于观察,观察又给思维提供资料。现代教育技术能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有助于教师凭借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三)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是这种认识活动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教育部《关于我国数学课程研制的初步设想》指出,要通过数学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让儿童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如: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反思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是新事物,它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中,我发现了一些常见的问题。

其一,本末倒置:为“用”而教。而非为教而“用”。有的教师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更改原先的优秀教学设计。其出发点变成“教学为了用上信息技术”、“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其主要原因在于实施者们关注的重点在于整合的形式,而非效果。

其二,反客为主:运用技术过于繁多复杂,反而干扰影响了正常教学。有的教师在课件的设计时易产生追求精彩动听的视听效果,而忽视了心理学中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规律。学生被课件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所吸引,产生一些无关的联想,而忽略甚至影响了学习的内容。显然,教师迷失在五花八门的技术之中,而偏离了学科教学本身。

其三,越俎代庖:教师主导地位被课件、网络剥夺。有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味地追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多媒体课件替代教师,模拟整个教学过程,从导人新课到传授新知,再到巩固练习,每个环节都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时,按照事先预备的程序播放一遍,教师只是充当解说员和操作工。由传统的“人灌”变成现代化的“机灌”。这显然违背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这一原则,多媒体教学作为常规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既不能取代教师,也不能取代教材,更不能替代课堂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以上问题的根源都是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不正确。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必须纠正认识,只有正确认识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和内涵才不会南辕北辙;其次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只要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广大教师才能正确的付诸实践;再次广大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大家一定会走上正确的现代教育之路。

上一篇:说说函数概念教案设计 下一篇:浅淡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