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倾销法中实质性阻碍客体认定规则研究

时间:2022-08-13 12:29:21

中国反倾销法中实质性阻碍客体认定规则研究

摘要:反倾销法中实质性阻碍损害标准运用的前提是实质性阻碍客体的有效认定。然而目前我国立法和实践中对此问题的研究都处于空白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影响了反倾销当事人(主管机关和企业)对实质性阻碍损害标准的适用。针对我国实质性阻碍客体认定立法现状,借鉴世界各国经验,中国实质性阻碍客体认定规则应在未建成产业、总体未建成产业、改制公司和技术改造中新生产线问题等方面做出规定。

关键词:反倾销法;实质性阻碍;客体认定

中图分类号:D912.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2-0058-06

一、中国实质性阻碍客体认定之立法现状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30条,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反倾销规则,“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方式进口,并由此对国内已建立的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国内建立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时,国家可以采取必要措施,消除或者减轻这种损害或者损害的威胁或者阻碍。”该规定第一次明确了实质性阻碍损害标准,确立了倾销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三种类型,即实质损害、实质损害威胁和实质阻碍。其后,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第8条规定在确定倾销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时,应当审查的四个因素。实质性阻碍包含在损害内,因此,该条款规定了认定实质性阻碍时应当遵循的因素。2001年适应WTO反倾销协议而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8条进一步细化了认定损害所需审查的因素。2003年颁布的《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规定》(以下简称《调查规定》)第一次明确了实质性阻碍的定义和单独认定该损害标准的因素,该规定第4条认为“实质阻碍是对国内产业未造成实质损害或者实质损害威胁,但严重阻碍了国内产业的建立”。从定义中似乎可以看出,实质性阻碍的客体是正在建立中的产业,也即“未建成”起来的产业,但对何为“未建成产业”和客体认定中其他问题却没有进一步的规定。

可以看出,中国现有实质性阻碍认定立法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内容主要涉及实质性阻碍损害的定义和认定因素,但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实质性阻碍的客体认定规则的缺失。在学术界有学者对实质性阻碍损害的适用客体——“未建成产业”的范围做出了较为严谨的描述,“不限于没有投产的产业,包括正在建立中的产业以及已经开始生产但还没有稳定经营的新产业”。[1]可以看出,这一定义已经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对幼稚产业中“胚胎中产业”和“开始投产尚未稳定经营的产业”的区分较为相近,但是对于如何进一步确定两种幼稚产业以及其他问题却无任何探讨和研究。

二、有关实质性阻碍客体认定之中国进口救济案例分析

截至2012年4月1日中国调查机构已经发起了72起反倾销案例,其中认定肯定性实质性损害裁决的比例相当高,但却没有一项有关实质性阻碍的裁决。下面本文将从对涉及实质性阻碍的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指出中国反倾销当事人(包括主管机关和申请人)在实践中认定实质性阻碍客体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原产于欧盟的进口邻苯二酚反倾销案①

1. 案件情况。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于2002年3月1日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邻苯二酚进行反倾销调查。经过对产业损害调查和因果关系分析后,2003年8月27日最终裁定存在倾销和实质损害,并且倾销对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

2. 案件分析。该案中,中国的邻苯二酚产业于1999年6月开始正式投产,因此,调查机关似乎认为国内产业已经建立起来,同时依据各种损害指标,最终做出了实质性损害裁决。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判例解释,已经投产的产业未必是已经建立起来的产业,其还有可能是还未达到稳定经营的幼稚产业,[2]因此,还需对已投产产业的稳定性进行进一步的考察。综合本案中的事实情况,本文认为该案中的中国邻苯二酚产业恰恰是一个幼稚产业,也就是“未建成产业”,因此,适用实质性阻碍标准更为合适。

