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性散文阅读初探

时间:2022-08-13 05:08:47

抒情性散文阅读初探

摘要:散文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尤其是抒情散文的阅读,学生阅读时更觉得抓不到要领。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阅读抒情散文的能力,是此课要探讨的问题。抒发性散文的主体情感、抒发方式及其特征,因文而异,多彩多样,具体地说,需要我们在阅读活动在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究和艺术分析。

关键词:抒情性散文 阅读 艺术

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作者的生活激情为主,它的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也就是善于通过对景、物的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生活激情。把主体情感投射并寄寓予客观物象之中,是它的艺术焦点。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等,都属于这个类型的散文结构。

根据抒情性散文的这种基本特征,在阅读活动中,我们应当以分析主体情感抒发的方式为着眼点,着力揭示作者寓情于景、物象之中的特定情思,探寻作者感情抒发、深化的艺术过程,发掘文章所点染的生活哲理和审美意识。抒发性散文的主体情感、抒发方式及其特征,因文而异,多彩多样,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艺术分析。

第一、主体情感表现的整体化。指抒发性散文中的抒情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写景、状物紧密融注在一起而构成和谐的有机统一体的。离开“物”,“情”便无所依附,情与景是辩证统一关系。这种“景”也不是客观自然之景,而是情绪化、艺术化的“景”,是作家审美投射的“人化的自然”。因而,情景的艺术交融,“妙合无垠”,始终是古今散文艺术家们苦心追求的美学境界。就一般抒情性散文来看,在处理情与景的关系时,总是把写景作为抒情的艺术手段,或烘托气氛,渲染情绪;或借景兴趣,托物言志;或寄情与景,景中含情。对这种情景融注的整体化表现方式,在阅读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种情景入手分析:

托物寄情。这种抒情方式,就是以物寓人,把自然景物的特性人格化、性灵化。它的特点是表面上在描摹某一景物,但在曲尽其妙的基础上,又不停留在自然之景上,以物象比喻、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意志,表达作者的情思。这是抒情性散文中最常见的一种抒情方式。

融情于景。这种写景抒情方式,与前者的微妙区别在于所写之“景”已不是自然的景,而是情感化了的富有生命的“景”,貌似写景,实则写情。如以枣树象征革命斗志,坚强勇敢,矢志不移,拼搏到底;以小粉红花象征被欺压的弱小者,不惜牺牲,奋斗不息。很显然,这是把自己强烈的爱憎,崇高的理想,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一般说来,散文运用这种写景抒情方式,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而选取具有特征性的景物,在景物中倾注作者的感情。这些景物必须和作者的感情相“吻合”。在阅读活动中,我们要注意从描绘的景物中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思感受,从而揭示这种“吻合”之妙。

触景生情。这种写景抒情方式,就是某种景物触发了作者内心感情的火种,激起了作者感情的抒发。如秦牧的《土地》,便是触景生情的好例。作者在目触土地的某一场景后,一下子激起抑制不住的奔腾感情,冲决了感情的闸门而倾泻出来。他或斥责、或赞叹、或呼吁,那显然是作者炽热的心灵和动人的场景撞击发出的火花。在阅读活动中,分析这种主观感情是由客观景物而触发点,就能由点抽绎出情丝,将文章所描绘的景物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受连接起来,而身临情景浑融的佳境。

主体情感整体化的表现远远不止这些,在这里难以一一论述。在阅读活动中,我们应当根据具体文章进行具体分析。

第二,主体情感表现多样化。抒情性散文的主体情感表现,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作者的个性气质、艺术风格各异,其文章的抒情方式也迥然有别。但从抒情性散文的情感表现规律来看,我们可以从回荡式、奔波式、柔婉式几种抒情方式入手来进行艺术分析。

回荡式的情感表现。这种抒情方式,运用重叠、排比的手法,反复吟咏,抒发回环荡漾的情感,具有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如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全篇的情感表现为“三哭曼卿”:一哭赞其声名“生而为英,死而为灵”,“著在简册,昭如日星”;二哭悲其墓荒“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三哭痛诉悲情“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夫太上之忘情”。作者的情感起伏回荡,令人悲感欲绝。

奔放式的情感表现。这种抒情方式,善于运用激越情语,倾吐激情,如长风之出山谷,洪水冲决大川,具有强烈的感情冲击力。余光中的散文,有不少篇章潇洒逃脱,浓艳厚重,雄直劲丽,气势宏阔,洋溢着炽热浩荡的诗情,蕴含着深刻独到的理思。在他的充满诗质的散文世界里,有不少篇章的镜头喜好对准那山风、大漠、海潮、巨石,重彩浓墨地挥洒出一幅幅苍劲刚健的画幅。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流贯于作品中的激越回荡的情感律动,在哲学层次上凝结为一种自觉的饱蕴悟性的主体意识,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思想价值,而且也扩展了作品的深层魅力。因为“艺术就是从感情上去认识世界,就是通过作用于感情的形象思维”(托尔斯泰语)。

柔婉式的情感表现。这种抒情方式,善于通过含情的细节描写和心理的细微变化,表现深沉、细腻、柔婉、蕴藉的情感。如涓涓细流、孟孟春雨;如幽兰暗香,游丝瓢空;如笑语轻盈,饮泣吞声。抒情所至,沁人肺腑,润泽心田。如冰心的《往事(七)》,这种透过院子里两缸莲花在大雨之下,白莲萎谢,红莲却因有荷叶的荫蔽而亭亭玉立的不同遭遇,触发出“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可以这样说,作者写的红莲,是作为自己的影子来写的;写的荷叶是作为母亲的影子来写的。或者说,作者明写的是红莲和荷叶,实则暗写的是骨肉之情,即写荷叶与红莲的关系,歌颂母爱的博大圣洁。因此,文章清丽婉约,贮满着纯净、挚切的诗意,好像一般飘着淡淡清香的微风,读来令人陶醉。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凡是优秀的抒情散文,无不潜涌着作家对社会与自然世界人、事、景物的关怀和拳拳热切的情愫,融注着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层感悟----对生命现象、生活态度、人生真谛的诠释。因此,我们在阅读活动中,对抒情散文的艺术分析,目的是要着力于对作家主体情感的挖掘,切实把握主体情感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到文章情感世界的深层领域,揭示出抒情散文艺术创造规律,使我们语文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宫梅娟;语文阅读活动论;2005年

[2]马晓翠;新课程课堂教学指导;2008年

上一篇:影响语言的文化生态因素 下一篇: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