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旅范文

时间:2023-11-01 17:37:09

时间之旅

时间之旅篇1

在我第一只脚踏进崇圣寺的感觉是——在陌生的巷域里找寻着前世的温暖,感觉到一种曾经来过的亲切和熟悉,那是曾经没有的想法和感觉。和团队旅游有种随众的无奈,没能真正的让心去旅游的自由,这也是我这些年哪儿也不想去的原因,我理想的旅游是看山、看水、看自己!但是我经常随的团队是购物团队就会有好多是依购物为主的,找个观点一致的有些艰难。那些游客爱在旅游点留影,让我帮忙拍照的不亦乐乎,欣赏景物的时间都被占用,导游给游玩时间是有限。(主要是购物,增加经济收入。)在这里的时间里我真的成了败寇!所以处处丢盔弃甲,处处都是缴械投降。我也只是大炮小跑的跟着,在导游解说时一人溜走看自己发现的景色。

旅游我也没有时间静下和自己来个亲密接触。这是我旅游的悲剧!

这里一碗小米粥,一碟小咸菜。日子就这样轰轰烈烈的简单,但一样山长水远了。这种简单替我抵挡一阵时光的乱箭,我也有些从容和淡定,早晨我还是闻到甜美和清淡的气息。

那些少数民族,不是在这里我成了少数民族,但我还是骄傲,骄傲那些民族被我们汉化

离开玉龙雪山的时候我拼命的招手,和雪山,和自己,和那些没有被物资压薄的单薄日子,和那个没被人群淹没的我招手!

观看印象丽江的时候,震撼的音乐里不只是我一个人流泪,我看见,在我前排的很胖的一对夫妻也在流泪,男的轻递一张餐巾纸给妻子。借着阳光强烈,脱下外衣披在头上,痛快的流着眼泪。尤其是在这首西若如的《回家》!

哪里的时间好像也随人意,晚上黑的比我们这好像慢一个小时,天亮也要慢一个小时,好像很适合我的懒睡。在这里我就这样和时间、音乐、文化一起滞后着!

在这远方的路上,那些漂浮于时间之内时间或之外的人或事都打成了结。在这远方路上,我和时间在一起,和孤单在一起,和自己在一起。在这远方的路上我和自己私奔了!

时间之旅篇2

 

1999 年国务院重新了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对我国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国庆节成为首个连续 7 天的节假日。 为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国家修改了节假日的放假时间。 迄今为止,黄金周休假制度在我国已实施了 14 年。 反观这 14 年的历程,黄金周一定程度上确实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即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 尤其在国内旅游方面,黄金周的存在,使国内旅游爆炸性增长,大众长期积累的旅游消费欲望被集中释放,由此对交通、餐饮住宿、景区、购物、 娱乐及其他关联产业产生了巨大的乘数效应。

 

这对国内经济活动的扩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旅游需求的大量增长,部分行业也暴露出了自身的弊端。 纵观近十年的对于黄金周旅游的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综合分析了黄金周旅游产生的问题、 影响、原因及对策等。

 

黄金周旅游的问题主要包括交通拥挤、景区拥挤、住宿紧张、旅游服务质量下降、安全问题增多等。 不同学者对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部分学者认为这主要是国内旅游集中出现所导致。

 

李菊霞、林翔认为,黄金周旅游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高度集中。

 

马业进、李菊霞、林翔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得出从众心理是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影响因素。 谢莉从旅行社的角度分析,得出旅行社在线路设计上的趋同性致使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也产生趋同性。汪德根、章锦河认为,信息不畅是旅游者集中的重要原因。[4]

 

还有学者从旅游产品的供需角度分析黄金周旅游在时空上集中时所产生的矛盾。 魏遐、吴必虎认为,峰值期间旅游需求量远超旅游供给量,供需失衡导致矛盾产生。[5]李芳、齐雪青认为,黄金周旅游供需之间的矛盾是一种必然现象,本质上反应的是消费弹性与供给刚性之间的矛盾,旅游供给难以适应旅游需求的快速变化,并指出,这种矛盾在我国可能长期存在。[6]杨军、[7]魏小安、高舜礼 [8]则认为,旅游时间的稀缺性导致国内旅游时段集中,从而致使旅游资源的配置失效,产生供需矛盾。 这种矛盾必然引起消极的现象,部分学者分析了旅游服务质量下降的原因。 马业进认为,旅游经营企业在超过自身接待能力的前提下仍然接待旅游者,这是导致旅游服务质量下降的直接原因。[2]高峰、[9]王冬梅[10]认为黄金周期间,旅游者集中出游,旅游需求量超过了旅游供给量,旅游经营企业被迫吸纳多余的市场需求量,从而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 此外,黄金周旅游对环境、当地社区等造成的影响也受到部分学者关注。 李菊霞、林翔指出,黄金周旅游所产生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如得不到有效治理, 必将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性的影响。[1]

 

谢朝武、郑向敏指出,黄金周旅游加剧了对当地旅游文化环境、发展方向和社区群众利益的负面影响。[11]大多数学者不仅分析了黄金周旅游产生的问题及原因,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解决策略。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与完善旅游信息预报系统、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调整现行休假制度等三方面。

 

马业进、[2]李飞东[12]均建议建立覆盖全国的旅游信息预报系统,为旅游者提供相关准确的旅游信息。我国在 2000 年建立了旅游信息统计和预报系统,并于当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开始使用,在调节国内旅游过度集中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部分学者对此系统研究发现,仍存在问题。 林长榕指出,信息统计和预报系统在信息的精确性和信息的真实性两方面存在较大问题。[13]

 

对于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高舜礼认为,由于经济效益的诱导性,部分城市抬高景区容量,压低预订量,造成信息失真。[14]李菊霞、林翔认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非有效沟通,促使信息壁垒产生,从而导致信息失真。[1]

 

对以上问题的应对措施,学者也作了探索。 林长榕认为系统硬件设施的改善可以有效弥补信息失真的问题。[13]刘耿大建议应从景区实地收集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测算,以加强数据的科学性与精确性。[15]黎泽媛认为旅游者预定系统的建立是提高旅游预报系统准确性的前提。[16]

 

张辉、[17]谢朝武、郑向敏、[11]汪德根、章锦河[4]建议应通过价格杠杆对市场供需进行调控,提高景点门票价格,抑制市场的过度需求,从而降低黄金周期间国内旅游的集中性。 但是,这也遭到其他学者的质疑与反对。 林长榕、[13]程俐骢、[18]谢凝高[19]认为,提高价格能否有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降低旅游的集中性;价格上涨是否会抑制国内旅游消费;是否会出现乱涨价的现象,而影响到旅游相关行业与地方经济的正常发展。

 

大多数学者将黄金周旅游的集中性问题的来源直接归于现行休假制度,并对制度的改进策略做了大量研究。 马业进认为推行带薪休假制度,以此缓解消费的集中性,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2]

 

其他学者还就带薪休假制度的有利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相关结论:对旅游者的有效分流、[20]平衡市场供需关系、[21]保护生态环境[20]、促进经济良性发展、[22]增加就业[22]等。 但是,也有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现在不具备实行带薪休假制度的客观条件。高舜礼、[23]刘德谦[24]就带薪休假制度与现行休假制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认为这二者是相互补充关系,而不是相互取代关系。 刘耿大认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是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的制约条件。[15]

 

在客观的研究我国是否该实行带薪休假制度的背景之下,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在不改变现行休假制度的前提下,怎样重新分配休假时间, 才能既缓解旅游的集中性,又不损害经济的发展。 刘德谦、[25]刘耿大[15]提出对黄金周休假时间进行微调。 刘思敏认为可以适当增加法定休假时间。[26]魏小安则建议重新分配周末休假时间。[8]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对黄金周旅游的问题及对策的相关研究颇为丰富,但是,也存在局限性。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的研究较少,所以本文着重通过旅游线路设计的角度,对黄金周旅游的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并从这个角度提出改进建议,以期进一步充实对黄金周旅游的研究。

 

本文以苏州、扬州、徐州三个地区的主要全国百强旅行社的旅游线路作为研究样本。 每个地区按照旅游天数的差别选择样本,共分为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四日游、五日游和六日游六种分法,每种各 5 条线路,每个地区 30 条线路,共 90 条线路。

 

二、黄金周期间旅游拥挤现象的分析

 

