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改制与支持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08-13 04:09:23

农行改制与支持新农村建设

提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为困扰农行已久的改制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家为农行改制提出了“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十六字方针”,这为农行的改制指出了方向。

一、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需求与现实矛盾

(一)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需求。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需求主要体现在:第一,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包括农业产业和农业科技资金的需求。第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涵盖了灌溉设施、电力通信设施、交通设施、教育设施以及村落建设等方面。第三,农民增收的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资金巨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资金15~20万亿元,新增资金需求量为5万亿元左右。

(二)现实矛盾。2006年中国金融年鉴的数据显示,2003年、2004年和2005年三年期间全国金融机构累计放贷531,884.4亿元,农业贷款总额仅占7.63%,而且增幅逐年递减,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包括正规和非正规两大金融体系。正规的金融体系由农发行和农行的分支机构、农村信用社、其他商业银行的一些分支机构、邮政储蓄等构成;非正规的金融服务体系包括农业合作基金会、地下钱庄及其他民间借贷组织。但是一直以来,这些金融机构没有有效地发挥金融对于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作用,以至农村金融服务逐渐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瓶颈。具体体现在:

第一,农村资金供求失衡状况严重。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商品化的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资金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趋势。但自1999年以来除农行外,国有大型银行基本撤出农村市场,农行也进行了大规模业务和网点的压缩;政策性金融涉农业务有限,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自身存在严重的问题,经营效益差;邮政储蓄虽提供少量贷款,但分流了大量的农村资金;非正规金融机构又存在覆盖率低、利率高、缺乏监管等问题。

第二,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滞后。随着农村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但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仍以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为主,缺少针对农民、农村中小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产品服务创新,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当前农行在支农方面的欠缺

农村是农行的立身之本,但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为了应对加入世贸的挑战和防范金融危机,农行进行了重大改革,强化了统一法人制度,精简机构,重点撤并了县级支行及所属的网点机构,收缩和压减基层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权,“撤离农村,拓展城市”。这使得农行逐渐从农村市场淡出,农行服务“三农”的功能被逐渐削弱,具体表现为:

(一)农村定位的淡化。集中表现为经营阵地的收缩,大规模的农村网点撤并。2001~2006年各期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1~2005年的五年间,农行的机构数量由44,418个锐减到28,234个,其中主要是在农村特别是县级及其以下的分支机构。

(二)信贷支农的淡化。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和支持大企业、支持强势企业的信贷政策,提高了服务“三农”的门槛,发放的农业类贷款只占全部贷款总额很小的比例,而且近年来呈现逐渐走低的趋势。根据2006年中国金融年鉴的数据,2005年农行发放贷款总额为27,405.80亿元,其中农业类贷款为4,508.78亿元,仅占总额的16.45%。国内农业大省如河南、安徽、黑龙江、四川等农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均不高;而像广东、上海等发达地区比例更小,农业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

(三)资源分配和服务功能的淡化。从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行在农村的存贷业务开始失衡,大量资金从农村抽出。根据1991~2004年的中国金融年鉴统计,在1990~2003年期间,农行共吸收农村存款146,319.27亿元,发放农村贷款总额为111,005.44亿元,农业贷款与农业存款的比率为0.76。部分地区的农村网点业务只存不贷,新业务推广缓慢,业务功能相对不全。另外,在费用分配、管理权限和硬件投入上,农村与城区网点严重不对等,长期“食不饱、力不足”,延缓了其发展速度。

三、农行股改在政策指引下的市场定位

(一)贯彻股改的“十六字方针”。在2007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给出了农行改革的方向,即“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十六字方针”。通过这“十六字方针”,我们对未来农业银行的发展思路可以进行这样的判读,那就是以面向“三农”为总目标,采取区别于政策性银行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最后在取得显著成效的情况下上市运作。因而,农业银行改革的根本就是进行更有效地服务“三农”的改革,这是区别其他三大国有银行改革最大的不同。

(二)重点面向和服务“三农”。农行的业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部分。对于城市业务来讲,农行应该保住现状并争取有所突破。城乡互动是农行最大的优势,农行保持一定的城市业务对于农村业务的开展和扩大是大有裨益的。就当前农行盈利的来源开看,城市业务也是利润的主要来源,虽然在改革中要主要面向“三农”,但是农行毕竟是一个盈利性机构,要采取商业化运作,没有盈利股份制改革是很难想像的。

