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扶贫体系构建

时间:2022-08-13 02:56:40

我国农村金融扶贫体系构建

摘要:金融扶贫是全世界各国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措施。金融扶贫的对象应该是一些具有发展意愿、有生产能力的贫困农户,这与财政扶贫是不同的。我国农村金融扶贫已经实行了多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状况,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金融扶贫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出来。要信贷运用体系以小额信贷为主;风险防范机制构建以金融创新和社会保障为主;我国农村金融扶贫资金配套政策的合理实施。

关键词:农村;金融扶贫;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035-02

近些年,我国农村金融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解决了很多贫困地区经济问题,农村金融扶贫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如此,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发放过程中的“目标转换”问题、扶贫难度等问题。为了能够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扶贫效率,应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有效的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我国农村金融扶贫体系现状、问题及原因

(一)我国农村金融扶贫体系现状

我国金融扶贫体系主要可分为项目贷款和到户贷款这种方式,其构建者主要是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以及农业银行。我国农村金融扶贫体系给各地扶贫办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发放扶贫资金,其主要是通过农业银行和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来进行的。扶贫资金的来源主要就是金融机构自筹得来的,另外,还有一部分扶贫资金是由本地方政府给予的相应利息补贴,并且在金融机构的管理下进行扶贫信贷。扶贫资金主要通过三个环节流入贫困农户,分别是发放、使用和回收。要想确保整个扶贫体系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确保这三个环节不会出现任何问题。我国扶贫贷款的操作者在2006年以前都是由农业银行来进行的。自从2006年之后,我国地方政府的选择权更广,但是基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放度较低,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因此,农业银行和信用社仅仅是大部分贫困地区的选择。

(二)我国农村金融扶贫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些年我国农村金融扶贫体系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亟需解决。我国农村金融扶贫体系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

1.资金发放过程中的“目标转换”问题。实践证明,金融扶贫资金并没有流向贫困农户中,而是流向了非贫困农户以及一些开发项目中。虽然企业开发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最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但是企业的目的就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它们不可能瞄准贫困群体。

2.脱贫基础不稳,返贫率高。从实际中可以看出,我国信贷扶贫资金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我国农村增收效果并不是显著,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更多还是依靠政府的推动。

3.扶贫难度越来越大。经过多年的扶贫实施,我国扶贫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扶贫难度越来越突出。

(三)我国农村金融扶贫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扶贫对象错位,扶贫配套资金没有按照规定分配给真正需要的人,导致贫困农户越来越贫困,非贫困农民经济水平越来越高。

第二,弄虚作假。有些贫困地区为了回避或者减少配套资金,这些地区采取夸大扶贫项目规模、减少实际投资规模、一个项目应付多个投资机构等虚假方式出现。

第三,转嫁负担。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扶贫项目建设摊派现象仍然突出,要求农户多出义务工或直接要求农户提供配套资金,将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负担转嫁给农户,进而使农民的负担进一步加重。

第四,贫困地区政府和农户的债务进一步加剧。针对一些贫困地区而言,为了完成扶贫任务或者获取扶贫资金,当地政府采取举债筹措等方式来获取资金。另外,农户也存在举债脱贫的现象。

第五,扶贫项目效益较低。由于配套资金没能及时筹集,导致不能按时完成扶贫项目,进而使扶贫项目效益的发挥受到影响。

虽然扶贫资金配套政策的存在导致一些问题产生,但是我国还在坚持扶贫资金配套政策的实施,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扶贫资金是有限的,但是我国需要扶贫的地区和农户比较多;另外,如果没有一定的配套资金,那么贫困农户就不会关心扶贫项目的实施,导致扶贫项目的预期效益无法实现。

二、我国农村金融扶贫体系构建

(一)信贷运用体系以小额信贷为主

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已经实施以小额信贷创新信贷运用体系,之所以没有明显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对绝大多数小额信贷项目制定了限制,没有良好的机制给予支持。为了能够更好的援助农村,我国非政府组织需要一个挂靠单位,这些单位也主要就是政府相关部门,因此,非政府组织投入的资金援助其支配权和所有权还是归地方政府所有,自然而然,对其经营和管理,政府肯定会安排专人进行。有专人管理就会出现干预和指令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此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目前,社科院扶贫社这个机构在实施过程中很少会受到地方政府影响,其中北京的小额信贷总部主要控制河南和河北中的四个县域。商业性小额信贷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格莱明模式仍然能够很好地解决我国金融扶贫遇到的困境。针对我国金融扶贫资金而言,将一部分项目贷款独立出来,将其扶贫名头摘掉,同样通过公平招标的方式,寻找最合适的金融机构,这个金融机构没有任何限制,可以是大型银行,也可以是小额贷款公司等,对其经营主要采用纯商业化的模式,而财政给予的贴息可以直接补给金融机构。针对剩余户贷款的管理,统一由全国性或省一级的非政府组织来进行,借助格莱明模式,将各地方的特色融合起来,确定好对象。