1、对景区拥挤的分析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黄金周的景区拥挤现象进行分析。 宏观层面,根据 2012 年全国旅游业统计公报,2012 年全国在“春节”、“十一”两个黄金周期间接待旅游者人次占全年接待人次的 20.33%,而两个黄金周天数之和仅占全年天数的 4.11%。 全年 20.33%的旅游人次集中在全年 4.11%的天数中,说明黄金周期间大多数旅游景区处于超负荷接待状态,接待的旅游人次远高于其旅游承载力。

 

微观层面,根据表一,在 13 个 5A 级旅游景区中, 一个旅游景区平均每天接待旅游者 4.74 万人次。 最高的南京钟山———中山陵风景区接待 116.4万人次,最低的广西桂林漓江风景区接待 6.91 万人次,之间相差近 110 万人次。 相同类型的旅游景区中,沂州五台山风景区接待 54.1 万人次(其中宗教旅游者可能较多),南平武夷山风景区接待 40.5 万人次, 比天水麦积山风景区接待人次分别高出 37.68万人次、24.08 万人次。 虽然不同旅游景区的承载力不同,但是这之间的差别过于悬殊,也说明相同级别的旅游景区存在“热点景区”、“温点景区”和“冷点景区”。 以上分析说明,全国的大部分旅游景区在黄金周期间旅游接待量高于其承载范围;不同地区相同级别的景区实际接待量存在较大的差别,旅游者大多数集中在东中部着名的旅游景区。

 

 

2、对交通拥挤的分析

 

交通是旅游者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手段,交通流量大根本上是旅游者的大量流动所产生的。 2012年国务院首次出台小型客车免收高速公路费政策,对国内旅游产生了较大的刺激效应,大多数旅游者选择自驾车旅游,加剧了高速公路的交通拥挤。 根据中央、地方关于 2012 年中秋、国庆节假日旅游信息通报和相关旅游情况总结报告, 得到部分数据。

 

贵州省、湖北省自驾车游客占接待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 55%和 70%;泉州市、三明市和宁德市自驾车游客占接待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 80%、38%、75%;贵州 4A 级以上景区和湖北神农架风景区自驾车游客占接待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 70%、84.62%。 说明随着自驾车旅游的发展,黄金周期间出游车辆急速增加,这必然导致交通拥挤。

 

三、旅游线路设计的分析

 

1、对旅游线路时间维度的分析

 

表 2 中的相关数据是根据所收集的样本线路的行程安排逐一整理计算所得。 其中的交通时间是指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交通时间和不同景点景区之间交通时间的总和;游览时间是指除交通和食宿之外的其他时间的总和, 本文将娱乐时间、购物时间、旅游者在当地自行安排的时间均包括在游览时间之中。 自《旅游法》实施以来,线路中安排的购物时间已被压缩的非常少,乃至取消,剩下的购物时间可以看做是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所以将其列入游览时间。

 

根据表 2 分析,随着旅游天数的增加,交通时间与游览时间均不断增加。 交通时间的比重,从一至三日游,四至六日游均呈递增状态,游览时间正好相反。 但是,交通时间比重在三日游与四日游之间出现突降,根据表三分析, 这主要是交通方式改变所致。 四日游及以上,在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往返的交通方式均使用火车或飞机,这就缩短了交通时间中的主要部分,因此得出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交通时间在总交通时间中所占比重应较大,可以通过改变两地之间往返的交通方式降低总交通时间,以此缓解黄金周期间的交通压力。

 

一至六日游中,仅一日游的交通时间比重低于游览时间比重 1.1 个百分点,而其他五种天数的交通时间比重均高于游览时间比重,最高为三日游的 63.05%、最低为四日游的 54.73%。 而且总时间中交通时间比重也达到了58.38%。 这说明,各种旅游线路中的交通时间整体上高于游览时间,以旅游观光为目的的旅游者大部分的时间成本花费在交通上。

 

根据表 3 分析,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交通方式,在一至三日游中为汽车,三日游中仅有两次使用飞机,使用比重为 6.67%,可以忽略;四至六日游中基本以飞机为主,而不使用汽车。 即一至三日游为同种交通方式,四至六日游为同种交通方式。 结合表二中一至三日游与四至六日游的时间比重分析,发现当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具有相同的交通方式时,随着旅游天数的增加,交通时间在增加,游览时间在减少。 根据表四分析,得出由于随着旅游天数的增加,旅游景点也增加,在不同旅游景点之间往返的交通时间增幅较大, 而游览时间增幅较小,从而导致总交通时间越来越多。

 

【567】

 

2、对旅游线路空间维度的分析

 

根据表 5 分析,一至二日游中,由于旅游时间的限制,只能以客源地周边旅游景点作为目的地;三日游的旅游时间相对宽松,其目的地中,泰山、青岛、景德镇、婺源、普陀山、杭州、庐山等均重复出现;四至六日游中, 全国着名旅游景点的出现率与重复率比较高。 这表明,在时间充足的条件下,旅行社倾向于选择国内知名度高的高级别旅游景点作为旅游目的地, 而忽视知名度低的高级别旅游景点。 全国范围内,知名度高的高级别旅游景点很有限,但是,所吸引的旅游者数量非常多, 这就造成所谓的旅游 “热点”地区、“冷点”地区。 这之间的差别所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是知名度高的高级别旅游景点的供应与旅游者的需求之间的严重失衡。 前者的旅游容量远低于后者的数量,为了缓解供求矛盾,前者过度吸纳后者,所产生的景区拥挤现象在所难免。

 

根据表 4 分析,随着旅游天数的增加,游览景点的数量也增加。但是,每个景点平均游览时间随着游览景点的增加而起伏波动。

 

一至三日游不断减少, 四至六日游先升后降。 这表明现行国内旅游线路绝大多数以观光游览为目的, 缺少景点的深度旅游。旅行社倾向于增加旅游景点,而不是增加对一个景点的游览时间。 这就导致旅游者停留在某一个景点的平均时间比较少,所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中的旅游景点对旅游者的滞留能力不强。 加之旅游目的地多为可达范围内知名度高的旅游景点, 这些景点的旅游者流量势必较大, 景点在同一时间内的旅游者总量不会随较大的流量而有太大的变化。

 

在表 6 中,三日游最远可达 1456 公里, 这是通过飞机从苏州飞至沈阳的旅游线路,在所统计的 15 条三日游线路中仅此条线路的交通方式使用飞机, 其他线路均为汽车。

 

所以,本文将其作为特例,在三日游中列出了汽车旅游的最远距离 698 公里。盖全国,这表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旅行社倾向于选择远距离的旅游目的地。

 

四、线路设计与拥挤的内在机理分析

 

1、线路设计与景区拥挤分析

 

根据上文分析,旅行社的线路设计主要是以游览观光为目的,对每个景点的游览时间较少,缺少景点的深度旅游,这也是由观光游览型旅游线路的性质所决定。 当旅游天数不断增加而景点的游览时间不增加时,必然导致游览景点的数量增加。 这会产生两个主要问题:其一,不同景点之间的交通往来时间增加;其二,每个景点对旅游者的滞留能力弱,旅游者流量大。 先分析第二个问题,景点滞留能力弱且旅游者流量大,不一定使旅游景点在同一时间的旅游者数量减少。 因为黄金周期间,旅游者的总数过为庞大,依据上文,全年 20.33%的旅游人次集中在全年 4.11%的天数中。 旅游线路的设计中往往以知名度高的高级别旅游景点为目的地,这必然导致旅游者的过度集中,且这类旅游景点对旅游者的实际接待量比重确实高。 所以,导致景点的拥挤。

 

2、线路设计与交通拥挤分析

 

根据上文分析,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旅行社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中倾向于选择远距离的旅游目的地,从而使旅途时间相对增加;而且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交通时间占总交通时间的比重较大,导致整体交通时间增加。 根据上文所述的问题一,即由游览景点数量的增加使景点之间往来的时间增加,加之近年来的自驾车旅游的兴起,使得每位旅游者平均汽车占有率急速上升,在总的旅游时间固定的前提下,交通拥挤加剧。 虽然部分自驾车旅游者会购买旅行社的旅游服务, 但是其自主性较大,且这部分旅游者占的比重较小,所以旅游线路的设计对自驾车旅游的影响很小。 但是,自驾车旅游对交通拥挤的贡献程度较大,在分析黄金周旅游交通拥挤时需要考虑, 至于自驾车旅游产生的原因、自驾车旅游与旅游线路设计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3、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因分析