第一,主管机关在终裁报告中写道:“而在国内产业,邻苯二酚产业只是一个新兴产业,随着邻苯二酚用途的不断开发,国内产业需求稳定增长,必然成为欧盟出口的重点国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新兴产业”术语的使用。很多情况下,新兴产业和现在常使用的幼稚产业基本上是一个概念。例如,美国立法机关曾在1916年法案和1921年法案颁布之际,采用术语“新兴产业”。②但最后ITC自从20世纪80年代起,基本上都采用“幼稚产业”术语。③从“新兴产业”到“幼稚产业”转变的原因不明。一种解释为ITC委员们只是希望明白地区分反倾销法中还未建成的产业与经济发展理论中所谓的新兴产业观点所使用的新兴产业概念。因此,在已经投产但还未达到稳定经营的幼稚产业受到进口倾销损害时,应当适用实质性阻碍规则。

第二,我们还可以从其他一些方面,去判断中国的邻苯二酚产业是否为“未建成产业”。根据美国ITC的解释,“开始投产尚未稳定经营”的幼稚产业的判断标准是“稳定经营”检验,而判断产业是否达到稳定经营,需要对以下一些因素进行判断:(1)产业何时开始投产;(2)生产的性质(是稳定增长的还是断断续续的);(3)国内公司的数量;(4)相对国内市场而言国内生产的规模;(5)生产是否达到收支平衡点;(6)销售水平;(7)生产水平;(8)生产能力利用率;(9)销售网络的范围。[2]

在该案的裁决报告中,虽然无法获得申请人在进口倾销开始前,其生产性质、生产规模、是否达到收支平衡点等数据,但是我们可以依据产业开始投产的时间和国内公司数量这两个极为明显、极易判断的因素对产业的稳定性进行衡量。(1)投产时间越短,稳定性越差。例如美国ITC认为,如果产业在调查前的运营少于2年或者3年,并没有获得历史性的成功,可以认为该产业还未稳定经营。本案于2002年3月开始展开反倾销调查,而申请人于1999年5月才正式申请投产,产业在调查前的运营时间不到3年,而且申请人1999年6月生产线投产后,国外进口邻苯二酚即开始大量低价销售。可见,在进口倾销开始前,申请人生产时间很短。(2)较少的公司数量表明其产业的稳定较差。该案中申请人连云港三吉利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够生产邻苯二酚产品的企业,因此,国内邻苯二酚产业只有一个公司构成。综合这两个因素,我们可以判断中国的邻苯二酚产业,在倾销开始前极有可能还未达到稳定经营。因此,它还是一个处于“幼稚阶段”的产业,应当适用实质性阻碍。

2002年5月22日对原产于日本、韩国、美国的进口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发起的反倾销案,存在与此案类似的问题。该案中,调查机关经调查了解到,申请人沧州大化1999年12月试车成功,2000年正式投入批量生产。而中国国内另外一家TDI生产企业甘肃银光聚银化工有限公司,调查期内没有正常生产。在该案调查与裁定中,调查机关仅对申请人2000年和2001年的相关经济指标数据和因素进行考察和评估。可见,申请人沧州大化公司在调查前刚刚开始投产两年时间,而且国内TDI产业只有沧州大化公司和甘肃银光聚银化工有限公司,而甘肃公司还没能正常生产,因此,可以初步判断该案中中国的TDI产业也还是一个未建成产业。

(二)原产于俄罗斯之进口冷轧硅钢片反倾销案④

1. 案件情况。1999年3月12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正式公告,决定对原产于俄罗斯的进口冷轧硅钢片进行反倾销调查。国家经贸委最终裁定:原产于俄罗斯的冷轧硅钢片对中国冷轧硅钢片产业已造成了实质损害。

2. 案件分析。该案中中国投产的冷轧硅钢片生产企业为武钢,太钢和宝钢同类产品生产线正在建立过程中,“其正在花费巨资引进技术,将分别形成年产35万吨和10万吨的生产能力”,因而,该案在调查中仅武钢一家作为申请人和国内产业代表,最终裁定该案的损害为实质性损害。因此,有学者认为,该案太钢和宝钢的受损情况并未反映在裁决中,太钢和武钢遭受的损害应为“实质性阻碍”。[3]诚然能够在一个案例中,对实质性阻碍这种损害形态进行探讨,这本身是极为有意义的,因为这种讨论能够引起对该损害形态的重视,促进对该损害形态的研究并最终促其完善。然而,在该案中是否存在实质性阻碍客体呢?即是否存在“未建成产业”呢?

