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成长小说基本特征的分析

时间:2022-08-13 09:40:07

对成长小说基本特征的分析

摘要:成长小说已有两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史,关于对其概念的讨论也一直持续了两个多世纪。而对成长小说基本特征及其变化的探讨,并结合具体文本对它进行说明,则既有利于对成长小说概念的理解,也对研究成长小说历史的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成长小说;现代成长小说;特征

经典意义上的成长小说,是在德国“古典文学” 观的背景下诞生的。它带有很强的“审美教育”性,有着特定的时代特色和文本特征:以一个年轻人物作为中心,贯穿始终;以他生命的一个个阶段(从懵懂到成熟)作为表现舞台,重点描述期间的性格处在不断的完善之中;以达到“处世和谐”为目的,多以融于社会或带有希望的积极乐观情绪作为结局。从这个意义上说,早期经典成长小说充满了理想化色彩,也弥漫着浓厚的人文主义创作气息。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WilhelmMeister’sAp pRenticeship,1795―1796)真是一部典范之作(L auraSue,1990:21)。与后来的成长小说相比,这时期往往流露出了取向与高贵单纯的理想写作风格。

随着历史背景和社会思潮的变化,成长小说出现了很多“变体”,一些原有的风格特征也相应派生出很多“演绎”。但百变不离其宗,一些基本特征却一之最为成长小说标志性的构成而存在着。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构成了成长小说判断的主要依据。因此,了解成长小说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状况,既利于对成长小说概念的理解,也对成长小说历史的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成长小说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基本方面又在现代成长小说那里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呢?

首先,大部分典型的成长小说都是长篇。但这只是一般情况,并不是判断成长小说的唯一标准。中篇小说同样也可能出现成长小说的精品,只是相对而言少些而已。

其次,小说主人公通常聪明、敏感和善于思考。整部小说一个中心主人公,从始至终,主人公都是小说镜头的焦点,但并不一定是绝对焦点,因为小说多是以主人公来带动、反映他周围的人和事,来折射社会文化环境;主人公性格、心理具有变化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处在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中,“主人公本身的变化具有了情节意义”(巴赫金,1998:230)。

第三,成长小说在内容上具有表现为主人公三个层面的成长。面对自我、面对社会以及自我所做的整合。主人公面对自我,是一个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否定自我和肯定自我的螺旋上升过程;主人公面对社会,则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友情、爱情和亲情的冲击,二是社会实践,即主人公积极主动地去锻炼自己,而这两个方面往往交叉并行。

成长小说的情节内容虽然主要以青少年时期的主人公为中心,然而它却多倚重时代意识形态及盛行的价值观,作为主人公成长的社会历史环境;常在形式上把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有机揉合,突出主人公成长的普遍性。因此,多涉猎对人生、命运、信仰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多重问题的深度思考。从某方面看,这也回应了德国文学的传统,把哲理思考有机地融入到文学表述中,使小说在深度思考的同时具有普遍的意义;同时,证明了卢卡奇的观点,“一旦小说的情节由一个孤独的人的命运构成,这个人仅仅穿越了或真或幻的种种共性,但是的命运并没有和它们融为一体-----这就必然会对作品的形式造成根本改变,从而使之更接近于幻灭小说的形式。”(卢卡奇,2004:101)因此成长小说要避免“孤独的命运”出现,而强调普遍性。从这点看,《红色的英勇标志》(TheRedB adgeofCourage,1983)也只能称得上是一部“局部成长小说”。很多评价把它称为典型的美国成长小说,是因为它确实具备了成长小说的部分表现特征,如它聚焦于主人公,尤其是主人公的心里矛盾及面对环境变化所引发的心理动荡;也有主人公的顿悟点及明显的变化过程。如第十七章,作品结尾也与成长小说的写法极为相似。

应该说,处理战争境遇下的人物心理,《红色的英勇标志》已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之作。面对战争带来的压迫感和喧闹感,主人公往往会失去自我,湮没在无理智的之中。但《红色的英勇的标志》却始终通过一个中心(主人公亨利)、一个点(逃跑)的移动来投射给人“虚无”感的战争。从这点上说,它是集中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背景的设定以及主题的圈定,又让小说困囿于一个狭隘的视野范围。这里没有《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场景变换、人物更迭以及透视人生、命运与信仰的纵深感,也缺少了《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人物形象的丰润与多维,更没有《天使,画像》中主人公步步为营、推进式的发展变化。

第四,时间跨度上,成长小说往往是从主人公“心智”上的幼年时起,直至有成熟表征出现;甚至主人公有时“不在一个时代的内部,而处在两个时代的交叉处,处在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上”(巴赫金,1998:232)。因此,主人公跨越内(个体)、外(时代)两个层面上的时间维度。

其实现实主义小说,是否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不是它的主要使命,是否揭示当时的社会黑暗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的“方式”,表明了一种利维斯所谓“道德关怀”的“态度”。巴赫金提出的“现实主义型小说”就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

据此,凯特.肖邦(KateChopin,1899---1904)的《觉醒》(TheAwakening,1899)也应该被排除在外。虽然主人公艾德娜只是从28岁过渡到29岁,但生理年龄的变化与否并不构成直接和主要的判断标准,关键还是心智上的变化。如果说艾德娜有变化,也是从原来的相夫教子、温良贤德,变成了一个远离家庭甚至让丈夫都觉得陌生的任性女人,也只是她后来意识到的沉睡与苏醒的区别。(凯特.肖邦,1997:142)

综合来看,成长小说经历了“理想—现实—批判—理想与现实结合”的探索:起初是对社会有着极大地参与热忱和积极的人道主义理想,对个人与社会间和谐融合的理想充满了期待与憧憬,以歌德小说为代表;之后清醒意识到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可调和性,无奈地承认“个人屈从于社会”的现实;不可调和性后来变得尖锐,作家用作品表达了不满和控诉,并寄予了社会改良调节的愿望,以德国赫尔曼.黑塞的作品为代表;现代作家则在人物的成长过程里,对社会现实表达了一种更为理智的态度。与此同时,现代小说的创作元素和气息也被不断纳入传统成长小说之中-----结尾多元化、开放化,增添了更多的心理现实性,叙述视角也逐渐转向第一人称叙述……新元素和新理念的加入,不仅使成长小说在历史的沉淀与时代的结合中不断自我更新,展现出了更多的生机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谭恩美喜福会〔M〕.程乃珊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卢卡奇.卢卡奇早期文选〔M〕.张亮吴勇立,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斯蒂芬?克莱恩.红色的英勇标志〔M〕.刘士聪,谷启楠,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凯特?肖邦.觉醒〔M〕.杨瑛美,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5】弗朗西斯?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M〕廖鸿钧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上一篇:中国茶道 第7期 下一篇:试论王昌龄生年及其籍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