 

(1)因为我国旅游市场发育程度较低 ,且休假制度、旅游者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假期旅游更多的呈现出旅游者数量的变化,旅游者仍以观光游览为主要旅游需求形式。

 

(2) 知名度高的旅游景点由于开发较成熟,例如道路、餐饮住宿设施、相关辅助设施等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由于旅游产品的体验性,旅游者只是购买旅游体验,使其价格在大众接受范围之内,这类旅游景点的市场占有率必然很高。

 

(3)我国旅游市场正处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度的阶段,旅行社对旅游者的市场影响力仍然很大, 而且旅行社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旅游企业,旅游线路的设计必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所以,增加游览景点、交通费用、食宿费用、购物和娱乐费用是必然选择。

 

(4)根据艾森克外倾-内倾分布模型,大多数的人属于中间型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在选择旅游景点时, 既不会选择刚开发的旅游景点,也不会选择开发过于成熟的旅游景点,他们会选择既有新颖性且开发比较成熟的旅游景点。 旅行社开发旅游线路是以利润为目的,所以,在开发线路时他们会选择大多数旅游者倾向的旅游景点。[27]

 

(5)处于不同发展程度的旅行社有不同的发展战略, 大多数中小旅行社由于自身实力较薄弱,不具备成功开发旅游线路的能力,所以它们基本是模仿大旅行社的旅游线路。 这就造成了较严重的旅游线路同质性现象,由于旅游线路差别不大,不同地区的旅游者就会过度集中,从而导致拥挤。

 

参考文献:

 

[1]李菊霞,林翔.积极发挥政府在假日旅游中的作用[J].学术论坛,2001,(1):74-76.

 

[2]马业进.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金融论坛,2000,(3):11-15.

 

[3]谢莉.假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22(5):44-47.

 

[4]汪德根,章锦河.假日旅游经济负面影响的对策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29(3):362-366.

 

[5]魏遐,吴必虎.峰值期国内旅游市场供需关系研究[J].人文地理,2000,(6):29-33.

 

[6]李芳,齐雪青.浅析我国假日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旅游科学,2002,(1):10-13.

 

[7]杨 军.黄金周旅游的理性回归 [J].旅 游科学,2005,19(1):48-51.

 

[8] 魏 小安 . 中 国休闲经济 [M]. 北 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2005.55-68.

 

时间之旅篇3

[关键词]丝绸之路;价值挖掘;线路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37-03

一、旅游线路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关于旅游线路的概念,学界众说纷纭,综合起来看大致有以下四种观点:

一是从市场需求出发,认为“旅游线路是旅游服务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分析而设计出来的包括旅游活动全过程所需提供服务全部内容的计划线路”,“旅游线路是旅游服务部门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旅游资源和接待能力,为旅游者设计的包括整个旅游过程中全部活动内容和服务的旅行游览路线”。

二是从旅游线路合理规划方面认为“旅游线路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为使游人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观赏效果,由交通线把若干旅游点或旅游域合理地贯穿起来,并具有一定特色的路线”。

三是将旅游线路视为是一种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是指旅行社生产的包价旅游产品,根据旅游资源和接待能力以及旅游者的需要而规划出来的旅游途径。

第四种观点综合了以上三个内容,认为旅游线路既是指旅游规划或管理部门为旅游者设计的游览线路,又是旅游管理机构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产品。

除了对旅游线路的概念进行探讨外,研究者还从旅游线路的类型、旅游线路设计的基本原则、国内外旅游线路的设计模型、旅游线路空间与时间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总体来看,研究者对旅游线路的研究多从旅行社或旅游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试图设计出最优化和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来。但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研究者从旅游资源角度出发,根据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禀赋,在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尤其是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基础上设计旅游路线。

丝绸之路是人类的宝贵遗产,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它是一条经济贸易发展之路、通商之路,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播之路。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丝绸之路沿线各地遗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仅丝绸之路中国段沿线7个省份就拥有26处世界文化遗产点和1000多个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3年实施的《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GB/T 18972―2003)(Classification,investigationandev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标准,在全国8个主类31个亚类旅游资源中,丝绸之路上的旅游资源就涵盖了地文景观、水域风光、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6个主类;综合自然旅游地、地质地貌过程形迹、自然变动遗迹、天然湖泊与池沼、瀑布、泉、冰雪地、草原与草地、花卉地、居住地与社区、水工建筑、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归葬地、地方旅游商品、人事记录、民间习俗等17个亚类。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又包含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和其它辅助旅游资源。物质文化资源如佛教石窟、寺院遗址、古城址、古驿站、古烽燧、治所、古墓葬以及各类出土文物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如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线路的规划,需要在充分了解和分析丝绸之路沿线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和价值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在时空布局及主题提炼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二、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线路规划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

游客的需求永远是旅游线路设计的导向性因素。在进行旅游规划之前,一定要进行规范的市场调研,根据旅游者的需求进行线路规划。充分考虑到游客的旅游动机、时间和经济消费能力、身体状况、特殊爱好、特殊旅游主题等。线路的设计要尽量丰富多样,以满足不同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这种原本针对团队旅游的旅游线路规划对于散客来说也同样具有导向性的作用。

旅游线路的市场调研分为现实客源市场的调研和潜在客源市场的调研。现实客源市场调查就是针对已经购买了该旅游产品的旅游者而做的调查,是游客在体验了该产品后对旅游者的满意度进行调研,根据游客的反馈意见对旅游线路进行适当的调整。潜在客源市场的调研则是先设计出一些旅游线路产品,看该产品对潜在游客的吸引力有多大。潜在游客的意向性的调研也是对旅游线路产品的一个初步的宣传,让潜在游客对该产品有初步的印象。

(二)科学合理的时空布局原则

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是一次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如何统筹安排好这六大要素,让游客有一个完美的旅行体验是旅游线路规划设计的核心。统筹安排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统筹布局,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和旅游景点,制定合理的价格和游览的时间,配备合适的导游,安排恰当的住宿、购物和娱乐活动等。

(三)资源类型合理搭配原则

丝绸之路上的旅游资源类型多样,风格、质量和品位也各不相同,既有自然景观,又有历史文化景观,还有各类景区和旅游服务项目。一条旅游线路上的景点的选择和搭配对于游客的参观体验非常重要。

第一,根据景点的质量和品位来安排。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条旅游线路上的旅游景点的质量和品质不可能处在同等水平,如果一开始就安排质量品质最好的景点,把相对较弱的景点安排在后面,随着游客在时间、经费和体力上的不断付出,他们会感觉后面的景观越来越不如之前的景观,会产生心理落差,从而降低对这条旅游线路产品的感受。如果反过来,把越好的景点放在后面,游客看到的是一个比一个更好的景点,其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功感就会更高。可见,对不同质量和品位的景点进行不同的组合后带给游客的游览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第二,根据景点的自身特色来安排。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在旅游线路景点的安排上,也要根据景点的自身特色来安排。一般来说,水域自然风光在清晨参观比较好,因为清晨空气清新,风平浪静,更能体现水景的韵味。以山体为主的景观或者安排在清晨,或者是黄昏,清晨太阳上升时的光线和下午的烈日余晖更能勾勒出山峰连绵起伏的线型和山体的雄浑壮丽。以观赏植物为主的景点,则更适合下午游览,有利于欣赏植物富于变化的动态美。一些民俗类、休闲类的游览活动放在晚上更合适,游客在辛苦奔波一整天后回到住处,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观看表演等都是比较好的休闲方式。

第三,充分照顾游客的生理、心理特点。历史遗迹类文化信息比较浓厚的旅游景观适合在上午游览,因为根据人的生理机能,上午时间人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兴趣浓厚,容易接受复杂的更大量的文化信息,下午人比较疲倦,接收文化类信息的兴趣较弱,就不适于参观这类景观了。线路的安排还要讲究动静结合的原则,如果第一天游览的景观对人的体力消耗较大,那么第二天的游览就要考虑安排体力消耗较少的静态的参观内容,让游客有时间恢复体力。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在空间布局上较为分散,各省之间和每个省内的各景点之间基本呈点状分布的状态,而且历史文化遗迹类的资源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在旅游线路规划时就尤其要注重景点的合理搭配,充分考虑游客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第四,注重文化资源内在价值的联系。关于这一点,以往很少有人注意到。对于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线路,当然不必去考虑各景点之间的文化关联,但是作为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来说,注重各景点之间的文化关联是有必要的。根据调查发现,选择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的游客对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他们对其中的文化内涵又知之甚少。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的荣衰与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密切相关,因而各地文化遗迹之间的关联性也比较明显。在设计旅游线路时对各文化资源的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并找出它们之间的文化关联,将更加有助于游客的理解和接受,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向游客传递文化信息,也无形中增加了这条线路的分量和吸引力。

