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思考”教学点滴

时间:2022-08-13 08:40:25

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思考”教学点滴

新课标下的人教版数学教材每一个章节,均是以“思考”“观察”“探究”三个板块或交替或错落或重复的形式编排的。这不仅体现了它力求将数学知识返璞归真,还体现了它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在“思考”部分,不仅用提问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也兼有使前后知识衔接起来的作用,还利用它来拓展读者(学生)的思维,使之把所学知识深化。应用好教材中的“思考”,对于本节知识的教学,至少有这么几个作用:创设积极向上的教与学的情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在互动的教学实践中践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与学的理念。以下,是我经历了近三轮新教材教学,对“思考”部分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应用好教材中的“思考”,需要把“启”做到“承上取下”

“启”,即启发,主要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启,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启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应该是学习动机。要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最简单的就是要让“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之上夹杂着适当的疑虑。学生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我们都应该充分照顾到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设计符合他们当前学习水平的“启”。这一方面可以削弱学生学习未知东西的畏惧心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把前后知识衔接起来,把旧知延伸、扩展,进而大胆猜想。

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我这样设计了“启”。

问题1:计算:①2+2+2=( );②(-2)+(-2)+(-2)=( )。问:小学里我们是怎样定义乘法的呢?你能将上述两个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吗?

生:(1)3×2 ,(2)3×(-2)。

师:你太厉害了,好样的,那么请猜猜下列算式的结果:(-4)×3=( ),(-8)×5=( ),(-0.5)×12=( ) ,(-3/4)×30 =( )。学生很大胆准确地算出了结果,我给予了及时肯定的评价。

师又问:试用“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解释,并尝试归纳:一个负数与一个正数相乘“积”的符号和绝对值怎样确定?

生:一个负数乘以一个正数,得一个负数,绝对值相乘。

师:很好!那么(-2)×(-1)你有办法算吗?

生:(-2)×(-1)可以看成2×(-1)的相反数,结果是2。

师:太棒了,太聪明了。请归纳:一个负数与一个负数相乘“积”的符号和绝对值。

这样,利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进行“启”,使学生的新知学习很顺利,并在很自然的状态下教会学生用“类比”联想和大胆猜想的方法学习新知。

二、应用好教材中的“思考”,需要把“启”做到“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数学成绩,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须被激发出来,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才能把自身的学习潜力挖掘出来。“新”就是要让学生感到很新鲜,从来没接触过,很想认识它。例如:在上“数轴”这一节时,我采取了这样的启:师问:“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众生答:“看过。”师:你们最喜欢剧中的哪个人物呢?生:孙悟空。师:为什么?生:他的本领最强,聪明机智,还有一根神奇的金箍棒。师:金箍棒它有多神奇?生:能长又能短,还能降妖除魔。师: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也有一根金箍棒,它的作用也很大,能帮我们扫除数学学习中的不少障碍,你想拥有这样的神奇武器吗?生:想!师:那好,咱们就快点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能拥有一根神奇的金箍棒。它能帮你解决许多疑难的数学问题。本来是一节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数学课,可是因为“启”的“新颖”使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被激发了。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学习了“数轴”的知识,并用它解决了课本上提出的实际问题。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应用好教材中的“思考”,需要把“启”做到“奇”

亚里士多德做过这样精辟的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奇”就是要让学生产生好奇感,产生惊讶,产生“非把它弄懂不可”的想法,让学生觉得很神秘,进而想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例如:在上“有理数的乘方”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启:我拿出一张纸巾问学生,哪位同学能估计一下它的厚度?生:大概0.1毫米吧。师:很好,要是把它和一幢五层高的楼房相比有可比性吗?大部分学生显得很奇怪。师:我们要是把它对折很多次后,它的厚度可以比这幢五层的楼还高。 学生们都异常惊奇,很想知道为什么。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折一折,看看把这张纸对折几次后会比五层的楼高,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很多学生都手忙脚乱地折起来,好一会儿有学生这样问:老师,这一定有个方法计算吧?师:哦,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就因势利导引入正题,在小结时大部分学生都计算出了结果,他们被数学的魅力给征服了。普通藏文班学生的数学知识比较薄弱,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有时也有语言上的障碍。如果我们的启发富有新奇性,有适当的挑战性,我想我们的数学课堂势必会多一些积极因素的。

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的学科,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思维品质。教材中每一章节都精心编排了“思考”教学,我想这是想让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精心创设情景,巧妙设置疑虑,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切求知状态之中,并且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这也是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践行吧。针对“思考”出现的位置和意图,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让每一个“思考”的教学片段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一场思维的盛宴。

(拉萨市一中)

上一篇:“三大”基础类型作文的写作指导 下一篇:分层教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