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产妇黑热病误诊为宫内感染1例

时间:2022-08-12 03:38:24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vovani)通过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其临床主要特点是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肝脾进行性肿大及全血细胞减少[1]。临床常有误诊、误治。现将临产妇黑热病误诊为宫内感染1例,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

患者,女,19岁。因“孕38周,发热1天”住妇产科。最高体温达39.7℃。伴有寒战、腹痛、纳差、下肢浮肿。入院查体:体温39.2℃,脉搏116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20/70mmHg。中度贫血貌,结膜、甲床苍白,双肺呼吸音粗,腹膨隆,宫底于剑突下约5cm触及,肝、脾触诊不满意。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血常规示:WBC 0.8×109/L,N 19.7%,L 63%,RBC 2.84×1012/L,HGB 86g/L,PLT 84×109/L。肝功示:ALB 24.7g/L,ALT 231U/L。心肌酶示:AST 355U/L,LDH 680U/L,HBDH 706U/L。乙肝三系统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孕38周,临产,宫内感染。入院当天急行剖宫产。术后给予抗炎、止血等治疗。发热无缓解。做B超示:肝大、脾大。做骨髓查见成堆、典型“利杜体”。诊断“黑热病,产后失血,低蛋白血症”,转我科。追问病史,患者述于1个月前即开始有发热(未测体温)。转科后给予葡萄糖酸锑钠0.6g肌肉注射,1次/日,连用6天,间隔3天后行第2疗程治疗,共用葡萄糖酸锑钠12天。并给予预防感染、止血等治疗,间断输红细胞悬液。用葡萄糖酸锑钠3天后体温降至正常,治疗12天后复查血常规示:WBC 5.8×109/L,N 55%,L 40.2%,RBC 3.3×1012/L,HGB 103g/L,PLT 303×109/L。浮肿消退。

讨 论

因孕妇患黑热病比例较低,且晚孕期并黑热病的孕妇常因子宫明显增大,造成查体时肝、脾触诊不满意。患者虽有发热及全血细胞减少,也可能影响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有可能被误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该患者入院时未能对医生提供准确的病史,加之患者临产,致妇产科医生误诊为“宫内感染”。我市为黑热病的疫区,对于发热及全血细胞减少的孕妇,在肝、脾触诊不满意时,应注意做肝、脾B超,骨髓检查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及人体寄生虫病,如黑热病等,如为南方患者,应注意疟疾等疾病。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96.

上一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分析 下一篇:子宫切除术的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