本文认为,根据美国ITC的解释,幼稚产业中“胚胎中产业”的检验标准是“开始投产承诺”,即是否存在“开始投产承诺”,主管机关需要考虑计划的程度、资金的安排、购买设备或建设工厂的合同等因素,来判断一个还未投产的产业是否具备了这种承诺。该案中生产同类产品的另外两家企业太钢和宝钢,虽然它们还未投产,但是其“正在花费巨资引进技术”。我们可以发现,根据巨额的投资事实足以认定它们是“胚胎中产业”,即一种未建成产业。同时,根据案件事实,作为国内产业代表的武钢应当已经建立起来。

那么在生产同类产品的一家公司已经建立起来,而其他公司还未建成起来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损害认定呢,这涉及一个总体未建成产业的认定问题。美国ITC认为,一旦一个公司被建立了,它就可以单独地代表国内产业,其他还未建成公司的存在不会干涉一个已建立产业的认定。对于在这种情况下的实质性损害分析,应当将还未建成的公司的业绩排除在调查之外。一个已建立的公司就可以单独代表国内产业,这样一个事实被认为能够表示国内产业的总体进步和发展,并且它也可以帮助ITC认定国内产业的建立。例如,来自日本的Motorcycle案中,两个国内公司正在生产汽车,第三家公司在计划不久的将来开始投产的情况下,ITC认定在美国很明显地存在“一个已建立和发展中的生产汽车的产业”,⑤因而拒绝进行实质性阻碍认定。借鉴美国的经验,我们可以认为该案中,中国已存在一个已经建立的冷轧硅钢片产业,因此,不存在认定实质性阻碍的前提。

(三)原产于日本、美国、欧盟的进口氯丁橡胶反倾销案⑥

1. 案件情况。商务部于2003年11月10日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日本、美国、欧盟的进口氯丁橡胶进行反倾销调查。主管机关经过损害调查,最终确认中国的氯丁橡胶产业受到了实质性损害。

2. 案件分析。在对案件的事实进行分析时,主管机关在其初裁报告中写到:“受市场需求的拉动,2001年中国国内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基本正常。进入2002年以后,被调查产品进口价格明显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且数量呈不断增长之势。同期中国国内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国内产业产能技术改造项目基本完成,但不仅未给国内产业带来应有的收益,国内产业状况反而日趋恶化”。“特别是2002年和2003年上半年,在中国国内产业技术改造基本完成前后……”。从以上描述中可以发现一个问题,2001年中国国内氯丁橡胶产业应该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是该产业于2002年和2003上半年进行了技术改造,几乎与此同时,进口倾销开始了,到2003年11月主管机关发起反倾销调查时,这个经过了技术改造的产业才运营了几个月的时间,那么该产业可以看作一个不同于以前产业的未建成产业,因而适用实质性阻碍检验吗?

通常来讲,发展中国家的国内产业以其有限的技术发展水平为特征。随着国内消费的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公司会投资去改良其生产设施,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技术改造问题会经常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⑦中国也不例外。因此,对产业技术改造后,产业性质的认定,对这些发展中国家产业的进口救济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本文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区分两种情形:(1)如果这些公司技术改造的目的只是扩大原来产品的生产,那么经过了技术改造的产业只是其生产原来产品的能力提高了,生产规模扩大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产业的根本性质并未发生变化,仍然是以前的产业;(2)如果产业进行大量的投资进行技术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在原来生产的基础上引进一个新的生产线,以生产不同于以前产品的新产品,那么产业的性质就可能发生变化,新的生产线可以看作原来已建立产业的一部分呢,还是可以代表一个新的产业?对此,我们可以参照美国ITC的经验,依据以下因素对“新产业”进行判断。这些因素为:(1)为生产新产品而以新的设备、劳动力和现有生产模式的改变为形式的投资程度。(2)产品的生产是否采用了新的技术。(3)使用的原材料在已建立产业中是否已经被使用。(4)现有的销售渠道是否可以用在新产品上。[2]最基本的检验方法是审查新产品和已经建立起来的产业所共有的适当因素的程度。如果所共有的程度高,则调查中产品仅仅是一个新产品生产线,而本身不是一个新产业的可能性就越高,反之亦然。

