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应该怎么教

时间:2022-08-14 08:31:00

古代诗歌应该怎么教

在古诗教学中,不少教师从字词意思到整首诗的思想情感再到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讲解全面而丰富,但学生却不感兴趣,收获甚少。原因何在?因为我们以所谓的现代的教学方式来教古代诗歌,总觉得是隔了一层,有的甚至用错误的方式来教古诗,更远离了诗歌的特点。我以为回归传统的诗歌教学方式,才能探寻古诗的真味。那么古代诗歌到底应该怎么教?

一.诗歌教学应该强调慢读慢吟

古代诗歌是语言、情感高度凝结的文体,快速的朗读只能读懂字面的意思,但无法了解体会诗中情感的细腻、意象的优美、练字的巧妙。只有在“慢”读“慢”吟中才能去咀嚼品味,从而发现诗人的情感、诗歌的美感,才能将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慢慢体会出来。“慢”读“慢”吟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的过程,是一个逐渐领会诗歌风格的过程。

比如杜甫的《旅夜书怀》,学生只有慢慢地读“细草微风岸,危情独夜舟”,才能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从危樯独夜的意境中察知他漂泊中的危难感和孤寂心。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个名句也只有在慢慢细读中才能体会其意境的美妙、用词的准确。如“垂”,星点如垂,光脚接地,垂挂天际,表示“星”与“平野”的相对位置,描写出天空、原野的悠远空阔;“涌”形容大江涌动东流的状况。“星垂”、“月涌”中两个动词,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而“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只有在慢读中,才能体会到作者不想仅靠文章著名,很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才能体会到他面对同僚们的排斥不得不辞官的愤懑之情。在慢读中才能体会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句所蕴含的悲愤之情:老病一身,飘泊一生,无处寄身。如果不慢读慢吟,就无法体会出词中丰富的情感。

二.诗歌教学应该还原古典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相互交融。因此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转变自己的身份,化作诗人,置身于诗歌所设置的意境中,进而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比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这首诗描写初春之景,写离人归思之情,情景交融,臻于化境。在体验这样的意境时,我们必须把原诗的意境还原出来,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将初春的景象描绘出来:清晨的太阳从东边海上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头绽放。这春意由江南渐渐移到江北,杨柳已经吐出了新芽;清新和暖的空气逗得黄莺儿婉转鸣叫,晴日的阳光把萍草映照得变成了绿色。还原了诗歌的具体的意境,接着就让学生化身为作者,置身于初春的早晨,体验这样的景,然后再感受作者所欲表达的情,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在诗的意境中体会到诗人面对初春的美景,乐中生哀,诗人长期在外不能归家,有着思念家长的深深的苦痛。

三.诗歌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普通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画面优美,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这首诗特别适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老师可以用乐曲《春江花月夜》配乐朗诵,也可以让学生听音乐朗诵。还要以用多媒体呈现春江花月夜的的优美画面,并与诗歌的意境配合起来,让学生感知诗歌的意境美。

还可以让学生用诗化的语言来再现这种优美的意境,如诗的前八句学生是这样再现诗的美的:江面广阔无垠,春潮涨起,似与大海连在一起。夜幕慢慢地把整个大地笼罩,这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在月光的映照下,江面上腾起的水气似雾似烟,如蝉翼轻纱,久聚不散。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将春江景物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色。江流弯弯曲曲绕过开满花草的春之原野,月色洒泻在花树上,就像撒上了一层洁白晶莹的雪珠。空中月光似天将流霜,不见飞动,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成白茫茫的一片,使人无从分辨。此时此刻,月如花,芬芳四溢;月如醇,令人陶醉。经过改写后,学生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就有了明显的提高。

假如我们能够摆脱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模式化的讲解、形式化的解读,在慢慢吟诵中以欣赏的态度走进作品,才能感受作品的意境,感受诗人高尚的灵魂,接受美的熏陶。这样的诗歌教学才是传统诗歌教学的真谛。

朱翠华,教师,现居江苏泰兴。

上一篇:梯形性质的推广及其应用 下一篇:中学文言文教学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