(二)风险防范机制构建以金融创新和社会保障为主

1.建立农业保险制度。从实践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保险的收入较少,仅仅为农业产值的千分之三左右,发展模式很不成熟,保险种类较少,农业生产保障能力较小,基本上没有农业风险分摊能力。因此,应结合农业生产自身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引导和鼓励有能力的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市场。在农业保险中,政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自己进行,也可以通过构建保险公司来进行,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种策略来鼓励商业保险通过产品创新提供农业保险产品,这种模式与市场经济法则相符,因此,我国也应加强这种模式的实施,进而使农业保险市场更加繁荣。二是使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水平得以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首先要积极宣传专业保险,让农民对农业保险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对于农业保险一部分的保费政府可以给予交付,进而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2.风险对冲机制的建立。一是进一步促进现有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期货市场通过集合竞价形成价格,其对市场的供求状况和价格走势比较客观的反映出来,对小额信贷机构对未来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形成合理预期非常有利,并且能够将信贷风险采用合理的方法得以规避。二是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创新和发展。全球金融创新最活跃的一个领域就是衍生品市场,其中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一个重要的发明就是天气衍生品。针对农业信贷风险发展天气衍生品,为了进一步规避风险可以由贷款机构参与交易;为了由整个资本市场共同分担风险,可以由农业保险等机构参与交易。

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一是社会保险制度要进一步完善,进而促进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实现,温饱问题是保证信贷扶贫资金安全的重要保障条件。二是针对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民而言,其根本不符合农村金融扶贫体系面对对象的条件,那么不能进行金融扶贫,此时对他们主要进行财政扶贫,主要通过财政援助来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三是解决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问题,教育和医疗是每个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保证农村金融扶贫资金配套政策的合理实施

1.采用国家全额投入的方式来实施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国家在投入资金时不仅要确保额度要足,而且还必须将支付贫困农户的劳务费考虑进去,不给贫困农户增加任何负担。在选择项目时,要充分考虑贫困农户的意见,将贫困农户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对于地方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要给予尊重。

2.财政资金要对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项目进行引导性投入。对贫困地区的经济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开发,从客观上讲,使其要求参与的贫困农户必须具有一定能力和意识;从公平上来讲,国家不能进行全额投入,否则最贫困的农民是不能参与的;从效率优先来讲,必须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政府要对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项目制定引导性政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开发都属于垄断经营,为此国家不能全额性投入来保证垄断者的利益,还要制定相应的引导性和限制性政策,确保贫困农户对自然资源的长期拥有权,确保从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贫困农户能够持续获得收益,以防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外部化现象发生。

三、结语

金融扶贫的主要方式就是以非政府小信贷为主要内容,使农村金融市场能够适时适度开放,引导各种金融能够健康、有序的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发展,促使农村基本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目前,其他机构的资金和国际援助项目主要为非政府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因此,对于吸收存款的问题不应该过早的考虑,由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仍需进一步加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在从事扶贫信贷业务时,以稳健经营作为非政府小额信贷的基本出发点。作为政策导向,中央政府加快改革步伐还可以在利率市场化和明确法律地位等方面来进行,其中可以利用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战略思想。针对目标贫困群体要想在一定程度上将资金的露出问题解决,确保资产质量,可以采取政府参与、宣传教育等方法,以个人身份加入农业保险给予鼓励。针对金融扶贫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发展而言,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非常关键。

总而言之,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达到最终目的(降低贫困发生率),需要借助多方的力量,构建有效的农村金融扶贫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 文.基于系统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

[2] 曹冀彬.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

[3] 马丽华,宋雅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J].特区经济,2010(5).

[4] 高述涛.我国农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监管体系创新[J].商业时代,2010(23).

上一篇:浅谈“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下一篇:浅析电商“寒流”下的凡客诚品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