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市场调研分析与实施模式探讨

时间:2022-08-14 05:10:04

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市场调研分析与实施模式探讨

摘 要:通过对专家咨询、企业调研数据的相关性统计分析,明确了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进而探讨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能力的实施模式。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模式;相关性分析;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TH-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124-02

机械专业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当今中国制造业所需的具有专业技术实施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历史使命。未来30年是我国由机械制造大国向机械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掌握先进技术知识,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市场调研方案设计

(一)市场调研的目的

本次调研的目的有3项:(1)掌握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初始岗位及1~8年后的岗位)变动情况与特点;(2)预测企业对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包括岗位、工程技术能力等);(3)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按照职业成长规律,根据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需要,探索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模式。

(二)调研对象的选取

选取的调研企业以本校毕业生就业比较集中的东三省和近3年就业比例增多的大连、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企业为主,包含大、中型国有装备制造企业,部分中、小型私营先进制造企业,以及少量机械制造行业相关外资企业(调研企业分布见图1)。

调研的人员对象选取上采取了双线并行的方式,一方面,选择长期从事相关专业教育的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大中型各类企业的专家及行业主管部门领导等进行专家咨询,主要调研我国机械类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对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建议;另一方面,选择本校历届毕业生、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工人、人事资源部门的管理人员,调研高职毕业生的岗位、薪酬和岗位变迁情况。调研对象基本涵盖了本行业各个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调研方式采用现场调研、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多种方式。对调查数据运用软件和图表统计进行数据分析。

二、市场调研数据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

通过对近8年来毕业生就业岗位统计分析,发现如下规律:

1.高职学生毕业后前三年,基本从事数控机床及其他机械制造设备的操作、维护及检修工作(91.68%),经过3—5年企业综合锻炼,部分毕业生开始从事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机械产品的设计开发、技术改造及车间班组等基层部门的管理等工作(37.17%),且随毕业年限的增长从事技术岗位的人数逐年增加(见图2、3)。

2.绝大多数从事技术性岗位的毕业生在校期间都参加过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综合素质较高,普遍学习认真刻苦,善于钻研,能熟练应用UG、CAD、CAE、CAPP等软件。

3.小型企业、私企中从事技术工作毕业生明显多于大中型企业的毕业生,这与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重视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专家咨询分析

1.未来我国机械行业的大发展需要建设一支专家型技术工人队伍:工程技术能力出众,作风严谨,吃苦耐劳,善于解决问题。

2.企业招聘员工中高职毕业生已占半壁江山,未来还有继续扩大趋势。

3.高等职业教育区别本科、中职教育的显著特点就在于知识的全面性,广泛的适应性,很强的可塑性,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4.随着企业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投入使用,对一线员工的自主性学习,开创性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刻不容缓。

(三)机械类毕业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性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掌握学生适应职业的能力,我们将调研的毕业生分为接受过创新能力培训实验组和未受培训的对照组,再加上随机抽取的在校生对照组,对上面3组学生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观察高职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1.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测评结果方差分析

我们对上面3组学生进行方差分析,通过未受培训毕业生的对照组与在校生对照组的得分进行比较,由前测结果可以看到两组的方差差异不显著(Sig.=0.547),即方差为齐次,均值也不显著(Sig.=0.647),这表明未经过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情况没有显著差异。参见表1。

2.毕业生创新设计能力测评结果方差分析

由接受过创新能力培训实验组和未受培训的对照组毕业生的方差分析(后测的结果)可以看到两个组的方差差异显著(Sig.=0.01),即方差为非齐次,均值也显著(Sig.=0.041),这表明在经过创新设计培养的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开始出现显著差异。

该检验验证了经历了创新能力培养对学生的未来职业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平均分数比没有经过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高8.319分。

3.对照组创新能力培养测评配对检验

为了检验创新能力培养对高职学生的作用,我们还对受过创新能力培训实验组和未受培训的对照组的毕业生进行了配对检验。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从表2和表3所示的检验结果可以知道,经过创新能力培养的毕业生在工作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Sig.=0.001),而没有经过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照组变化不显著(Sig.=0.478)。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具备较全面的创新能力对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显著作用,这种变化体现在这些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得分高于对照组学生。

三、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准确预测把握市场需求,培养适销对路毕业生,这是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的关键,高职机械类专业应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加大力度,采取合理培养模式,在具体实施上下大力气,不急功近利,不争一时之需,放眼学生就业5—8年后的发展,要有“前瞻性”,以先走一步来主动应对未来人才需求发展趋势,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

1.建设高职数字化创新设计平台,打造创新设计体系

建设高职开放式数字化设计平台,增加三维数字化设计理论与软件使用技能的相关课程学习,对于高职层次技术教育具有显著意义,可将学生从烦琐的设计计算过程中解脱出来,集中有限时间到创新分析、调试调整等关键项目上来,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力武器。

2.开展项目式教学方式

应考虑在不明显削弱传统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学习的同时,在高职教育中加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知识技能的培养。以学生毕业5年后的职业发展为目标,建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采取项目式教学方式,选择服务生产实践的科研项目,将其拆解成若干系统并与相关课程衔接融合,以课程项目的方式穿插实施,突出导师的导引与学生的实践,这种培养应贯穿于学生3年学习过程始终。努力使学生在校学习与学生未来发展、企业需求相结合,这样培养的毕业生才能真正受到企业、社会的欢迎。同时探索高职教育四年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思路。

3.以各级技能竞赛为引领,兴趣小组、学生专业协会组织等为依托,个性化发展为主线,开展个体化培养

调研结果显示,经过几年时间企业培养,约37.1%高职学生会走上技术、设计、管理等技术性岗位,因此高职教育要突出个性化发展、个体化培养的特点。充分利用专业协会、兴趣小组等学生组织,以各种技能竞赛为平台,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4.突出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理念

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与工程实践、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其目的性和针对性才强。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中来,从最基本的测绘、建模入手,逐渐深入、循序渐进,建立学生工程意识,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创新。

结语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分析可知,高技能型综合人才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如果高职人才的培养能抓住此契机,建立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加大教育教学制度的灵活性,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那么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 刘溪娟.上海机械数字化设计制造岗位人才社会需求调研报告和分析[J].技术教育研究,2008,(3).

[2] 张克华.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J].中国就业,2010,(2):17-181.

[3] 国家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关于数控人才需求与数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调研报告[J].中国专业教育,2004,(17).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探析 下一篇:关于我国地方公债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