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美育

时间:2022-08-13 03:27:24

语文教学与美育

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建设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而论,教师对文道结合,寓教于乐较为注重。而对于文美关系较为忽略,不能很好地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小学生不能从小就具有美育的基本知识和审美能力及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不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显而易见,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把美育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之中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的途径,有机地有效地实施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美感,发展其美育。

语文学科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工具课,其中的文章(含文学作品)是美育课。这些文章有的是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社会美和艺术美。其间有着栩栩如生的图画,有着秀丽和壮观的大自然的美。可见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课文则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主要原材料。

把美育同语文教学(具体指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完成美育任务的主要途径。从学生吸收方面来说,教师应通过听和读的训练来感受美、欣赏美,通过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听和读的能力。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听和读的训练中不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培养敏锐的语感。能像画家对色彩、音乐家对音律的敏感一样,体味出语言的风格、情味、节奏等,从实质上把握中国文字的美。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的体验理解,领略语句中的言外之意,能透过“就算我们下的功夫不够,加一倍,亩产两千金,顶天了!”(小学语文《一分试验田》的字行间看到彭总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逼真形象;在“美满的希望突地一沉,大家都呆了。”(小学语文《粜米》)中想象旧中国农民因米价大跌而失望及内心无比痛苦的情景和场面;从“新绿”一词中感受到勃勃的生机和春天的希望。

教师讲授课文时应引导学生在听和读中展开想象,再现课文描写的具体情景,使其心驰神往,亲置其中,进入课文中创造的艺术境界中。在学习《桂林山水》时,可让学生想象亲身观赏桂林山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绮丽风光;在读《草原》一文时,似乎看见内蒙古无边无垠碧绿的草原,仿佛置身于“绿毯“之中;在品读“就算有大虫,我也不怕!”武松无畏雄壮的语言,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教师应注意用强烈的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在听、读中对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当武松徒手把大虫打死,对这位无畏的英雄肃然起敬,深受感染;知道旧中国农民忍痛买米,无可奈何地受地主、资本家和帝国主义的残酷压榨和剥削时,从内心自然产生出对旧中国农民的深切同情,对“三座大山”的无比憎恨,爱国主义之情感就油然而生。这样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地丰富起来,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和净化,从而提高了听和读中的感受能力。

学生在听和读的过程中,从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过程中,存贮了大量的材料,丰富了思想感情,形成了健康的审美的基本观点。这就为说和写、表达美和创造美准备了前提条件,外化的表达能力就水到渠成了。就表达方面说,就要通过说(口头)和写(书面)来表现美、创造美。要激发学生的说话欲、写作欲,使他们有兴趣地去说去时,多说多写。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体会、分析、研究现实的、周围的生活中的人物、事件、自然现象,探找美,丰富生活经验,积累原材料。到了要说要写时,就会得心应手;要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篇章结构的方法和表达方式去写作,努力表现美的人物,美的事物,美的思想,美的行为和感情。

上一篇:农村英语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 下一篇:注意品质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