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工程隐蔽验收时应注意的几个构造细节

时间:2022-08-13 01:11:08

钢筋工程隐蔽验收时应注意的几个构造细节

把好钢筋隐蔽检查验收关,是确保主体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但在实践中发现,质量检查人员往往偏重于检查钢筋的数量和间距,忽视对钢筋的构造要求,因而返工现象时有发生,如出现疏漏则可能给工程留下隐患和造成工程质量事故。

1、钢筋混凝土独立柱基矩形底板上下筋错位问题

底板在基底净反力作用下,虽两个方向均发生弯曲,但长边力矩较大。所以,长边的受力筋应置于短边的受力筋之下。但在实际施工中,反置情况屡有发生。

2、现浇柱下端节点,纵向受力筋偏移后,任意弯折问题

这个问题是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钢筋偏移的水平距离越大,斜率越大,弯折的纵向筋在受力时,对柱根部表面剪力分力也越大,从而造成柱根部混凝土的裂缝。对此,应按纵向筋的偏移大小,作如下不同处理。

(1)纵向钢筋偏移不大时,可将下筋按折角坡度(斜率)≯1/6平缓地弯折到上柱后搭接绑扎。

(2)纵向筋偏移较大且已变成弓型,返工难度又较大时,经设计单位同意,可在搭接长度范围内,用Φ8箍筋加密绑扎,并将该长度范围内的混凝土强度提高一级,以增加钢筋弯折处的混凝土抗拉强度及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力。

(3)在柱根部增设封闭箍筋,如同环筒一样,当桩承受荷载时,可以有效地提高被约束混凝土的变形抗力,推迟钢筋弯折处混凝土的劈裂,保证柱中纵向受力筋充分发挥其强度。

3、梁柱节点核心区的箍筋问题

钢筋混凝土框架的节点是各构件的交汇点,受力复杂。在抗震设防地区,各柱梁端必须采取加密箍筋的抗震措施。但是,不少施工单位往往少放或漏放,造成节点处柱子内很长一段呈无箍筋状态,一旦发生地震,柱的纵向筋由于缺少箍筋的约束,首先会被压曲,并加速节点区混凝土的破坏。因此,节点核心区的箍筋,应是质量检查的重点。施工再难,也要严格按设计要求的间距设置足够数量的箍筋。

4、梁柱中主筋绑扎搭接头的箍筋加密问题

梁柱中受力钢筋的长度,施工图是按构件全长示意的。但在施工中,因钢筋长度的限制,当采用绑扎搭接时,在搭接长度范围内,施工人员不按规范要求规定加密箍筋。在隐蔽验收发现时,通常楼板钢筋已扎好,为了加补几只箍筋,返工难度相当大。因此,在施工图结构说明中应增写该项规定,以提醒施工人员注意。

5、梁中吊筋位置问题

主梁上部设有较大荷载的次梁时,设计一般均加设吊筋。但常因施工人员不重视,造成吊筋的纵向位置及设置高度不准确,致使吊筋不能有效地将次梁荷载传递到主梁上部受压区,而造成主梁下部混凝土产生斜裂缝。

6、主梁、次梁、板在支座处弯起钢筋设置错误问题

在现浇混凝土结构中主梁、次梁、板负筋交叉的支座处,较为普遍的质量通病是:

(1)板的负筋外露,次梁负筋的保护层严重减薄;

(2)板的负筋全露,次梁负筋外露。

由此,影响了钢筋的可靠锚固,削弱了节点强度。主要原因是钢筋翻样人员不熟悉有关规定,翻样时在确定主梁弯起钢筋时,错误地按主梁高度减去上下两个保护层厚度计算,即h=梁高-2×25=梁高-50mm。此时,若主梁负筋直径中心至板上表面距离为1/2d+25mm(设钢筋直径d=Φ25时,则为25/2+25=37.5mm),小于构造规定的≥55mm,势必造成支点处次梁、板的负筋突出板面。要解决此问题,在钢筋翻样时应进行施工前的预控交底。

7、双向板中的受力筋位置问题

在一些工程的质量检查中,发现一些施工人员误认为双向板既是双向承重,则两个方向的底板钢筋可以任意设置,因而把短边钢筋置于长边钢筋之上。事实上双向板当两个方向跨度不同时,短向跨度所承受的荷载要在50%以上,大于长向跨度承受的荷载。所以,对于板底的钢筋,短边方向的受力筋应置于长边方向受力筋之下,而板面钢筋则应相反设置。

8、钢筋接头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中,钢筋的接头型式有多种。但无论哪种接头类型,都是钢筋传递应力的薄弱环节。所以,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中对钢筋接头的质量、位置,均有严格要求。然而,对此关键问题,往往未引起施工人员的足够重视,导致质量问题常常发生。

规范要求钢筋的接头应设置在构件受力较小处,应按下列要求设置:

(1)单跨梁板的纵向受力筋接头不宜设在跨中1/2范围内;

(2)连续梁板的纵向受力筋接头,上部负弯矩筋应设在跨中附近,下部主筋应设在支座处。但对满堂基础底板,因其弯矩图和楼板方向相反,钢筋的接头位置也应相反,即上筋应在支座处,下筋则在跨中;

(3)钢筋接头还不宜设置在梁端、柱端的箍筋加密区范围内。

所以,对重要构件,施工单位应根据所供应钢筋的实际长度,在施工前先进行翻样出钢筋的接头布置图,才能确保接头位置符合上述要求。

上一篇:谈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分包管理 下一篇:浅谈河北省外粘挤塑板外墙外保温施工出现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