三、基于文化价值挖掘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线路规划策略

丝绸之路沿线涉及7个省份、1000多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但同时,由于丝绸之路沿线涉及的省市非常多,旅游资源呈散落分布的状态,各省、市、县区之间的游线一般都比较长,游客既可以选择省内游,也可以选择跨省份旅游,使得丝绸之路的旅游线路规划变得非常复杂。

以往的研究者在进行旅游线路规划研究时,更多地是从时空布局方面安排旅游线路,主要研究如何在最合理的时间内让游客参观最多的旅游景点,几乎没有考虑过要根据丝绸之路沿线文化旅游的资源价值特点和游客对文化信息的不同需求来实施旅游线路规划,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本文主要以甘肃省和陕西省为例,在充分挖掘和整理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及其价值的基础上,从省内基础线路、省内主题线路、区域合作专题旅游线路、区域合作环行旅游线路、区段旅游线路等不同层次来分类探讨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线路规划的策略。

(一)省内基础线路规划

省内基础线路规划就是专门针对省内旅游而进行的线路规划,比较适合短期旅行的游客。可以根据各省旅游资源的特点,选择一些最经典和最有特色的旅游景点进行合理的搭配。比如甘肃省内基础线路可以设计出如下旅游线路:

河西走廊精品旅游线路:武威雷台汉墓―张掖大佛寺―嘉峪关―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阳关―玉门关

戈壁古关古城旅游线路:张掖黑水国遗址―瓜州锁阳城―高台骆驼城―敦煌沙州古城―玉门关―河仓古城―阳关

甘肃石窟艺术赏析游:天水麦积山石窟一永靖炳灵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玉门昌马石窟―安西榆林窟―瓜州东千佛洞―敦煌莫高窟

河西自然风光游:武威民勤沙漠公园―张掖山丹军马场―嘉峪关七―冰川―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地貌

根据陕西省旅游景点的分布特点和资源类型,陕西省内基础线路一般为一条线路一日游的类型:

西安―兵马俑―华清池―西安

西安―华山景区―西安

西安―乾陵景区―法门寺―西安

西安市区明城墙、钟鼓楼广场、大雁塔北广场

㈢省内主题线路规划

近年来以资源类型为基点的主题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的新兴模式,主题旅游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旅游,因而需要在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价值的基础上找到各文化旅游点之间的文化关联,以便更好地诠释丝绸之路的文化,给游客更深度的文化体验。

根据甘肃省内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特点,可以设计如下主题旅游线路:

远古文化游:武威黄娘娘台遗址―临洮马家窑遗址―秦安大地湾遗址―天水伏羲庙―卦台山―泾川王母宫

古城镇遗址文化游:夏河八角城一临夏桑科古城一景泰吊沟古城―金昌高庙古城―永昌骊轩城―张掖黑水国遗址―高台骆驼城―瓜州锁阳城―敦煌古城―阳关―玉门关

古墓葬文化旅游:天水汉将军李广墓―武威雷台汉墓―张掖黑水国汉墓群―酒泉丁家闸壁画墓―酒泉唐代模印砖墓―嘉峪关魏晋壁画墓

陇中、南石窟文化游:永靖炳灵寺石窟―武山拉梢寺石窟―木梯寺石窟―甘谷大象山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河西石窟文化游:西千佛洞―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玉门昌马石窟―酒泉文殊山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

甘肃民俗文化游:甘南藏族风情―临夏穆斯林风情―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民俗风情

根据陕西省内旅游资源可以设计如下专题线路:

佛教文化胜迹游: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鸠摩罗什塔―法门寺―彬县大佛寺

古城遗址文化旅游:汉长安城遗址―厝长安城遗址―明城墙

古墓葬文化旅游:秦始皇兵马俑―乾陵―昭陵―茂陵―阳陵

㈢区域合作旅游线路规划

区域合作专题旅游是在旅游空间方面进行扩展和延伸的旅游线路,根据游客的喜好和各省之间的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可以规划出如下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线路:

丝绸之路黄金全线游:陕西西安―成阳―宝鸡―甘肃天水―兰州―武威―张掖―嘉峪关―敦煌―新疆哈密―吐鲁番―库尔勒―库车一喀什

魅力丝路精华游:乌鲁木齐―吐鲁番―葡萄沟―天山天池―敦煌―嘉峪关―兰州―青海湖―塔尔寺

丝路探秘游:乌鲁木齐一吐鲁番―葡萄沟―天山天池―乌尔禾魔鬼城―布尔津―喀纳斯湖―莫高窟―嘉峪关―兰州

(四)区域合作环行旅游线路规划

西安旅游环线: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兰州―武威―宁夏银川或中卫―西安

兰州旅游环线甘肃兰州―武威―青海西宁―兰州

银川旅游环线:宁夏银川―甘肃武威―嘉峪关―敦煌―青海西宁―甘肃兰州―银川

西宁旅游环线:青海西宁―甘肃武威一兰州―天水一甘南一临夏一西宁

乌鲁木齐旅游环线:新疆乌鲁木齐―甘肃天水―武威―张掖―嘉峪关―敦煌―新疆吐鲁番―乌鲁木齐

时间之旅篇4

内容摘要: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旅游业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产业。为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解决旅游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尽快制定出台一部综合性的旅游法成为必要。而旅游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更加有利于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有效解决一些部门、企业不规范的行为,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旅游法 旅游法规体系 规范旅游市场 旅游业发展

我国旅游立法现状与旅游法出台必要性

(一)旅游法规体系与旅游法

一般理论意义上旅游法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概念是指调整旅游活动领域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与旅游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即称之为旅游法规体系。狭义的旅游法是指我国正着手调研尚未制定出台的旅游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一些旅游业发展较早、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均制定了专门的旅游法。在旅游法立法上,虽然世界各国在旅游法的形式、法律效力以及名称上各不相同,但它们所调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都属同一类,都有其共同的调整对象、基本内容,起到同样的作用。

(二)我国旅游立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我国出台了一些旅游或与旅游有关法规和规范,为旅游企业同旅游者及其他法律关系主体的正当权益提供了法律保护。

如今旅游业已被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基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009年《旅游法》起草工作启动;2010年国家旅游局召开起草《旅游法》专家论证会;2011年旅游法起草组在京再次召开旅游法立法研讨会。这样,我国的旅游法规体系趋于形成和完善,更有利于旅游市场秩序的规范和整治。

(三)旅游法出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颁布后,旅游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优势日益凸显,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的有效支点。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的必然需求和权利。

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我国的旅游立法仍然滞后。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向旅游者提供安全、有序的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改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尽快制定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旅游法,以此进一步推进和加强旅游的法制化管理。

旅游法调整的对象

旅游法的调整对象包括纵向和横向两种旅游法律关系。纵向的旅游法律关系主要是强调国家应加强对旅游业的宏观调控和行政管理监督,以保证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更多属于行政法的调整范畴。横向关系主要是调整平等旅游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旅游协作关系,使旅游消费者和旅游服务者在旅游过程中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旅游法调整旅游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带有旅游或体现旅游活动特点的社会关系。

(一)旅游行政管理机关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

国家要发展旅游产业,国家旅游行政管理机关必然要根据社会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做出预测,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确立一定时期的旅游业发展规模,制定出发展旅游业的方针、政策和规划。这些旅游方针、政策和规划的制定、贯彻和实施过程中,国家旅游行政管理机关与旅游企业必然要发生各种关系。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纵向的法律关系。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负有监督、管理的责任。这种关系具体表现为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前者主要表现为权力的行使,后者主要表现为义务的履行,双方的主体地位是不平等的。

(二)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关系

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关系是旅游法所调整的最主要的社会关系。旅游企业同旅游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横向的法律关系,旅游企业同旅游者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一般以合同的形式予以确立,各主体在享有权利的同时承担义务,即旅游企业与旅游者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也享有相应的权利。

