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现状研究

时间:2022-08-13 07:25:10

西部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现状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在中西部地区开始出现贫困代际传递的趋势,本文是作者在对务川县石朝乡小池组的实地走访调查的基础上从外部环境、家庭压力、经济和社会资源、教育等五个方面揭示了以石朝乡为代表的西部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现状。

关键词:西部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108-02

“贫困代际传递”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贫困阶层长期性贫困的过程中发现贫困家庭和贫困社区存在贫困传递现象而提出的。[3]贫困代际传递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族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的这样一种恶性循环。[1]国内学术界也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主要围绕贫困代际传递的理论梳理、致因分析、特征概括等方面进行,缺乏对西部农村地区贫困代际传递的实证调研。本文是根据作者参加贵州大学马列部张国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西部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研究,在2012年7月赴遵义市务川县石朝乡调研时根据小池村民组的贫困代际传递的现状而写的。

一、生活环境恶劣,村民世代贫困

1.环境恶劣,自然生产力低下。该地区属于高寒山区,山体切割较深,土质贫瘠,日照少,平均海拔高,气候严寒,每年有四个多月的凝冻期,素有“务川小”之称。这就导致当地农作物成熟的晚,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地玉米、烟叶等农作物的生长也比其他地区慢。由于年平均气温较低,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土地生产力低下,村民依靠土地获得的收入普遍不高。

2.自然灾害多发,农业减产严重。由于是高寒山区,天气多变,极端天气较多,导致当地自然灾害多发,影响了农业增产。据当地村民介绍:当地雨水过多,导致包谷三年两不收,颗粒不饱满。每逢暴雨,雨水又淹没低洼之处的农田,造成农作物绝收。而如果一星期不下雨,地势较高的农田又会形成干旱,造成农作物枯死,同样减产。农民温饱问题尚且解决不了,何谈摆脱贫困的问题。

3.交通不便,对外经济联系不便。当地地处山区,与县城距离很较远,从县城到石朝乡的公路路况糟糕,很多路段因年久失修,坑洼不平,泥泞难行。不便的交通条件,推高了村民与外界进行经济联系的成本,根据小池村民组的一位小学教师的介绍,当地村民盖房子花费十万元,其中建筑材料运费有一万多元。当地本来就自然条件恶劣,在加上交通不便,制约了村民与外界的经济联系,使得当地居民世代贫困。

二、贫困家庭环境压力很大,影响后代身心健康发展

1.家庭贫困引起的婚姻失败,影响后代成长。从国内外研究的结果来看,贫困家庭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因为贫困家庭为应对各种生活支出而拼命挣扎,被迫取消日常的休闲和娱乐时间。这些经济压力伴随着其他生活压力会对贫困家庭父母造成极大地精神压力,产生郁闷情绪和敌对情绪。这种精神压力常常会影响婚姻和对子女的抚养教育。因为夫妻常常为家用的经济状况而苦恼,夫妻间会经常发生争吵,引起情感危机[2]。这一观点在笔者的调查走访过程中也得到了证实:目前,在小池村民组394人,87户家庭中,有130人被我们列为贫困人口,占全部人口的32.9%,有27户家庭被我们列为贫困户,占全部家庭的31%;在这27户贫困家庭中,就存在这种情况。有6户家庭是因婚姻失败,被迫独自抚养子女或至今光棍的。比如:LBY,十四年前,老婆因家庭贫困离他而去(据他讲:老婆被丈母娘3000元卖掉了),自己带着两岁的儿子生活,长期单身使其对生活失去希望,没有干劲儿,不开展养牛、种烟等农牧业生产,生活贫困。儿子长大后学习成绩不好,性格叛逆,初中辍学外出打工,常年不回家,父子关系紧张。

有3户家庭是生育子女过多,且子女都未成年,抚养压力太大,家庭经济困难,夫妻感情紧张的。 比如:LBB,今年38岁,与妻子生育了八个孩子,最大的今年18岁,最小的只有三岁。自己在附近打零工,一个月挣1000多元,子女太多,抚养压力太大,妻子不堪生活重压,离家出走。由七十多岁的母亲照顾孩子,自己对子女教育问题不管不问,终日得过且过,生活极为困苦。

