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迁移法的应用

时间:2022-08-13 11:06:33

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迁移法的应用

我们知道中考中对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首先要读懂原文,(也就是要用现代汉语疏通文意)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题目的的要求 。但很多考生由于种种原因,对一些关键词语把握不正确,以至于对原文的理解产生较大偏差,最终导致失分严重。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引用迁移法,对解决这一问题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心理学对于迁移的定义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好比我们通常所说的“触类旁通”。而我所说的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所引用的迁移法,是指学生利用自己有的知识背景,解决与已有的知识背景具有相同原理的陌生问题。

这种迁移的方法大致有二种情况:

一、词语的迁移

(即将词语在一个语境中的意思迁移到另一个语境中去。)

这种迁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虚词的迁移;一是实词的迁移,包括已学课文中的实词和生活中常见的实语。

我们知道,在中考试卷中关于文言虚词的考察所呈现出的内容,看似新的、陌生的,但实际考察的知识和技能却是来自于课本的,只是稍微改变了形式,有些甚至连形式都没有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首先对常见的、重点的文言虚词进行明确,如: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同时指导并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准确掌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得法于课内”“万变不离其宗”。

其次 ,对于生活中常用的实词,我们要在课堂讲解的时候,将今人与古人语言交流上的不同加以明确和强调,并以具体实例生动、形象的展现给学生,如:词类活用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例如: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这句中的“名”本是名词,这里由于前受能愿动词“能”的修饰,后带有宾语“其一处”,故活用为动词,有“说出”的意思;名词作状语的:例如: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这句中的“空”是“在空中”,修饰谓语“游”,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这句中的“利”原为名词,现用作意动词,可译为“认为……有利”; 动词活用为名词的: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这句中的“伏”作“有”的宾语,表示跟“伏”这种行为有关的人,活用为名词,意思是“伏兵”;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例如: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这句中的“穷”原为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走完”。 古今异义词中的妻子,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交通,例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开张,例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一词多义词等,让学生充分体会古人与今人在语言交流上的共性和差别,记忆深刻鲜明,从而达到了“举一反三”的迁移效果。更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用学生所熟悉的文言文翻译方法解决对陌生文言词语的理解

我们知道,初中阶段,学生在课内所学过的文言文翻译方法无外乎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翻译的,即对词语的理解角度(活用、多义、单音、古今异义等)和对句式的掌握角度(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关于词语,我刚刚已经说过,在这里就不在重申,而现在要说的是句式上的。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而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这也正是我们能采用迁移法解决陌生文言词语的最好途径。

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中的文言词语,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对于句式相同的两句文言文,其相同位置的文言词语是可以相互参照翻译的,他们在意思上大多是相近或相同、相对或相反。如排比句或互文句,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这句中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是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到各处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这样写表现了木兰操办军备物资急切而井然有序;对偶句,例如:急湍甚箭,孟浪若奔。(《三峡》)这句中的箭,奔都是形容水流速度之快的。还有对仗句等;而对于省略句式,无论其省略的成分是主语、谓语还是宾语,都可在此句的或前或后找到所省略的内容。至于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句,则都可依据其固定的其句式的特点完成对应的翻译。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更好的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陌生的文言词语,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对这些句式非常熟悉,并进行经常性的训练。

总之,将迁移法引入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要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外文言文阅读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将储备知识进行分析、整合及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上一篇:谈农林类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下一篇: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实施高中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