(三)旅游企业之间以及旅游企业同其他企业的关系

旅游活动中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活动不可能只靠一个旅游企业单独完成。它需要各旅游企业之间相互协作、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旅游服务体系,才能使旅游活动顺利进行。旅游业自身的这些特点便决定了各旅游企业之间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协作关系。旅游企业除了同旅游企业之间产生关系,还有可能同其他企业产生关系。旅游企业之间以及旅游企业同其他企业的关系也是一种横向的法律关系。

(四)旅游企业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

旅游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与许多部门都产生关系,如供水、供电、供气等企业和部门。旅游企业同这些企业和部门之间的关系既有横向的法律关系又有纵向的法律关系。

(五)旅游者与旅游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除了与旅游企业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外,还会与旅游行政管理机关以及其他诸多行政管理机关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如旅游者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时,需要向旅游行政管理机关投诉;旅游者出境时,需在公安部门办理护照等旅游身份证件等。上述情况中旅游者都会与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发生一定的关系。

(六)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在发展旅游事业的过程中,要贯彻政府的旅游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对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管理,并保护好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之间还有着各自的权限划分、分工负责的问题。必然出现旅游行政管理机关上下级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与横向之间的相互配合关系。

(七)具有涉外因素的法律关系

涉外因素的法律关系包括了外国旅游者和旅游组织在中国的法律地位;中外合资、合作旅游企业中的中外各方的合作关系等。这些关系一般由我国法律进行调整,但涉及到我国参加的国际有关公约、条约以及国际惯例除外。

旅游法规体系包含的内容

(一)规定旅游企业的设立、变更和终止

旅游企业的设立、变更和终止是旅游企业存在和消亡的法律问题。旅游企业的设立,指旅游企业设立人为取得旅游企业经营的资格,依照法定程序所实施的行为。为保障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为使我国旅游业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旅游法规体系应当包含旅游企业的准入制度。在我国境内的各种经济类型的旅行社、饭店以及其他旅游企业,都由国家行政机关审批设立。申请设立的旅游企业必须具备法定的设立条件,由主管机关或其他授权机关审查批准。旅游企业的变更,是旅游企业设立登记事项中某一项或某几项内容的改变。旅游企业的终止,又称做旅游企业的关闭,是旅游企业的解散及其经营活动的停止。

(二)规定旅游企业经营的范围

现代的旅游企业涉及到其他的一些经营范围,如有的旅游饭店除了有客房和餐饮外,还有车队、康乐、旅行社、商场等。凡是在该旅游企业实际控制下的部门或空间,均属该旅游企业的范围。

(三)规定旅游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规定旅游企业的权利,是保护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并维护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如旅行社有权拒绝患有严重精神病或其他疾病的旅游者参加旅游团,有权要求旅游者按照规定的时间到达指定的场所集中;饭店有权要求住宿在本店的客人进行登记,并有权查验客人的身份证明等。

旅游企业的义务也有很多,如旅行社有义务向旅游者提供与约定的等级标准相符的旅游项目与服务;旅游企业有义务保障旅游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有义务接受有关行政部门的监督等。

(四)规定旅游者的权利和义务

旅游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者包括一切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的人员。狭义的旅游者指:与旅行社签订合同,并参加旅行社组织的旅行游览活动的人员;在饭店内登记住宿、用餐或接受其他服务的人员;购买旅游交通企业的票据并且在指定的时间进行了乘坐交通工具的人员;或者旅游者与其他旅游企业构成消费关系的人员。旅游法规体系中的旅游者,主要是指狭义上的旅游者。

旅游者的权利包括:有权要求旅行社提供符合等级标准的旅游产品;有权要求旅游企业提供符合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旅游产品与服务等。

旅游者的义务包括:在入住饭店进行登记时有义务提供有效的身份证件,并接受检查;在旅游期间有义务遵守国家和旅游所在地的法律法规;有义务爱护旅游企业的财物及公共设施等。

(五)规定旅游企业的法律责任

旅游企业对自己的旅游者负有法律上的义务,这些义务包括保护旅游者的人身安全、保护旅游者的财产安全以及保护旅游者的隐私权等。在旅游企业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如果违反了所应尽的义务,旅游企业就应当向旅游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建立健全旅游法规体系的意义

(一)对旅游业的发展实行宏观调控

国家通过制定旅游法及完善旅游法规体系,对旅游业的发展实行宏观调控,对旅游企业同有关部门的关系实行有效协调,促进旅游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为旅游法律关系主体规定行为规范

旅游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会产生多种法律关系,在这些法律关系中会出现各种法律问题。例如,旅游者由于某种原因向旅行社提出退团,或者旅行社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使旅游团按照约定的路线旅游;客人不使用已经预订的房间而给饭店造成经济损失,或者饭店因为自身的过错不能按时向客人提供预订的客房;旅游交通企业因为过错而造成旅游者的人身损害或者财产损失;旅游餐厅因为提供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饮食而导致旅游者生病的损失;旅游者将旅游企业的财物损坏等。

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以及旅游企业和其他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合同一经成立,便具有法律效力,合同双方必须按合同的规定,向对方承担法律义务,并享有一定的权利。如果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未按合同规定履行义务,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旅游法为旅游企业规定的行为规范包括:旅游企业应当保护旅游者的人身安全;旅游企业应当保护旅游者的财物安全;旅游企业应当保护客人的隐私权;旅游饭店应当保管客人的贵重物品等。旅游法为旅游者规定的行为规范包括:支付相应的旅游费用、禁止携带危险品进入饭店和旅游汽车;入住饭店时应当按照国家的规定如实登记等。

(三)为旅游法律关系主体提供法律保护

旅游法除了明确旅游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证这些权利义务真正得以实现,还规定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义务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使受害的一方得到合理的赔偿和补偿。

(四)促进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旅游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旅游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可以避免和制止不按科学办事、旅游企业不规范经营等现象。而这些现象仅靠原有的行政管理手段以及协调的方式、方法已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旅游业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旅游法的出台与旅游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旅游业、提高旅游企业服务质量、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的需要。从竞争和发展的关系看,旅游法的出台和旅游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加强了旅游行业的管理,使旅游业的管理纳入法治的轨道,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富斌.旅游法的若干法理问题思考[J].法学杂志,2006(5)

2.陈清华.试论中国旅游法制定的必要性[J].法制与经济,2006(4)

时间之旅篇5

[摘要]本文提出了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内涵和类型,将渠道冲突的原因分为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深入分析了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根本原因。并从根本上提出了解决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方法。

自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世界旅游业飞速发展,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营销渠道已经成为旅游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和一般的有形产品一样,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的畅通也需要渠道成员的密切配合。然而,渠道成员之间冲突的存在却妨碍了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阻碍了旅游产品的正常流通。如何解决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的冲突,成为了今天很多旅游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内涵与分类

所谓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在旅游市场上销售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活劳动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和。它以旅游线路为主,可以综合的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食、住、行、游、娱、购等多方面的需求。与一般的物质产品一样,旅游产品在市场中销售,也需要有相应的营销渠道加以配合。旅游产品的营销渠道是指旅游产品从旅游生产者向旅游消费者转移过程中经过的一切取得旅游产品的使用权或协助使用权转移的中介组织和个人。WWw.133229.cOM因为旅游产品营销渠道是由各个独立的旅游中介组织和机构组成,他们的经营目标不同,追求利益差异,因此,在合作过程中难免出现冲突。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的冲突即指渠道中的一个企业认为另一个企业的活动防碍或阻止了其目标的实现,因此二者发生矛盾。适度的渠道冲突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而过渡的渠道冲突则会影响整个渠道系统的和谐发展。

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的冲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1.水平渠道冲突

指同一渠道模式中,同一层次的旅游中间商之间的冲突。例如,某一地区经营a企业旅游产品的中间商,认为同一地区经营a企业旅游产品的另一家中间商在定价、促销和售后服务等方面过于进取,抢了他们的生意。

2.垂直渠道冲突

指同一渠道中不同层次企业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较之水平渠道冲突更常见。例如,某些旅游批发商可能会抱怨旅游生产企业在产品价格方面控制太紧,留给自己的利润空间太小;或旅游零售商对旅游批发商或生产企业也存在类似不满。

