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的楹联教学

时间:2022-08-12 05:51:07

浅谈小学低年级的楹联教学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瑰宝,是华夏汉民族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辉煌璀璨的传统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珍视楹联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让孩子们在自由漫步楹联乐园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与滋养。笔者认为,楹联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故事引路,图文对照,明确楹联的基本概念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告诉学生楹联的概念,相信大部分学生是不知所云的。因此在楹联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故事引路”“图文对照”的方式,使孩子认识楹联。如在介绍楹联的概念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厅堂门柱”的图片,然后告诉他们楹联就是写在这门柱两旁的一对句子,它们的字数相同,读上去朗朗上口,非常好听,简单说就是对联。同时让学生分别数数上下两联的字数,加强其感性认识。

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楹联的常用术语,如:上联、下联、全联、言、联尾、节奏、节奏点、横批等等。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汉语拼音,所以介绍平仄也并非什么难事。我们可通过趣味性的“问答”形式让学生去感性地认识平仄。明白现代汉语中的“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又分别有另一个名字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就好像是我们小朋友有小名和大名是一样的。这里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是四声的大名,而“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则是小名。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有了这一步的铺垫,我们再向学生介绍“联尾”时,也就显得轻松多了,同时也可以伺机向学生介绍判断上下联的方法了。

而像“节奏”“节奏点”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笔者认为要结合实际的诵读训练来完成教学任务,这里就不作细谈了,下文将会具体阐述。

二、在读中品,在品中悟,体悟楹联的音律结构之美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使学生在读中悟,因此楹联教学也应从这方面着手,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步感受楹联的形式美与韵律美。现在的楹联教学中,我们确实也开展了这类的朗读训练。而在读物选择方面,笔者认为低年级可以从最基本的《声律启蒙》《千字文》《三字经》入手,因为它们韵律平仄相谐,节奏相应,读上去朗朗上口,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楹联的韵律结构美,同时也为日后创作打基础。

虽有了前期平仄的介绍,但若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一联之中平仄交错,两联之间平仄相对”的用律规律,学生是很难理解的。

我们不妨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

第一,通过诵读楹联,运用古诗中朗读节奏划分的知识,让学生划分出节奏,并明确这就是“节奏”。第二,告诉学生“节奏点”就是每节奏中最后一个读音。第三,让学生依据所学的平仄知识与老师一起标注出楹联的平仄,如碰到古入声字教师可作简单介绍。第四,引导学生发现对联的特点。每一联中节奏点上“平仄是交错的”,而上下两联节奏点上的字又是“平仄相对的”。第五,教师总结用律规则,即“一联之中平仄交错,两联之间平仄相对”。

如: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我就指导学生划分节奏,即“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然后标出相应的平仄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不难看出这副楹联在节奏点上的“间”“殿”“上”“宫”用律就是“一联之中平仄交错,两联之间平仄相对”的,这样学生就会立刻领悟。

三、强化训练,内化知识,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

圣人有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因此适当的练习是大有必要的。在这里我们把练习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判断,目的是帮助学生加强区分楹联中的一些重要术语。

如出示一组春联,让学生运用平仄知识找出其上下联与横批。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适当地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来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中我就出示了拙政园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注:顺序打乱),并附上图片,让学生进行判断,这样其知识就被提到了运用的层面,除巩固了旧知,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感受到家乡的美丽,从而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标注平仄,找节奏点,进一步体会楹联的韵律美。

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向学生展示一些自己的作品,让他们觉得“原来楹联就在我身边”。如在这方面的训练中,我就向学生出示了一副自己的作品――“春风醉柳拂红杏,雨沫漾萍吻锦鳞”,这样学生就会感叹“原来老师不仅知道,还会写”,于是学习兴趣就被提上来了,一下就活跃了课堂气氛。

3.对课训练。

鲁迅先生回忆三味书屋里的学习生活中,说到“正午习字,晚上对课”。所谓“对课”,就是对对子,学习对仗。如:“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有了前期对《声律启蒙》的不断吟诵,因此在一定的学习阶段中,我们可开展“对课”训练,以达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的目的。比如老师说“风”,学生对“雨”;老师出“绿柳”,学生对“红桃”。从一字练起,一直练到七言、九言、十一言为止。这样就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楹联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江苏省昆山市朝阳小学语文教师,2013年昆山市班主任论坛比赛三等奖获得者。

上一篇:拓宽识字途径,提高识字效率 下一篇:独具慧眼识综合处处留心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