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眼”慧“文心”

时间:2022-09-14 03:44:12

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是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是把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是文章的感情基调,能显示文章的中心。

阅读教学应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实际上就是要抓住课文中的“文眼”。我们语文教师如能潜心钻研,抓准文眼;紧扣文眼,梳理脉络;挖掘文眼,升华情感,必能透过这双美丽的眼睛,找寻语文课堂教学的通幽曲径。

一、潜心钻研,抓准文眼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文题,即文章的题目,很多时候成为了“文眼”,或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或突出了文章重点,或点明了文章中心。以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教材为例,25篇阅读文章,除了2组《古诗两首》之外,《我给献花》《虎门销烟》《普罗米修斯盗火》《李时珍夜宿古寺》等15篇文章的题目直接告知了读者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愿人长久》《桂花雨》《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等5篇文章的题目突出了文章的重点;《说勤奋》《诚实与信任》等3篇文章的题目则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教学时,若能“举纲张目”,根据不同文题,进行设计突破,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章中主要、关键的词句,也是“文眼”。对一篇文章而言,关键词句指的是能揭示文章核心意义的词语或句子,对课堂教学而言,指的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词语、句子。关键词句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它能反映文章的核心意义和达成教学目标。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回归语文本身。紧抓关键,突破开去,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片言居要、举一反三的效果,没有花哨的形式和无效的折腾,能使课堂教学“删繁就简”。

二、紧扣文眼,梳理脉络

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眼”进行教学,往往只要借助文章中几个关键的词语,便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十分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

在文章中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这三个词语揭示了法布尔对昆虫不同程度的喜爱。教学中,若能紧扣文眼,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找出这三个表现法布尔对昆虫喜爱的词语,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必能让学生理清文章所描写的事例,将文章条理理顺,同时,一步一步感受法布尔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

《莫高窟》一文中,“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是过渡句,很好地承接了上文的内容,并开启了下文叙述的内容。扣住这一“文眼”,学生便能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能准确描述彩塑、壁画的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以“文眼”提领,这样的课堂教学简约而不简单,有效而不张扬。

三、挖掘文眼,升华情感

关键的词句作为作者情感集中的表现点,仅存于文本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品味,通过关键词句点燃他们心中的情感。这就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词句的丰富内涵和暗藏的情感像火种一样投入学生的心中。这样,他们便真正读出了“文眼”的内涵,读出了自己的情感。

1.从文题中挖掘,激学生阅读之趣

兴趣无疑是学生深入探究的催化剂,品味课文的剂。读题质疑,带着问题学习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式。题目由于高度概括蕴含了很多内容,仔细一想就会产生疑问。语文课本中,不少文章的题目是值得推敲的,仔细斟酌,必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找到开启有效课堂的钥匙。

《“闪光的金子”》《“番茄太阳”》《“蚁国英雄”》,文题中出现的特殊的标点,让我们关注引号背后的特殊意义;《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黄山奇松》,一个“奇”字,引发我们思考其“妙”在何处;《鹬蚌相争》《徐悲鸿励志学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启发我们在找寻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过程中,收获一些道理……

在《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由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在学生回答后整理归类――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他是怎样励志学画的?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再请学生抓住徐悲鸿学画的过程及关键词复述课文。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并抓住关键词“励志”,通过巧妙引导,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在开篇处推敲,悟涵盖全文之妙

《珍珠鸟》一课,“真好!”一词,先声夺人,开篇便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月光启蒙》中,“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将我们带入作者美妙的记忆中。

文章开篇便向我们直抒胸臆,但往往也是学生忽略之处,教师若能抓住此处的“文眼”,定能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之妙。《月光启蒙》,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回忆了母亲在“我”童年时代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为“我”带来了童年夏夜的美妙,对自己进行启蒙教育的事,表达了对母亲养育、启蒙之恩的美好追忆。很多老师往往关注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却忽略了整篇文章、整个童年记忆中,作者所怀念的那份“美妙”。

3.于关键处发问,品人物之形象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在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中,有一篇《军神》,介绍了将军主动要求不打麻药,忍痛接受手术,并清楚地数出了医生的刀数。其中有一句关键的句子――“沃克惊呆了,失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是全文教学的难点。在课堂教学中,不妨把句子抛出来,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真正的男子汉”“会说话的钢板”“军神”,结合手术中的表现各抒己见,感受的勇敢和坚强,真正做到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感受人物形象。

总之,教师深挖教材,找准“文眼”,沿着一条主线来进行教学设计,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眼”进行品析、揣摩、感悟,品味出内涵,感受文字背后的精彩,必定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区教学能手,小学高级教师。

上一篇:德智相融,寻求语文课堂的精神支点 下一篇:在启发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