对于农村业务来讲,就是要在“十六字方针”的指引下大力发展农村业务和服务“三农”,以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农行要坚持三个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效益第一的原则和集约经营的原则。具体来讲:首先,农行必须认真分析市场形式,把握住有利的市场机会,慎重地进行经营决策,要积极稳妥地进入农村信贷领域,既不能安于现状,怕当风险,也不能盲目跟进,忽视农村业务的信用风险;其次,要追求长期利润最大化,在确保安全性、流动性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盈利;最后,要按照市场规律,优化资源的地域、产业、项目配置,优化人员结构,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并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

四、股改后的农行支持新农村建设模式探索

(一)借鉴有效的融资模式,积极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商业银行对一个产业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商业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农行在服务“三农”的资金运用上,应寻找到行业的领头企业,以此为核心,联系上下游企业和农户,监督、督促其将资金运用到与此核心企业相关的产品的生产上。

(二)创造性地开展贷款业务。有人认为是农行的农村贷款业务造成了农行的大量不良贷款,这是值得商榷的。首先,农业银行的涉农类贷款只占农行全部贷款比例的很小一部分;其次,许多涉农类不良贷款是由于农行对农村业务不重视造成的。县级农行最有涉农类贷款的调查决策权,但是权利却被剥夺,贷款的审批权集中在地市级和省级分行,县级农行仅保留部分小额存单质押贷款权。2005年中国金融年鉴的数据显示,与农村信贷的主力农村信用合作社相比,农行整体的贷款回收率大致处于同一水平。只要农行充分重视农村贷款业务,改革农村贷款机制,是很有希望获取相当的效益的。

创造性地开展贷款业务要着重发展小额信贷,这是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适应的。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相比,在小额贷款业务上农行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农行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有较高的信誉和资金实力;拥有发达的覆盖农村金融服务的网络,是唯一在全国每个县都有分支机构的银行;长期积累的服务农村金融的丰富经验。而在国外也有成功的先例,如印尼的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该行是印尼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主要职责是提供农村金融服务,长期以来在小额信贷业务上做得很成功,实力也因此不断壮大。

小额信贷业务的管理费用和风险较高,对此农行可采用“贷款打包”的形式,也可采取间接放贷的形式。所谓 “贷款打包”,就是以地区为单位将众多农户组合起来,集体贷款,集体还款;所谓间接放贷,就是将资金贷给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合法的金融组织或机构,这样可以进行有效的风险隔离,同时降低管理费用。对于数额比较大的贷款,可由农行作为主贷款人,吸收其他金融机构作为辅贷款人,共同放款,还可以进行贷款保险。值得注意的是,农行要制定市场化利率,利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国外的一些金融机构的实践证明采用高于城市的贷款利率是可行的,但是太高了就会挫伤农民贷款的积极性,而太低会严重影响自身的效益,也会加大贷款的风险。

(三)抓牢优势农村中小企业与进城农民工,掌控乡村优良金融资源。虽然农村中小企业的整体水平不高,但是在纺织、水果蔬菜加工、养殖等领域和以广东、江浙等为代表的地区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呈现集群状态,整体资金实力雄厚的,发展速度也很快。当前,全国有两多亿农民工,每年带回农村的资金超过5,000亿元。农行应该利用自身城乡互动的独有条件,辅之以必要的优惠条件与其他大型银行开展对这些客户的竞争。掌控了这些优良金融资源,农行的资金实力会大增,收益也会有明显的提高。这对于农行更好地支持“三农”建设,同时成功地完成改制是大有帮助的。例如,如果有一半的农民工持有金穗卡,农行每年就会增加数千亿的存款,这些存款的一般累积性强,期限较长,同时农行也会有丰厚的卡费收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方面的需求会愈来愈多。

(四)创新农民信用体系,建设农民身份识别系统。创新农民信用体系,不仅是农行的迫切需要,也符合当前整个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先天地决定了农民抵押方面的困难,农行应以新型的农民信用体系来削弱抵押实物的重要性。农行应该积极与政府进行合作,建设好农民的身份识别系统,并且可以加大信用惩罚力度,例如限制贷款。国外已有不少这样的成功经验,可以实地考察取经。

(五)加快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和创新。农行要大力贯彻“十六字方针”就必须在制度和机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高效精简的人员和机构体系,在资金运作、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尽快实现转型,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国内中行、工行和建行的成功改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农行应该积极参照学习,同时针对自己的特点进行符合自身实际的创新,不可照搬照抄。

五、结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巨大的综合性工程,农行自身的改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作,我们必须正视二者的艰巨性。对于农行来讲,要克服改革的阵痛,摆正自己的心态,锐意进取、努力攻关、大胆创新,在完善自身机制体制的基础上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实现农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农业现代化的互利双赢。■

上一篇:中国流动性过剩成因与对策 下一篇:航运企业融资渠道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