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做好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工作的策略

时间:2022-08-12 11:47:28

新形势下做好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工作的策略

摘 要: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之间争夺生源的竞争愈演愈烈。高职高专院校要在这场竞争中突出优势和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就要立足于现状,确定新的定位,谋求新的发展,实现新的突破。本文以高职高专院校招生现状为基础,对招生工作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 招生工作 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这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社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就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然而,在高职界人士为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的时候,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遇到了招生困难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基本现状分析

(一)考生生源持续缩水,生源大战愈演愈烈。

自1999年普通高校实施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每年招生人数直线上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我国目前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239所,其中江苏79所,位居全国首位。《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指出,从2009年开始,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开始下降,2009年比2008年报名人数下降了4%,2010年则比2009年下降了10%,综合其他各级生源变动趋势,这一趋势将持续发展至2018年。以江苏为例,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人数54.63万人,2010年报名人数52.72万人,减幅为3.5%;2011年报名人数49.97万人,减幅为5.2%。

面对这场生源危机,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为生存感到担忧。高考结束后,高校纷纷加大招生宣传力度,从师资队伍、硬件设施到就业前景,最大限度地彰显学校特色。对于优质生源,学校不惜出台各项优惠奖励补助措施“留”下考生。通过不懈的努力,部分高职院校暂逃一劫,但是从近年的录取结果来看,尽管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分数线一降再降,但是依然难以完成招生任务。

(二)“大众教育”时代,高职院校学历层次不能满足家长期望值。

现阶段,上大学已不再是少数人的事,高等教育已经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整个社会受教育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博士、硕士等高学历高水平人才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虽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纷纷提供“专转本”、“专升本”、“专接本”等形式供学生继续本科阶段的学习,但是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使考生及家长依然对高职高专院校望而却步。一是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得用人单位不断提高聘用标准。人才需求量供大于求,给很多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时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和自由度,聘用标准逐年提高。很多单位甚至以招聘高学历、高职称、名牌院校人才作为提高知名度的资本,坚持“重学历轻技术”、“重牌子轻能力”的传统观念,将高职院校毕业生拒之门外。二是高职院校招生受到独立学院的挤压。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性质为民办高校,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录取,学生毕业后在招聘录用、考研、公务员报考及其他方面待遇等与普通类本科相同。另外,独立学院通常都依托有实力的本科院校,分数不高的考生上独立学院能获本科文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很多有条件的家长宁愿花更多的学费让孩子去上独立学院,使得高职院校生源锐减,生存空间更加狭窄。

(三)招生政策对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工作的影响。

在考生生源逐年下降趋势的推动下,高职院校招生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以江苏为例,2011年,全省有15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参与自主招生;同时,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和少量原在专二批次录取的省内公办高职院校(部分专业)试行注册入学录取模式。而且,民办高职采用的注册入学的招生方式将会很快推广到公办高职,对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策略的影响不言而喻。从自主招生到注册入学,高职院校选择考生的余地越来越小,而考生选择学校的余地越来越大,考生和家长报考大学也越来越理性。培养质量高、就业出路好的高职院校不会为生源发愁,而培养质量差的高职院校很快会面临没有生源的窘境。

(四)社会不法分子及团体的欺骗性宣传招生侵犯高职院校合法权益。

每年高考,都有不少学生名落孙山,一些“招生中介”、“培训机构”抓住这个机会进行欺骗性招生。现在“自学考试”、“合作办学”等新名词层出不穷,而校名相似、属性模糊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具有特色鲜明、实践性强、就业对口等特点,部分考生及家长在对学校性质不了解的情况下,心存侥幸,缺乏辨别力,为某些不法分子骗取学生钱财制造了可乘之机,给部分高职院校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五)新生报到率低,教育资源白白浪费。

江苏大部分高职院校一次性报到率只有70%,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分析高职院校报到率低的原因,“复读热”是第一位的。受升学率评价机制的影响,很多高级中学招揽并劝导已被高职院校录取的考生复读。对于考生来说,复读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多了一次选择的机会,有利于个人今后的发展;但是从高校的角度出发,空占计划指标,浪费教学资源,侵害其他考生的被录权利,扰乱高职院校原有的招生秩序。