3.多渠道冲突

又称交叉冲突,是指旅游生产企业建立多个营销渠道后,不同渠道形式的成员之间的冲突。例如,某旅游景区既向旅游者直接销售旅游门票,同时又请旅行社销售其门票。当二者的销售对象相同时,就会发生多渠道冲突。

二、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原因分析

为了能够更加清晰的分析出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原因,将其分成两大类,即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指引起旅游营销渠道冲突的直接因素,即导致冲突的“导火索”。根本原因则是指渠道成员之间冲突的内在原因。

1.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直接原因

(1)价格冲突。旅游产品是一种典型的季节性产品,在淡、旺季,旅游需求差别很大。对于旅游生产企业来说,为了保持其品牌形象,旅游企业希望旅游产品的价格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是旅游中间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在旅游淡季时,大幅度的降低销售的旅游产品价格,这样就引起了价格上的冲突。

(2)争占同一目标市场的冲突。旅游生产企业在开发同一旅游市场时,会选择几家旅游中间商,这样就形成了几家中间商抢占同一目标市场的局面。特别是面对旅游大客户时,旅游生产企业和各个旅游中间商都希望能够直接为他们服务,形成稳定的联系,此时,冲突形式更为复杂。

(3)咨询、服务于促销的冲突。旅游产品是以服务为主的无形产品。在销售旅游产品时,要配合很多的旅游服务。旅游生产企业和旅游中间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都希望对方能够投入更多的服务人员,提供更多的旅游服务,这样形成了咨询、服务冲突。在开展促销活动时,也存在有类似的冲突

(4)交易或付款方式冲突。旅游生产企业在与旅游中间商进行交易时,生产企业希望中间商在预定旅游客房或门票等产品时,能够支付预付款。而旅游中间商则希望得到从旅游者那里的产品价款之后再向旅游生产企业付款,这样就产生了交易或付款方式冲突。

(5)分销竞争对手的产品。旅游生产企业为了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加强与旅游市场的联系,希望旅游分销商能够独家分销自己的旅游产品。而旅游中间商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则是希望更多的分销各个企业的旅游产品,以降低分销风险。这样就形成了分销竞争对手产品的冲突。

(6)环境因素变化引发的冲突。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大多数的旅游生产企业都利用各种旅游中间商帮助销售自己的旅游产品。互联网出现之后,旅游生产企业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和旅游者联系。而且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对旅游产品经常产生需求的人,是那些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人,而这些人大部分恰好也正是互联网的用户。这样,对于旅游企业来说,直接接洽旅游者变得更加的方便。因此,现在很多的旅游生产企业都纷纷在网上建立旅游产品的直接销售渠道,这样的行为损害了其固有的分销商的利益,因此二者产生冲突。

以上提到的六种直接原因是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原因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果进一步分析这些冲突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即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根本原因。

2.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根本原因

渠道企业之间的利益差异。以上种种冲突形式之所以会产生,其根本原因就是各个类型的旅游渠道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利益,都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而不顾其他渠道成员的利益,而产生了冲突。

(1)渠道企业之间经营目标上的差异。各类型的旅游渠道企业之间经营目标上的差异也是产生渠道冲突的根本原因。比如,旅游生产企业希望树立自身品牌形象,增强渠道的竞争力,因此,希望分销商独家分销自己的产品。而旅游中间商的经营目标是增加企业的分销收入,降低分销风险,因此就要分销多个企业的产品。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引起了企业之间的各种矛盾。

(2)渠道企业之间任务分工的不明确。旅游产品营销渠道成员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咨询、服务的冲突;促销的冲突;争占同一目标市场的冲突;大客户的冲突等,究其根本原因是渠道成员之间的市场区域划分不明确,各自的分工、责任和权利划分的不明确。

(3)渠道企业信息不对称,市场知觉的差异。旅游生产企业主要掌握旅游产品开发生产的信息,而旅游销售商则更加了解旅游者的需求信息。由于二者掌握信息的差异,导致二者对市场状况的理解不同。旅游生产企业可能认为某种旅游新产品会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因此,希望旅游分销商积极分销这个产品。但是旅游分销商从目前市场状况出发,认为市场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因此不愿意积极分销,从而引起冲突。

三、解决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方法

1.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上述种种冲突的表现形式都说明了,旅游渠道成员之间的利益不一致是渠道成员之间冲突的最根本原因。因此,为了解决这些冲突,就要在渠道成员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用机制促成渠道成员的利益共同化,这是解决冲突的根本出路。

2.进行渠道企业之间的目标管理

渠道成员之间的经营目标上的分歧也是导致旅游营销渠道成员之间冲突的根本原因。因此就要在渠道成员之间进行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主要方法就是建立超级目标。一个良好的超级目标应该具有两方面的特点:第一,应该是各个渠道企业为之努力的共同目标;第二,应该是各个渠道企业共同努力的长期目标。满足以上两方面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地将旅游渠道成员团结在一起,解决矛盾冲突。

3.细化各个渠道成员的责任和权利。明确渠道成员之间的责任、权利也是解决渠道冲突的一个有效方法。通过明确权利,可以明确不同分销商的市场范围,明确大客户的归属。明确责任则可以明确各个渠道企业在广告、促销、服务等方面的责任,从而解决上述冲突。

4.加强渠道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进行人员互换

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渠道企业之间对市场理解的差异,从而引起一些渠道冲突。因此,加强渠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冲突的主要方法。而渠道成员之间的交流,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人员互换,特别是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互换。人员互换让不同企业领导者进入到合作企业中,有利于他们更加理解对方的处境,更容易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更有益于彼此交流和解决冲突。

参考文献:

[1]张琳廖佳丽:渠道冲突的原因与控制[j].商场现代化,2006(9)(中旬刊).pg12-13

[2]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g144,pg208-209

[3]姚群峰:电信服务营销渠道策略重点探讨——渠道竞合与渠道整合[j].当代通信,2004(24).pg44-46

[4]付慧珊王丰:营销渠道冲突管理六步法[j].经济与管理,2003(8).pg36-37

[5]许伟波:营销渠道冲突成因理论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5(16).pg18-19

时间之旅篇6

自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世界旅游业飞速发展,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营销渠道已经成为旅游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和一般的有形产品一样,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的畅通也需要渠道成员的密切配合。然而,渠道成员之间冲突的存在却妨碍了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阻碍了旅游产品的正常流通。如何解决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的冲突,成为了今天很多旅游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内涵与分类

所谓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在旅游市场上销售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活劳动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和。它以旅游线路为主,可以综合的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食、住、行、游、娱、购等多方面的需求。与一般的物质产品一样,旅游产品在市场中销售,也需要有相应的营销渠道加以配合。旅游产品的营销渠道是指旅游产品从旅游生产者向旅游消费者转移过程中经过的一切取得旅游产品的使用权或协助使用权转移的中介组织和个人。因为旅游产品营销渠道是由各个独立的旅游中介组织和机构组成,他们的经营目标不同,追求利益差异,因此,在合作过程中难免出现冲突。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的冲突即指渠道中的一个企业认为另一个企业的活动防碍或阻止了其目标的实现,因此二者发生矛盾。适度的渠道冲突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而过渡的渠道冲突则会影响整个渠道系统的和谐发展。

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的冲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1.水平渠道冲突

指同一渠道模式中,同一层次的旅游中间商之间的冲突。例如,某一地区经营A企业旅游产品的中间商,认为同一地区经营A企业旅游产品的另一家中间商在定价、促销和售后服务等方面过于进取,抢了他们的生意。

2.垂直渠道冲突

指同一渠道中不同层次企业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较之水平渠道冲突更常见。例如,某些旅游批发商可能会抱怨旅游生产企业在产品价格方面控制太紧,留给自己的利润空间太小;或旅游零售商对旅游批发商或生产企业也存在类似不满。

3.多渠道冲突

又称交叉冲突,是指旅游生产企业建立多个营销渠道后,不同渠道形式的成员之间的冲突。例如,某旅游景区既向旅游者直接销售旅游门票,同时又请旅行社销售其门票。当二者的销售对象相同时,就会发生多渠道冲突。

二、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原因分析

为了能够更加清晰的分析出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原因,将其分成两大类,即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指引起旅游营销渠道冲突的直接因素,即导致冲突的“导火索”。根本原因则是指渠道成员之间冲突的内在原因。

