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欣赏

时间:2022-08-13 02:51:35

中国画欣赏

中国画艺术源远流长,是我国优秀的民族遗产。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中国画。

在唐朝以前中国画是不分门类的。唐开始分为山水、花鸟和人物三大门类。花鸟画包括花卉、飞禽、走兽、昆虫、鱼介等。

欣赏中国画可以增进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鼓舞精神,丰富文化生活,获得美的享受。中国画以它独具的艺术语言,把凝重的时代痕迹、遥远的时尚空间、古朴典雅的艺术感染,浓缩于赏心悦目的咫尺之间。通过国画的欣赏,可使你工作的劳累、人世的喧嚣,顷刻间得到化解。

唐代王昌龄首先提出中国画“意境”的概念。其后“意境”成了中国艺术审美特征的高度概括,成了中国美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任何画都离不开“意境”。好的花鸟画都是理想和现实的结合。

在进行绘画创作之前,首先要“立意”。也就是先决定“画什么”(主题),然后才能考虑“怎样画”(布局)。由“意”产生“境界”,这个“境界”就是“意境”。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在作品中的集中。是作者在生活中、在社会的文化背景中感受、吸收,加上自身经历的体会和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从而表达出来的艺术境界。中国花鸟画的意境,来自诗情画意的审美追求和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

多彩多姿的自然形态,鸟语花香构成的独特境界,表现出宇宙生命的无限活力。以花鸟自然美为描绘对象的花鸟画,展示了人们对大自然中动植物的深刻理解和深厚情感。构筑、界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其构成美的境界所产生的深刻寓意和借客观对象对主观情感的热烈抒发,远远超越了对花鸟禽兽的表现和大自然本身。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有机关系,折射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中国花鸟画富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画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对自然生命和自然精神、自我生命和自我精神、社会生活和喜怒哀乐情感发泄倾吐的媒体。通过花鸟画中物象的象征和比拟,可以托物寓志、借景抒发来说明作者的意图。这是因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涉及人类心理活动的移情作用。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从精神上影响人,不单单在于它描写了什么事物,还更在于其中显示了创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态度、理解和感情。绘画作品具有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好的绘画作品反映出画家的正确观点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花鸟画的创作规律,就是画家以造化为师,从自然界的花木鸟虫的物态、物情,进行精心观察,感物而动,动情生意而成象,再经惨淡经营,挥毫成画。社会结构的变化,会产生象征、寓意的新形象以表达新的观念、新的思想。画家寄物抒情、托物言志,处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便怀有不同的情思。即使寄托同一个描绘对象,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也会有所不同甚至截然不同。一幅尽管没有人物形象的花鸟画或山水画,它也要通过画的象征和比拟来说明作者的意图以达到寄物抒情。不是自然界花鸟有什么感情,而是艺术作品中花鸟的美震动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被人称“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分别寓意傲、幽、坚、淡的品质。人们对梅兰竹菊诗一般的感受,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的。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傲岸,兰优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朴实、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大凡生命和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的无限之美。

元朝画家王冕题白梅花:“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清朝郑板桥题画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体现了画家抒怀和关注现实的态度。齐白石在日寇铁蹄蹂躏中华大地时,曾画过一幅张牙舞爪的螃蟹,题为“看你横行到几时”,比喻巧妙、寓意深刻。徐悲鸿为“野马社”画马,题“直须此世非长夜,漠漠穷荒有尽头”。建国后画的一幅马,就题“一统山河归民主,踏尽崎岖大道平”。同样是马,因为人格化了,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立意,都是通过生动的形象,使观众得到共鸣起到教育的效果。这种教育效果是通过感情的渗透而形成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说教。

社会上,自然中,既有美好的事物,也有丑恶的东西。画家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在作品中塑造出艺术形象,置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告诉人们什么是美的,值得颂扬;什么是丑的,需要鞭挞。从而达到陶冶人的性情,增强人的审美能力的目的。尽管花鸟画中,画的不是人而是自然物,但是成为艺术品的自然物,却是在人类社会中依作者的感受而存在。因此在花鸟画作品中的自然物,已被画家人格化了、社会化了。花鸟画这两个层次的“神”和“情”的意境都能使创作者和观赏者在精神上得到美的享受,心灵上得到美的陶冶,增进对自然的热爱,坚定对理想的最求,促使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得到提高。所谓“鸟语花香”、 “莺歌燕舞”,是人们对大自然中花和鸟的赞美。艺术作品意境中花鸟的美,启发了人们内心世界的美。花是美的化身,爱美是人的天赋。花是以色、香、姿、韵来体现美,韵是抽象的意境美,是色、香、姿内含的美。

人们常用“诗情画意”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有情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来描绘诗和画的最高境界。“诗情”就是诗中的意境,“画意”就是画中的意境。画家所追求的诗意,就是如何使自己的主观感受深深打动观者而不停留在形体上的再现对象。艺术既然应该较之生活更高,那么它不仅在内容上要发掘现实事物的本质,提炼、概括、择取精华以构成典型,同时在表现上,也要对自然的形式加以改造。或渲染夸张,或比喻象征。要求形式上高度的完美,以其更鲜明、准确、生动地表现内容,并予以观众以美的享受。由于视觉传达直接、迅速,对绘画意境的形式美很需要考究。要求具有富于感染力的作者主观情绪,韵味无尽、发人深思的形象境界。也就是说诗意的获得,一种是生活里的某些现象本身已经蕴含着诗趣,只待作者敏锐的观察和及时的捕捉,并使之艺术的再现出来;另一种却需要作者的加工和美化。生活的情景、自然的风物,经过一番整顿和安排,已不再是现实的写照,期间渗透着作者的心灵、才华、情感、人品、学养、情趣、想象力和艺术素质。因此绘画作品中诗意的高低深浅,因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而异。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具特有的象征和寓意的语言。通过这些独特的语言,揭示当时社会的思想和观念。社会结构的变化,会产生象征、寓意的新形象以表达新的观念新的理想。画家缘物寄情、托物言志,处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便怀有不同的情思。即是寄托同一描绘对象,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也会往往不同。几百年来,花鸟画尽管有许多题材(如梅兰竹菊等),被历代画家反复描绘,但由于时代不同,画家的思想感情和意趣不同,从而使一些传统题材表现的更充分、更完美、更富有新的感情内涵,更富有时代性。因此,当代的花鸟画家,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艺术水平和道德品质修养,紧跟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创造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绘画具有二重性,即画家和接收者(欣赏者)。接受者参加创作,就是其欣赏活动。欣赏是绘画艺术作品实现社会作用的中间环节,是联系画家和接受者的桥梁。对绘画作品的欣赏活动,是第二次创作,欣赏的人是第二创作者。不同的天赋、兴趣、爱好、文化、经历及艺术修养等因素,成为欣赏者的综合素质。其素质越高,欣赏水平越高。就会认识和喜欢比较好的绘画作品,他就容易理解和接受艺术作品中画家的情感和作品的感染力。欣赏者还会触景生情,由此产生出许多想象和联想。这些想象和联想,又补充和升华了画家所表达的意境,从而产生出新的艺术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所)

上一篇: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下一篇:和风细雨润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