二、做好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工作的策略

(一)不断提高质量,彰显学校特色,打造品牌高职院校。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高职院校教育要办出特色,在培养目标、市场定位、社会效益等各个方面应显著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具备职业技能优势。一是注重办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求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保障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具有较强理论水平的同时,还应在特定领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二是深化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训相结合。要走凸显职业教育特色之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在教授理论课程的同时,走进现代化实训教室,边教边学、边做边学,指导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三是鼓励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主动深入对口企业开展调研,积极创造合作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四是打造品牌专业,创办名牌高职院校。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载体,也是高职院校联系社会的纽带,打造特色品牌专业使学校找到发展的突破口,吸引更广泛的生源,进而为社会和对口企业培养更多目标定位准确的技能人才。

(二)加强招生宣传力度,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是突出特色,公平竞争。高职院校招生宣传必须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突出学校专业优势。安排了解学校办学特色、熟悉招生业务流程的管理人员参加招生宣传,从教学理念到学校文化氛围、继续深造途径等考生关心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释。不能以诋毁其他学校来抬高自身地位,充分尊重考生及家长的意见,公平竞争。二是实事求是,诚信为本。努力搭建高校与中学、学生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如与高级中学合作建立生源基地,选择多形式多渠道的招生宣传,在宣传工作中,坚持阳光招生、诚信招生,保证宣传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做任何没有把握的许诺,对考生不误导、不欺骗、不隐瞒,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和信誉度。三是注重细节,精益求精。“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对待考生”,从每一个细节为考生着想,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参与宣传人员最好提前做好“功课”,深入细致地了解部分学生个人及家庭的需求,详细而准确地了解学校所在地的经济文化背景以及毕业班学生的主要社会层次,前期掌握的情况越详细,后面做工作越心中有数。对于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及家长,选择学校时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对于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地区考生,在宣传学校其他特色的同时,要适当详细地介绍一些奖助学金设立及助学贷款情况。

(三)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以就业率的提升带动生源热。

由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撰写、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一系列数据显示,2009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5.2%,比2008届(83.5%)高了1.7个百分点,比2007届(84.1%)高了1.1个百分点。连续四年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非“211”本科差距缩小,百分点差距从2006届到2009届分别为7.2、6.3、3.8和2.2,在同样的经济形势下高职就业率提高较快。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88.1%)已经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87.4%),高于非示范院校(84.3%)。

目前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优势较为明显,但面对无法预测的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找准定位,把就业工作当做一件大事来抓。首先,进一步充实就业指导教师工作队伍,加强培训、增加投入,积极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其次,利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多种渠道及时与社会企业沟通,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结构、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意见,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做参考。最后,鼓励学生利用专长自主创业,转变就业观念,主动把自己推向市场。

(四)建立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联合体,寻求政府政策扶持,进一步规范招生行为。

高职高专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大多是地方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投资兴办的,但是地方政府往往更重视对普通教育的投入,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在经济结构转型期,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尤其重要,国家在近几年连续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总理召集有关专家座谈职业教育,并将职业教育列入议事日程,发展高职教育成为“重塑中国社会核心竞争力”重要手段。而高职院校结盟招生,组建的初衷虽或多或少与选拔优质生源有关,但其最为人称道之处,在于成功整合了多个高校的学术资源和管理经验,并且以集团的力量参与政府决策,坚决捍卫了高校学术的独立性、规范性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1]张金福.高职院校“招生难”问题的主要成因[J].中国成人教育,2005,(7).

[2]陈素萍.高职院校招生现状分析[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4).

[3]应朝帅,顾柳琼.高职招生宣传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9,(1).

[4]杨丽敏.试论高职院校在高校扩招中的对策[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9,(3).

[5]袁辉祥.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考试录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5.4,(2).

[6]钟山学院经济系.运用品牌策略,创办名牌高职院校[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3,(6).

[7]林永.做好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若干认识[J].福建行政学院附件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上一篇:民办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中的机制创新与实践... 下一篇:本科院校高职学生思想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