2.父母感情紧张,危害子女成长。父母的精神痛苦和冲突接着就会转移到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由于父母经常争吵、精神压力过大,心情欠佳,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鼓励、表扬就会减少,而严厉的体罚、批评,甚至暴力就会增加,这种教育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的。比如:LBJ,他的老婆因为家庭贫困已离家出走多年,两个儿子在外打工但由于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法治意识淡薄,经常因偷盗被劳动教养。这一点说明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由于父母感情紧张,离异,年纪较小,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确立,没有父母的教育和监督,外出打工很容易误入歧途。

3.成长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孤儿,长大后依然生活贫困。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地有很多人都是寡丁仔,在整个小池组有11人是寡丁仔(编者注:当地人将父母早亡者称为寡丁仔)。比如:LBC,极度贫困,,三四岁母亲过世,十七岁父亲去世,寡丁仔。由于家庭贫困,父母早逝,从小生活困难,没有钱读书,只读到小学三年级,妻子因儿时的疾病成为智障。目前家庭生活依然极度贫困。(ID2,LBC,小学三年级)这些人在童年时期都经历长期地贫困,目前也大多生活贫困。国外同类研究也表明:许多贫困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而且处于长期贫困的儿童更有可能经历深度贫困。

相反,笔者根据调查走访发现,当地经济条件较好的12户家庭,没有一个家庭是单亲家庭,也没有一人是寡丁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压力大小,对后代身心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有可能使后代继承了父母自身经历的贫困。

三、贫困家庭的经济和社会资源匮乏

1.贫困家庭经济来源渠道单一,收入水平低下。在笔者走访的27户贫困家庭中,没有一户家庭从事大规模烤烟、山羊养殖、金银花种植等农业经济项目,也没有一户家庭有成员是公务员、教师、工人等固定职业。虽然很多家庭都有成员外出浙江或者在附近打工,但都收入微薄,只能够自身的日常生活,无法补贴家用。在全组394人中,有132人外出打工,其中月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的只有10人,大部分人每月工资不超过3000元,很少有人给家里寄过钱。这说明大部分人每月很少有结余,是典型的“月光族”。这些贫困家庭都主要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活动,种植稻谷、包谷等农作物,少量饲养猪、牛、羊、鸡等家畜家禽,以供日常家用,都没有扩大生产的长远打算。

相反,在我们走访的12户富裕家庭中,3户家庭从事有山羊养殖,且规模较大,2户家庭从事有烤烟种植,规模较大,8户家庭有多位成员外出打工,而且掌握一定技术,收入较高(每月收入5000以上),6户家庭其成员拥有正式工作,收入较高。以上这些家庭都有良好的经济资源,能够持续改善家庭经济条件。

2.贫困家庭的社会资源匮乏

在笔者走访的27户贫困家庭中,他们的亲戚、朋友也普遍贫困,不能够对其提供诸如经济援助和提供工作机会等方面的帮助,使其改善贫困现状。相反,在富裕家庭中,就有相应的社会资源可供使用。比如:LHS,今年70岁,小学退休教师,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工资。有亲属是临市的一个国家干部,帮助他将两个孩子都安排到当地政府部门工作,其子女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已经摆脱了贫困传递。另外,LPA,高中毕业,妻子SHI 初中毕业,LPA是当地的小学老师,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努力培养自己孩子的学业。现在女儿师专毕业,在当地中学教书,儿子、女婿也是国家干部;有了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收入,就能够摆脱贫困传递的陷阱。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贫困家庭缺乏必要的经济、教育、人际关系资源支持,社会资源匮乏,改变贫困面貌困难重重。

