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德育教育寓于语文课堂教学中

时间:2022-08-12 10:17:43

将德育教育寓于语文课堂教学中

编者按:在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在德育思考中对班内、校内学生思想动态、行为倾向的超前把握和前瞻性预计及其在行动中的积极干预和引导,会对整个德育工作带来非常有利的局面,会使班内、校内呈现出良好的德育氛围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思想性和审美性的统一。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质教育,应该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能把思想教育从语文教学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而要与整个语文教学融为一体,这样才易于学生接受,才能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一文的结尾部分:“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时,是这样进行的,我说:“鞭,是鞭子的意思,是个名词,我们在组词时也经常组成马鞭、皮鞭、钢鞭等,可是在文中的句子里如果解释为‘鞭子’行不行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行”。我说:“是的,如果解释为鞭子在文中就翻译不通了,那么该怎么解释呢?”前面的同学整齐地回答说:“用鞭子打”,后面又有同学说:“鞭打”。“这两种解释都对”我说,“这样一来,‘鞭数十’就能译通了,既然是‘鞭打’的意思,‘鞭’就成动词了,是名词用作动词了,这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语法现象,叫词类活用,此处的‘鞭’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同学们边听边记录。我继续引导说:“癞蛤蟆被‘我’捉住抽打了几十鞭子竟没有死,‘我’用的是什么鞭子呀?”教室里沸腾起来,并有数名同学举起了手,有的同学说,这里用的鞭子可能是‘我’随手拔起的一根草,也有的同学说是‘我’从地上捡起的一根柔软的枝条……我总结说:“同学们想到的种种可能都是有道理的,可见作者用的并不是真正的鞭子,并不是要处死癞蛤蟆,他的目的是什么?”有同学举手发言:“因为癞虾蟆在‘我’看得兴正浓时突然吞了二虫,使‘我’看不到‘二虫斗草间’的精彩,影响了‘我’的情趣,‘我’的目的是赶走它”“从哪可以看出来?”我问。“驱之别院”学生回答。一番讨论后,学生都赞同这种看法。我最后问:“作者的目的只是驱赶它,说明了什么,对你有何启示?”有的同学说:“说明作者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从前面的‘观蚊如鹤’‘见二虫斗草间’已能看出来,这里对癞蛤蟆的做法更说明了这一问题”还有说:“不仅是自己家的宠物,大自然中的小动物我们也要热爱,我们不能凭着自身的优势去伤害它们,我们应该与它们做朋友。”……想不到同学们获得如此多的启示、感受。我对他们的回答做出肯定后,让每人写一条热爱保护小动物的标语,有很多同学都自愿念给全班同学听。

上面这个案例体现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要想在语文课堂上做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挖掘教材课文中积极的思想意义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这些文质兼美的范文均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思想价值,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乡、人与环境、人与社会、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助人、关怀等等,应有尽有,无所不有。教师要善于挖掘出文中的思想意义,但又不能孤立地进行干枯的说教,而要巧妙地融合在语文教学中,达到浑然一体,天衣无缝的效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的启迪、熏陶、感染,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思想品质。

2 教师要营造积极、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也需要尊重,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探究、平等对话,做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习伙伴,让学生觉得和教师有一种亲近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感悟文学作品的真正内涵,在民主、和谐的课堂里,学生才不会畏首畏尾,学生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才能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学生才能打开心扉,尽情感悟,才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谈出自己的感受。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认识取代学生的认识,不能以自己的说代替学生的说,不能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而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中来,让他们有话愿说,有话乐说,在说中获得思想品德的教育,用说来表达自己获得的思想启迪、思想教育。

3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大多贴近生活,教师要把这些源于生活的艺术形态还原成生活,在某种特定的生活场景、生活环境中教学,更益于学生接受,因此,要以“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等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闻其声,如见其人”,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学生从中获得思想品德教育就会更真实,更深刻,更持久。

4 教师要乐观地面对生活,保持一颗童心

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健康人格和个性品质的形成。教师自身要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他的学生才会有这种生活态度,教师要保持一颗童心,才能敏锐地感悟到课文中的意真、童心、意趣,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总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各科的共同任务,“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语文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就会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学会做人。

(责任编校:扬子)

上一篇: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探索 下一篇:如何对待中学生学英语时的无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