通过如上检验,如果发现一个生产线是新产业,那么已经进行了投资而还未投产的新生产线,可以认为是一个胚胎中产业;对于已经投产的生产线,根据美国ITC的判例解释,如果新引进产品的生产不能得到其他已存在并建立的产品运营部门的显著支持,ITC也许会认定有关新产品的国内产业是不稳定,即该新生产线很可能是一个幼稚产业。[2]由此,一个作为新生产线的新产业,不管是否投产,都有机会基于实质性阻碍去申请反倾销保护,这样就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技术改造的保护,有利于这些国家新产业的发展。

根据该案的事实陈述,我们发现中国国内氯丁橡胶产业的技术改造只是为了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规模,因此,产业性质并未改变,还是一个已经建立的产业。因此,不能基于实质性阻碍进行反倾销指控。

另外一个案例也涉及新生产线问题。2004年3月31日,商务部决定对原产于美国、泰国、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进口未漂白牛皮箱纸板的反倾销案进行调查,调查机关于2005年5月31日初裁公告,中国大陆产业遭受了实质损害。在初裁报告中,有一段事实描述涉及到新生产线问题。“在被调查进口产品大量进口并价格持续降低的情况下,为了降低企业运营风险,避免积压大量库存,中国大陆产业被迫取消了部分扩产计划甚至被迫停止部分生产线。如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调查期内停止未漂白牛皮箱纸板生产线的生产运营,东莞玖龙纸业有限公司原计划投产的40万吨未漂白牛皮挂面箱纸板(以下简称“挂面牛卡”)生产线项目被迫改产等”。关于东莞玖龙公司原挂面牛卡生产项目在这里显然是一个区别与未漂白牛皮箱纸板项目的新生产线,由上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进行了实质性投资、还未投产的东莞玖龙挂面牛卡生产线是一个“胚胎中的产业”,而倾销进口使得这个胚胎中产业被迫改产,因此,东莞玖龙公司可以考虑进行实质性阻碍的指控(当然他的申请还需满足其他一些条件),而该案中该公司并未提出实质性阻碍的指控。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反倾销当事人在对实质性阻碍的客体的认定上存在不足。目前中国已经发起反倾销调查的产业中,很多都是投产才两三年的处于发展、成长期的产业,⑧而且,经过技术改造引进新生产线的产业也为数不少,⑨那么可以推断正在进行切实的投资但还未投产的产业为数更多。遗憾的是,中国主管机关似乎只以“投产”标准来认定一个产业是否已经建立,只要已经投产,就认为产业已经建立,而对是否已经稳定运营在所不问;至于对于总体未建成产业如何认定、新生产线如何认定为一个新产业更是从不涉及;而申请人也似乎并不认为其已经进行了投资但还未投产的新产业,如果受到了倾销的负面影响,可以进行申请反倾销保护,他们只能等到其已经投产后甚至濒临破产时才认为遭受到了损害,[4]并开始申请反倾销保护,使得保护的时间大大错后,丧失了产业发展的良机。因此,在这些很有可能适用实质性阻碍的场合,反倾销当事人都没有对实质性阻碍进行讨论,这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中国实质性阻碍认定规则立法的缺失。

