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

时间:2022-08-13 07:28:47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

摘要:语感能力是认识个体在长期的对各种语言作品反复“涵泳”的过程中习得的。培养语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新课标 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培养朗读能力,感受语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对学生吟诵、推敲、揣摩、触发、鉴赏等方法的训练指导,引导学生“练内功”。这分别从音韵体现、字面探究、含义辨析、经验感悟、价值评议等方面较为全面地体现和揭示了语感训练主客观、内外多层次的方法范畴,值得探索和借鉴。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雅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理解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练习学生。如温庭筠的《望江南》,在教读时,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借助丰富的想象,学生能体会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一位女子独自在楼上,凭栏远眺,盼望所爱的人归来,望眼欲穿,而太阳落山,思念的人儿不见踪影,水脉脉,思悠悠,面对江水斜阳,更是愁肠寸断。学生们也能体会到女子对亲人思念的款款深情。

感悟日常生活中的精彩语言。语言,是用来反映生活的。在日常生活中勤于留心别人的丰富语言的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很强。常见有的人虽然未读几年书,当然谈不上什么学历,但他们谈天说地,辩论演讲却语气恰当、生动形象,并不逊于一些“读书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就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汲取了众人的语言精华,形成了较强的语感。如有人说“某某长得真困难”,此时,就该留心分析、思考、或向人讨教,此话究竟是有语病呢,还是使用了某种我们平常较少使用的修辞手法呢?下次有机会,自己可否学习模仿一下呢?

充分利用课本教材,精读课文,诱发语感。语文教材作为学生的主要语感对象,大多数是由文质兼美的文章组成,这类文章蕴积着中国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思想道德观念,学习这样的文章对培养学生语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类文章要精读,以读为主,切不可围绕三五个问题打转转,要把课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面地把握,综合地理解。因为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遣词造句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在读当中要以朗读为主线。对于中学生而言,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感受作者的语言,领略作品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内在的含义、情味和形态,理解言外之意并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所以课本中的课文一定要读透,读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也尝试过不少方法,比如列提纲理思路法、抓重点句段法、换词品读法等,但总的来讲学生读的力度和所占时间的比重都还不够。如果每一篇课文都能熟读精思而能成诵,学生的语感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讲“吟诵要使学生看作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得真切,希望早一点能背诵而自然达纯熟的境界”,这是培养语感最易得益的途径。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等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

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在现实的语言情景中切身感悟到规律和意蕴,并使语言规律和意蕴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个性的东西”,进而形成他们头脑心灵中的一种积极的、创造的力量,切忌越俎代庖、一讲到底。语文教育要建立一个开放系统,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广阔天地,立足课堂,延伸课外,通过广播、影视、书报、交际等多角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扩充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形成终身受用的语感能力打下良好基础。近年来语文界积极倡导的“语文活动课”就是一种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性、培养语感能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措施,学生在各种听、说、读、写活动中有了强烈的作者、读者角色意识,自动探究、倾心实践,于不知不觉中实现自己认知图式的构建。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并非不要或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策划、组织、启发、指导,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切身感悟其中的规律和意蕴。

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学中要重视各种基本训练,采取切实的步骤和方法,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能力。

上一篇:怎样和后进生心理无缝对接 下一篇:班主任工作四字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