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活动单导学”模式中物理教师的有效导学

时间:2022-08-13 06:22:02

浅谈“活动单导学”模式中物理教师的有效导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在省“五严规定”的宏观背景下,在如皋正兴起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活动单导学.所谓“活动单导学”,是指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活动单导学”有三个核心概念,一是“活动单”,二是“活动”,三是“导学”,这是对杜郎口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一体化的一种综合,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提升.本文将通过实例说明物理教师在“活动单导学”中的有效导学,以期抛砖引玉.

物理教师的有效导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启迪、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要包括导趣、导思和导行等.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等提高物理课堂效果.“活动单”的质量无论多好,也仅仅是“活动单导学”的一个方面,是缺乏感情的字词的堆砌.正如一座山,如果缺少了流水的动感,也就失去了灵性,变得索然无味.因此,课堂上教师还要把课“导好”、“导活”.

1导学要讲究针对性

物理教师的有效导学要针对学生知识出现的断层和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例如:在讲选修3-4“全反射”一节时,老师让学生观察到玻璃球中的气泡,看起来特别明亮的现象之后,这样提问:“大家看到的这是什么现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激起学生的思考,以便探求新知识.但是,由于所提出的问题本来就是这节课要解决的新问题,针对性不强,学生思维的起点和方向无法定位,问题也就起不到启发的作用.但如果把问题改成“大家以前了解过哪些光的简单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能不能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刚才我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不能)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引出“全反射”这一新概念.

2导学要讲究灵活性

“导学”要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长时间单一的导学方式,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1“导学”内容的灵活性

“导学”与“活动单”密不可分,但教师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已设计好的“活动单”,因为再好的“活动单”也不能把课堂上的所有情景都设计到,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和发现,要依据课堂上的不同情形,及时搜集学生自学、讨论的信息,灵活地“导”而不受“活动单”的束缚.如在高三复习“带电体在电场中运动”时,物理教材选修3-1第15页“问题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用一根长0.5 m绝缘细线悬挂一个带电小球,小球的质量为1.0×10-2 kg,所带的电荷为+2.0×10-8 C,现加一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平衡时绝缘细线与铅垂线成30°,如图1所示.求该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在设计“活动单”时,我们增加了两个研究性课题:

①在平衡位置时,突然剪断绝缘细线,小球如何运动?

②将小球缓慢拉到使细线处于铅垂线位置时,拉力要做多少功?

笔者在巡视各学习小组讨论的结果时,发现有一个小组讨论热烈,学生的兴致高涨,原来他们将问题又进行了延伸:将小球拉离平衡位置,从细线与铅垂线方向成45°时静止释放,小球将如何运动?当小球运动到平衡位置时,突然剪断细线,小球如何运动?于是笔者索性将问题写到黑板上,请全班同学一起来讨论,在同学们全面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思考:现将细线向右拉到水平位置后放开小球,试求小球运动到铅垂线位置时速度、加速度、细线的拉力及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及速度为零的位置.虽然这节课预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通过教师的导学,对此物理模型层层深入,涉及带电体的平衡、加速、偏转、圆周运动等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应变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使学生已学的知识得到整合和升华.

2.2“导学”对象的灵活性

“导学”的方式不能一成不变,要随导学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进行分类引导.比如,对基础、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导学”时,仅仅点拨关键之处即可,问题设计的难度要稍大;对基础、能力都较差的学生,问题设计的难度要稍低,并且要层层推进,逐渐接触问题的实质.如在讲选修3-1“静电现象的应用”中的静电平衡状态时,对实验班先让学生看课本上关于静电场中的导体图和相关解释后,然后提出:“什么是静电平衡状态?”“静电平衡状态是怎么达到的?”“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有什么特点?”;而对普通班的学生我设置了下列有层次的问题:“导体内的自由电子受到电场力方向如何?运动方向如何?”“定向移动后在AB面出现什么电荷?在CD面出现什么电荷?”“两边出现正负电荷后将产生一个的怎样电场?方向与外电场有什么不同?合场强是加强还是减弱?”“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会永远定向移动下去吗?为什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再回答,实践证明,两类学生在不同问题引导下都很自然的搞清楚了静电平衡状态的全过程.

3导学要讲究时效性

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师在“导学”时要善于把握引导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教育家孔子的论述,它恰如其分点明了学生学习需要启发和引导的最佳时机.学生讨论热烈,对问题似懂非懂,想说又说不清楚,正是渴望启发的最强烈时刻.教师如果捕捉到这种时刻,给予恰当的点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如在必修1“牛顿第二定律”教学中,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关系式是如何从F=kma变成F=ma的”是教学的难点.物理学中k取什么数值,是从力的单位认定着手的,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仍然难以理解.于是我提出问题:数学等式m=kn中m、n的单位不同k的取值不一样,生活中有没有具体的例子可证明?我例举了这样的例子:n表示班级人数,m表示学生的眼睛数,当m的单位为只时,k=2;而当m的单位为双时,k=1(个别学生也想出来了);可见,在F=kma中只要F的单位取得合适(取为N),k的取值可以为1,这样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就简化为F=ma.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刻得到指导,学生的心理是最满足的,学生思维的强度一定是最大的,学生的收获是意想不到,这样的课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4导学要讲究互动性

教师在导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出足够思考的时间.要让学生自主地建构问题,自主地设计问题解决的方案,自主地进行问题解决,自主地对问题解决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师生双方要有互动,此时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和占有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学习者.提出的问题要真正让学生具有话语权,教师要学会“沉默”,少教授,多平等地参与.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教师要在学生面前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与学生共同研讨和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也是不断充实、丰富、完善自己的过程.例如,在选修3-2“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提出问题,“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与哪些因素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师生互动、信息交流,最后由学生自己小结归纳,解决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激发课堂教学中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和学生思维的深化.

以上几点并不是孤立的,在平时“活动单导学”中我们可以灵活应用以上几点,教师有针对性地及时提出问题,创设物理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其思有方向,求有目标,获有新知,用有创造.

上一篇:浅议“体验式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巧用数学方法妙解物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