三、中国反倾销实质性阻碍客体认定规则之构建

从以上案例可以发现实质性阻碍之客体的具体认定非常困难,但同时又意义重大。一方面,如果将“未建成”产业理解得较为狭窄,如只是特指已经投产还未稳定运营的产业,那么就不利于国内未投产的“胚胎中产业”使用实质性阻碍来争取自己的利益,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将“未建成”产业理解得过于宽泛,将会造成只具有生产同类产品意图的产业对实质性阻碍的滥用,同时也会存在造成实质性阻碍与适用于已建立产业的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威胁相混淆的可能性。因此,确切地理解“未建成”产业的范围至关重要。中国实质性阻碍适用客体的明确规定的缺失,使得该标准的认定因素、因果关系和认定方法等问题成为空中楼阁。这也是中国反倾销申请人和主管机关至今还未采用实质性阻碍损害标准的重要原因之一。

借鉴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有关实质性阻碍客体认定的立法和实践,针对中国立法与实践中存在问题,实质性阻碍损害标准的客体认定规则应当做如下规定:

(一)未建成产业:胚胎中产业和已投产未稳定经营产业

原则上未建成产业包括“胚胎中产业”和“已投产未稳定经营产业”。胚胎中产业的认定标准为“开始生产的承诺”,其判断标准通常包括:(1)计划的程度。仅仅是一个纸面的计划或设想是不能构成开始生产的承诺的。(2)资金的安排。一定资金的实质性投入,表明了生产的承诺。(3)购买设备。为生产开始购买设备,也是承诺的表现形式之一。(4)建设工厂的合同等因素。已投产未稳定经营产业的认定标准取决于对“稳定经营”的评价,其认定因素通常为:(1)产业何时开始投产,投产时间越短,稳定性越差。(2)生产的性质(是稳定增长的还是断断续续的)。产业的间歇性生产意味着还未达到稳定经营。(3)相对国内市场而言国内生产的规模,较小的生产规模很易得出产业还未稳定经营的结论。(4)生产是否达到收支平衡点。未达到收支平衡点意味着未达到稳定经营。(5)生产是一个新产业还只是一个已建立产业的新生产线。一般来说,一个已建立产业的新生产线意味着该新产品的国内产业已经建立起来,除非新引进产品的生产不能得到其他已存在并建立的产品运营部门的显著支持。(6)国内公司的数量。较少的公司数量表明其产业的稳定性较差。(7)销售水平。如果一个产品的销售数额很高,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该公司已经在市场上建立起来了。(8)生产水平。较低的生产水平和在整个市场中较小的份额会更好地反映一个产业所达到的稳定经营的程度。(9)生产能力利用率。较高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会表明一个产业稳定经营的程度较高。(10)销售网络的范围。广泛的销售网络,可以表明产业建立的较高程度。当然,对所有这些认定因素要进行开放性的理解,所列举的因素并非穷尽无疑,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也不能起决定作用。同时,要注意稳定经营和正常运营的区别,“正常运营”侧重于指产业的生产运营已经达到了正常水平,而“稳定经营”则侧重该公司在公平竞争环境下进行有效竞争的程度。⑩

(二)总体未建成产业的认定

根据原产于俄罗斯之进口冷轧硅钢片反倾销案例分析,应当以总体产业的方式去评价一个未建成产业。一个公司被建立了,它就可以单独地代表国内产业,其他还未建成公司的存在不会干涉这个已建立产业的认定。对于在这种情况下的实质性损害分析,应当将还未建成的公司的业绩排除在调查之外。当然,如果同类产品的产业内一部分公司属于胚胎中产业,另一部分属于已投产未稳定经营产业,那么总体产业应当是一个未建成产业。

(三)改制公司问题

很多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进行的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先前国有重要经济部门进行市场化调整和重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以参与到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来。然而,中国这些国有企业的改革产生了一些根据现有反倾销协议所不能解决的特殊问题。市场化改革经常与市场自由化密切相连。一些国有垄断企业经历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国内市场对国内竞争和国外竞争敞开。以前不为市场因素如利润和消费者需求所引导的国有企业转变为在高度开放市场环境中的商业公司,如果市场被倾销进口所扰乱,这个转变将面临困境。那么这些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如何依据反倾销法来获得救济呢?如果将这些改制不久后的企业仍然看作原来国有企业的继任者,视为一个已建立产业,那么调查主管机关很难衡量倾销进口和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威胁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必须进行改制前非市场情况和改制后市场情况之间的比较。因此,鉴于改制后企业性质的转变,宜将这些企业看作新建立的产业,如果还未达到稳定经营,可以援用实质性阻碍来获得反倾销保护。