四、贫困家庭其成员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国外有研究表明:贫困家庭的成员其患有慢性疾病的比例较高,由于从小贫困,在营养方面有差距,在健康方面的经济投入也有差距,而且一直到成人[2]。在27户贫困家庭中,13户家庭是其家庭成员为长期患病、残疾或智障者,家庭主要收入都用来为亲人治疗疾病。比如:LYF,生病八年,八年前脑溢血,没有及时治疗,拖成眼球失明,需要做眼球摘除手术,时常头痛难忍,左眼失明不能外出打工,家庭丧失主要劳动力,生活的重担都落在妻子身上。还有LBJ,他的小儿子,外出打工,查出严重的肾病,需要换肾,医疗费用几十万,家庭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同样,我们可以看到富裕家庭普遍健康状况良好。在我们走访的12户富裕家庭中,绝大多数身体健康,没有慢性疾病,没有身体或智力残疾。特别是55岁以下的青壮年都身体健康,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慢性疾病。只有个别60岁以上的老人,身体不是太好,但也没有明显的慢性疾病。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家庭贫困导致慢性疾病高发,但我们的调查研究表明贫困家庭其成员患有慢性疾病的机会更大。

五、贫困家庭其成员文化教育现状堪忧

1.贫困家庭其成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全组27户贫困家庭中,有41人是文盲,占到了全组文盲人数的50%,占全组贫困人口的31.5%,有42人是小学文化程度,占全组小学文化程度总数的39.2%,占全组贫困人口的32.3%,有38人是初中学历,占全组贫困人口的29.2%,只有4人是高中或中专学历,只占全组贫困人口的3.1%,只有1人是大专以上学历,占全组贫困人口的0.8%,4人是不到学龄的幼儿。

而富裕家庭相比贫困家庭在文化学历上要高很多。在较为富裕的12户家庭、57人中,有5人是大专以上学历,占富裕家庭总人数的8.8%,占全组大专以上学历总数的71.4%,有7人是高中学历,占富裕家庭总人数的12.3%,占全组高中或中专学历总数的35%,有23人是初中学历,占富裕家庭总人数的40.3%,有12人是小学学历,占富裕家庭总人数的21.1%,只有7人是文盲,占富裕家庭总人数的12.3%,2人学历不详,1人是不到学龄的幼儿。其拥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在各个阶段均高于全组平均水平,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比例也都低于全组平均水平。

2.来自贫困家庭的儿童相较于富裕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较差。虽然家庭收入、贫困同儿童学习成绩和教育行为之间是否具有决定性因果关系,有关这一问题的理论假设和相关证据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受收入影响的儿童学习成绩的适度差异是存在的。这一观点在我们的走访调查过程中也得到了证实。当地的小学教师向我们介绍说:当地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小学生,学习成绩整体上来说要比家庭条件差一点的学生要好。但是,这种差异具体有多大,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3.小池组村民在对待子女学习的问题上,普遍不重视。一般有三种态度。第一种,绝大多数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孩子学习好,就继续支持他读高中、读大学,如果孩子学习不好,就让他初中毕业让其外出打工。

第二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心无力。绝大多数家长由于文化程度太低,无法在子女学习上给予指导。比如:村民LTH无奈的表示:“自己不识字,不能辅导孩子,甚至连孩子在那儿学没学习,自己都不知道,”

第三种,父母不重视孩子的学习,缺乏监督。多数家长并不督促子女学习,平时孩子放学后绝大多数家长没有监督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农民LBQ 就向笔者抱怨到:“三个儿子学习成绩太差,放学后只知道看电视、打球,他妈不管,儿子要钱就给,也不问问干什么?”

全组87户家庭,没有一户村民为了提高子女学习成绩而请家教,或送孩子上教学辅导机构。在笔者走访了所有农户中,有两户村民对子女学习非常重视。其中一位农民,父亲是高中毕业,非常重视子女教育,由于当地乡初中教育质量不高,他特地花高价送他们去务川读私立初中,为了给他们挣学费自己到贵阳打工。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导致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而且这些因素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要想通过简单的经济救助或引进一两个扶贫项目,在短时间内彻底消解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需要在整个社会的体制上做一个大的调整,同时,开展扶贫综合开发,才能逐步减轻和最后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与健康发展。[4]

参考文献

[1]韩春,中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根源探究,经济研究导刊,2010,(16).

[2]Katherine Magnuson and Elizabeth Votruba-Drzal,“Enduring Influences of Childhood Poverty ” Focus Vol.26,No2,Fall 2009:32-37.

[3]李晓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3).

[4]李晓明.我国山区少数民族农民贫困代际传递的基本特征,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11.

上一篇:浅谈反思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流行音乐中的当代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