1.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直接原因

(1)价格冲突。旅游产品是一种典型的季节性产品,在淡、旺季,旅游需求差别很大。对于旅游生产企业来说,为了保持其品牌形象,旅游企业希望旅游产品的价格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是旅游中间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在旅游淡季时,大幅度的降低销售的旅游产品价格,这样就引起了价格上的冲突。

(2)争占同一目标市场的冲突。旅游生产企业在开发同一旅游市场时,会选择几家旅游中间商,这样就形成了几家中间商抢占同一目标市场的局面。特别是面对旅游大客户时,旅游生产企业和各个旅游中间商都希望能够直接为他们服务,形成稳定的联系,此时,冲突形式更为复杂。

(3)咨询、服务于促销的冲突。旅游产品是以服务为主的无形产品。在销售旅游产品时,要配合很多的旅游服务。旅游生产企业和旅游中间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都希望对方能够投入更多的服务人员,提供更多的旅游服务,这样形成了咨询、服务冲突。在开展促销活动时,也存在有类似的冲突。

(4)交易或付款方式冲突。旅游生产企业在与旅游中间商进行交易时,生产企业希望中间商在预定旅游客房或门票等产品时,能够支付预付款。而旅游中间商则希望得到从旅游者那里的产品价款之后再向旅游生产企业付款,这样就产生了交易或付款方式冲突。

(5)分销竞争对手的产品。旅游生产企业为了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加强与旅游市场的联系,希望旅游分销商能够独家分销自己的旅游产品。而旅游中间商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则是希望更多的分销各个企业的旅游产品,以降低分销风险。这样就形成了分销竞争对手产品的冲突。

(6)环境因素变化引发的冲突。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大多数的旅游生产企业都利用各种旅游中间商帮助销售自己的旅游产品。互联网出现之后,旅游生产企业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和旅游者联系。而且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对旅游产品经常产生需求的人,是那些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人,而这些人大部分恰好也正是互联网的用户。这样,对于旅游企业来说,直接接洽旅游者变得更加的方便。因此,现在很多的旅游生产企业都纷纷在网上建立旅游产品的直接销售渠道,这样的行为损害了其固有的分销商的利益,因此二者产生冲突。

以上提到的六种直接原因是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原因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果进一步分析这些冲突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即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根本原因。

2.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根本原因

渠道企业之间的利益差异。以上种种冲突形式之所以会产生,其根本原因就是各个类型的旅游渠道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利益,都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而不顾其他渠道成员的利益,而产生了冲突。

(1)渠道企业之间经营目标上的差异。各类型的旅游渠道企业之间经营目标上的差异也是产生渠道冲突的根本原因。比如,旅游生产企业希望树立自身品牌形象,增强渠道的竞争力,因此,希望分销商独家分销自己的产品。而旅游中间商的经营目标是增加企业的分销收入,降低分销风险,因此就要分销多个企业的产品。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引起了企业之间的各种矛盾。

(2)渠道企业之间任务分工的不明确。旅游产品营销渠道成员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咨询、服务的冲突;促销的冲突;争占同一目标市场的冲突;大客户的冲突等,究其根本原因是渠道成员之间的市场区域划分不明确,各自的分工、责任和权利划分的不明确。

(3)渠道企业信息不对称,市场知觉的差异。旅游生产企业主要掌握旅游产品开发生产的信息,而旅游销售商则更加了解旅游者的需求信息。由于二者掌握信息的差异,导致二者对市场状况的理解不同。旅游生产企业可能认为某种旅游新产品会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因此,希望旅游分销商积极分销这个产品。但是旅游分销商从目前市场状况出发,认为市场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因此不愿意积极分销 ,从而引起冲突。

三、解决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方法

1.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上述种种冲突的表现形式都说明了,旅游渠道成员之间的利益不一致是渠道成员之间冲突的最根本原因。因此,为了解决这些冲突,就要在渠道成员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用机制促成渠道成员的利益共同化,这是解决冲突的根本出路。

2.进行渠道企业之间的目标管理

渠道成员之间的经营目标上的分歧也是导致旅游营销渠道成员之间冲突的根本原因。因此就要在渠道成员之间进行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主要方法就是建立超级目标。一个良好的超级目标应该具有两方面的特点:第一,应该是各个渠道企业为之努力的共同目标;第二,应该是各个渠道企业共同努力的长期目标。满足以上两方面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地将旅游渠道成员团结在一起,解决矛盾冲突。

3.细化各个渠道成员的责任和权利。明确渠道成员之间的责任、权利也是解决渠道冲突的一个有效方法。通过明确权利,可以明确不同分销商的市场范围,明确大客户的归属。明确责任则可以明确各个渠道企业在广告、促销、服务等方面的责任,从而解决上述冲突。

4.加强渠道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进行人员互换

时间之旅篇7

一、前言

旅游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是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一方面,环境资源决定旅游开发类型和程度,离开了环境资源,旅游开发无法进行;另一方面,环境的净化与修复过程对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环境的质量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没有良好的旅游环境,旅游活动难以开展。因此,旅游目的地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环境保护的问题,才能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环境保护问题的博弈分析

对于旅游者而言,旅游目的地的活动只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一个短暂的阶段,阶段结束意味着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关系中断,因此旅游者是否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环境保护,取决于其环保意识。对于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企业以及政府而言,是否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环境保护与其自身利益相关,因此他们作出决策时,不仅考虑自己对环境保护的支付与收益,也会衡量相关利益者的支付与收益。

(一)旅游目的地居民之间的博弈分析

假设旅游目的地有甲、乙两户居民,双方均可以选择保护或不保护。当双方均选择不保护时,双方收益均为0;当双方均选择保护时,总收益为I,付出的总成本为C,双方收益均为I/2-C/2;在博弈过程中,若甲选择保护,乙选择保护时收益为I/2-C/2,选择不保护时收益为I/2,I/2-C/2

(二)旅游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假设旅游目的地有A、B两家企业,双方均可以选择保护或不保护。当双方均选择不保护时,双方收益均为I;当双方选择保护时,双方收益均为R,因为保护环境的收益是建立在投资基础上的,所以I>R。在博弈过程中,若A选择保护,B选择保护时收益为RB,选择不保护时收益为IB,RB

(三)旅游企业与旅游目的地居民之间的博弈分析

旅游企业可以选择保护或不保护,当旅游企业选择不保护时,其收益为I;当旅游企业选择保护时,其收益为P,因为保护环境的收益是建立在投资基础上的,所以I>P。旅游目的地居民可以选择参与保护和不参与保护,假设环境改善的总收益为G,保护环境的总成本为C,当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企业保护环境的情况下,不管选择何种行动,其收益均为G/n;当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企业不保护环境的情况下,选择参与保护时收益为G/n-C,此时保护环境的收益是短期的,付出的成本却是长期的,G/n-C0。在博弈过程中,因为I>P,所以旅游企业会选择不保护;在旅游企业选择不保护的情况下,旅游目的地居民在选择参与保护和选择不参与保护的收益分别为G/n-C,[G-(I-P)]/n,两者比较[G-(I-P)]/n >W/n-C,所以旅游目的地居民会选择不参与保护。

(四)旅游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

旅游企业与旅游目的地居民作出不保护环境的决策行为,若政府不加以干预,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破坏会愈加剧烈甚至会演变至不可修复的地步。旅游目的地居民不保护是一种不作为方式,不会进一步加剧旅游目的地环境的衰败,但旅游企业在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不保护,对旅游目的地的消极影响是灾难性的。因此,在此主要分析旅游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P、Q分别为博弈双方选择对应策略的概率。在博弈过程中,当P1=1,P2=0时,P1>P2,旅游企业执行政府制定的相关规则,博弈提前结束;P1Q2,则这些控制手段是有效可信的,旅游企业在上阶段很可能执行政府制定的相关规则,若Q2>Q1,则这些控制手段对旅游企业不起作用,双方之间的博弈将继续向下进行,导致旅游目的地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二、旅游目的地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从旅游目的地居民之间的博弈、旅游企业之间的博弈以及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居民之间的博弈分析来看,为了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旅游目的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均不会主动去保护环境。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需要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企业、旅游者各方积极参与、协调发展。因此,在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过程中,需要加强社会公众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教育和培训,让社会公众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对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此外,旅游目的地居民可以积极参与旅游开发管理,监督旅游企业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旅游企业可以发展绿色旅游产品,自觉做好环境效应评估工作,尽可能降低旅游开发对旅游目的地坏境的污染和破坏。