(四)技术改造中新生产线问题

如前所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产业经常会遭遇技术改造问题,因此,对技术改造后新生产线性质的认定对这些产业申请反倾销救济就显得尤为有意义。在前面原产于日本、美国、欧盟的进口氯丁橡胶反倾销案和原产于美国、泰国、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进口未漂白牛皮箱纸板的反倾销案中,我们对新生产线问题进行了探讨,这里做一总结。首先,对新生产线是否属于一个新产业的认定,原则上需要分析新生产线和原产业的共有程度,共有程度越低则表明新产业的可能性越高。同时考虑如下具体因素:(1)为生产新产品而以新的设备、劳动力和现有生产模式的改变为形式的投资程度。(2)产品的生产是否采用了新的技术。(3)使用的原材料在已建立产业中是否已经被使用。(4)现有的销售渠道是否可以用在新产品上。其次,新产业要适用实质性阻碍仍要根据其产业状况判断其是否属于未建成产业。作为新产业的一个已经投产的新生产线被认定为幼稚产业的可能性很高,除非不能得到原产业的显著支持。

注释:

①参见: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官方网站:“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的进口调查案件数据库”,案卷编号:0014AC2620020301。

②53 CONG.REC。13766(1916)(参议员Stone的陈述)。

③来自日本的fabric and expanded neoprene laminate 案,ITC Pub.1608,Inv. No. 731-TA-206( Nov.1984)(初裁)。

④参见: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官方网站:“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的进口调查案件数据库”,案卷编号:0002AC3219990312。

⑤43 Fed.Reg.52295,52297 (I.T.C. 1978) (无损害认定),at 52,297。

⑥参见: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官方网站: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的进口调查案件数据库,案卷编号:0027AC2620031110。

⑦参见:PROPOSAL ON MATERIAL RETARDATION .TN/RL/GEN/40 13 May 2005。

⑧2004年3月31日原产于美国、泰国、韩国和台湾地区的进口未漂白牛皮箱纸板反倾销案的初裁报告写道“中国大陆未漂白牛皮箱纸板产业是一个正处于成长期的产业。为适应不断扩大的中国大陆未漂白牛皮箱纸板市场需要,中国大陆产业从无到有,必然要通过不断的增加扩建和新建项目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国大陆市场需求。”2003年5月30日 原产于欧盟、韩国、美国、印度的进口三氯甲烷反倾销案的终裁报告指出,“调查期内,由于中国国内经济一直持续增长,带动了国内三氯甲烷市场的强劲需求,使三氯甲烷表观消费量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国内三氯甲烷产业处于较好的发展成长期。”参见: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官方网站: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的进口调查案件数据库,案卷编号:0029AC2220040331。

⑨2002年3月20日原产于俄罗斯、韩国和日本的进口丁苯橡胶反倾销案的初裁报告写道:“2001年,随着技术改造等项目的陆续竣工投产并相继生产,国内产业产量的增长率超过国内需求量的增长率2.55个百分点。”参见: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官方网站:“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的进口调查案件数据库”,案卷编号:0016AC2620020315。

⑩参见:Korea-Antidumping Duties On Imports Of Polyacetal Resins From United States,Polyacetal Resins,1993 GATTPD LEXIS 10,adopted 27 April 1993。

参考文献:

[1]李炼.反倾销:法律与实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84.

[2]付荣.美国ITC实质性阻碍案例之解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3]胡晓红.中国反倾销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90.

[4]中国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南开大学WTO研究中心组.反倾销规则与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70.

上一篇:浅谈初中物理新课标 下一篇: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