(二)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能力

从旅游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来看,若政府不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则旅游企业很有可能不会进行环境保护。因此,在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过程中,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管理能力,有效引导旅游企业的决策行为。首先,政府需要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健全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没有法律法规的约束,旅游开发则会在满足当前需求和考虑长远发展之间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其次,政府需要建立强有力的执法体系,提高执法力度,加强对旅游企业进行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最后,政府需要贯彻“防先于治”的原则,提高对旅游企业在经济和法律责任上的惩罚力度,促使旅游企业执行政府制定的相关规则,自觉进行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

(三)重视科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科学技术对旅游目的地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加大旅游目的地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投入。一方面,旅游跨学科发展,因此可以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旅游目的地的坏境保护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科学研究,从而更加有效进行旅游环境的综合保护和治理;另一方面,鼓励可以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旅游新方式

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可以借助于各种符合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旅游方式。旅游目的地可以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负责任旅游等旅游新方式,以保护环境为导向,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进行环境的保护。

时间之旅篇8

关键词:旅游业;经济增长;空间效应;空间滞后;空间误差

1引言

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旅游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更是各国和各级政府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Ghali(1976)较早采用计量方法―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夏威夷地区的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然而,常规线性计量经济模型存在不能完全控制截面固有特征差异和无法刻画长期协整关系的缺点,而面板模型在克服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在多地区和多国家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Eugenio-Martin,et al(2004)运用面板OLS方法研究了1980―1997年拉丁美洲国家旅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Lee和Chang(2008)首次运用新异质面板协整技术考察了经合组织(OECD)国家和非OECD国家1990~2002年间的人均实际国际旅游收入与人均实际GDP之间的长期协整和因果关系。

国内早期对于旅游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或统计分析:如闫敏(1999)采用投入一产出法研究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申葆嘉(2003)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问题;石培华(2003)探索性地分析了中国旅游业对就业的贡献;还有一些研究测算了具体省市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林刚等(2000)、李兴绪等(2004)。近年来,此领域中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庞丽等(2006)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考察入境旅游和各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柳思维等(2007)构建了中国国内旅游、经济增长、入境旅游之间的协整模型;张丽峰(2008)利用协整理论对中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旅游业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时间序列数据或面板数据,基本上没有涉及其空间相关性和依赖性。由于传统计量经济模型是建立在独立观察值假设的基础上的,然而对现实生活来说该假设条件非常苛刻,因此,传统时间序列或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往往因为掩盖了数据间的相互关系而导致估计结果有偏或无效,而空间效应的引入则能够使计量经济模型从时空两个方面更深入地揭示旅游经济的空间自相关性与空间集群性。本研究首先利用空间邻近性矩阵和空间自相关系数检验中国省际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否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面板回归模型以进一步检验两类回归模型的残差是否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以及相关性的大小和具体表现形式。

2研究方法

2.1空间相关性及检验

空间相关性检验包括Moran指数(Moran’s I)、LR似然比(Lratios)、Wald值(Walds)、空间滞后(Lmsar)和空间误差(Lmerr)拉格朗日乘数这五项统计量。通过采用克罗内克积分块对角矩阵c=Ir代替空间权值矩阵w,从而将自相关检验应用到面板数据。其中,Moran’s I可表示为:其中e表示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残差估计值,Lr为r维单位时间矩阵,w为n×n阶的空间邻接矩阵:

2.2空间面板模型

空间计量经济学能够识别和估计空间相关性,其估计方法主要包括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SEM)(Anselin,2003)。其基本形式表示为:其中:y为n×1列决策变量的观察值向量;x为k个外生变量观察值的n×K阶矩阵;B为K阶回归系数向量,P和A分别为空间自回归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系数,p度量相邻区域观测值对本区域观测值的影响程度和方向,A度量一个区域的变量变化对相邻区域的影响(溢出)程度;S为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项;Ir为T维单位时间矩阵;Wn为n×n阶的空间权重矩阵。

由于本研究所考察的截面单位为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故进一步根据误差分解的差异采用固定效应模型(Elhorst,2003)研究中国省际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收敛性,目前,主要采用极大似然法(ML)估计SLM、SEM反映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3实证结果和分析

3.1样本选择与数据描述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本研究选取1999~2007年的年度数据来检验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各期《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为使数据可比较和减少异方差性,所有数据均取其对数形式,LGDP、LTOUR、LINC、LTOUR2和LINE2分别表示实际人均GDP、接待入境旅游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的对数,其中,人均GDP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分别按照其当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和当年汇率进行了相应折算。

3.2空间相关性检验

为了保证结果的稳健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同时采用Moran’s I、Lmsar、Lmerr、Lratios和Walds五项自相关统计量对人均实际GDP的对数与接待入境旅游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及国内旅游收入的对数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观察各自相关统计量的检验结果可发现:所有检验都在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其原假设是不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说明各省级行政区的经济增长与接待入境旅游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及国内旅游收入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并且各统计方法的统计量均为正值,这说明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之间的旅游发展和经济增长并非表现出完全随机的状态,而是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正自相关关系(空间依赖性),即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往往呈现正向集聚的显著空间特征。总而言之,空间自相关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中国1999―2007年间省域经济增长和旅游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

3.3空间面板模型估计结果

空间相关性检验已经证明了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的旅游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联动特征,而其定量的空间相关性需要进一步通过空间计量模型进行估计。本研究基于固定效应的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别对样本进行拟合。其中,根据对空间效应和时间效应的不同控制,SLM和SEM模型均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无固定效应(nonF)、空间固定效应(sF)、时间固定效应(tF)、空间和时间固定效应(stF)四种类型。该空间计量模型可以通过Maflab7.6软件及空间计量 经济模块(spatial econometric)来实现。具体估计结果见表2。  空间计量结果分析:  (1)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中四种类型的空间参数(分别为p和A)统计值都高度显著,表明各地区经济增长与旅游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邻近省级行政区之间的经济增长与旅游发展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集聚效应。这表明,在传统的计量经济模型中引入空间变量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这两类模型中的p、A估计值均显著为正,表明省际间经济增长与旅游发展所存在的空间效应更多地体现为趋同效应,某一地区的经济增长受到邻近地区旅游发展水平的长期显著的正向影响。

(2)对比SLM和SEM两类模型的估计结果可发现,同种固定效应条件下空间误差模型(sEM)的极大似然值(LogL)和拟合优度(R2)都显著大于空间滞后模型(sLM)。并且,空间误差模型(SEM)中,各解释变量(入境旅游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的系数和残差空间自回归系数项也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可以认为:SEM模型对于中国1992-2007年间省域旅游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拟合程度要优于SLM模型,也即,1999~2007年间各省级行政区的经济增长不仅受到本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显著影响,同时还受邻近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共同影响。

(3)从空间误差模型(sEM)四类固定效应的拟合结果看,空间固定效应(sF)模型的极大似然值(LogL)和拟合优度(R2)均是各模型中最大的,这表明中国省域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固定效应,相邻地区间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明显的外溢性,并且这种外溢性更多地体现在地区间结构性差异的误差冲击。导致该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各地区政府往往片面强调本地区的旅游发展和经济增长,而忽略与其它地区的协调合作和联动发展,难免使旅游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因此,将该差异性固定后的空间模型相对较优。

(4)空间误差模型(SEM)中,入境旅游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及国内旅游收入四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四类固定效应条件下均为正且高度显著,表明各地区旅游业发展对本区域和邻近省市的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进一步观察各指标的系数估计值可见,入境旅游人次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系数估计值都在0.2左右,而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的系数估计值都仅在0.1左右,表明目前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比国内旅游要高。其可能原因之一是:国内旅游消费以非经济动机居多,其旅游消费的结构、层次和水平整体上不及入境旅游消费。

4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研究运用目前较为前沿的空间计量方法,全面系统地选择1999~2007年间入境旅游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四项旅游发展指标与人均GDP这一经济增长指标定量考察它们的长期空间关系,研究发现:(1)1999-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的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在时间维度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2)各省级行政区的经济增长与旅游发展在空间维度上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邻近省级行政区之间的经济增长与旅游发展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集聚特征;(3)各省级行政区的经济增长不仅受到本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显著影响,同时还受邻近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共同影响;(4)目前,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比国内旅游更强。

上一篇:那天范文 下一篇:野外探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