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时间:2022-08-12 01:51:42

居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现状,并阐述了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机制。文章最后利用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向关系, 收入差距的扩大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基于此,给出调整收入分配,促进经济内生增长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收入分配 经济增长 面板数据

相关文献概述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话题之一。经济增长决定收入分配,一方面,经济增长为收入分配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水平与方式也决定着收入分配的水平与方式,但同时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又具有重大影响。

早在以斯密、李嘉图为典型代表的时代,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就被紧密联系了起来,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为研究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工具。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研究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奠基性文章—《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库兹涅茨以英、美、德等发达国家的时间序列资料为依据,提出了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倒“U”型假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变动的长期趋势是先扩大、再缩小,即长期的变动轨迹呈倒“U”型。

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倒U型假说”提出了不同意见,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缺乏支持。在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相关关系上,一部分学者认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上时,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呈现负相关;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不平等正相关(Alesina D., Rodrik D.,199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也日益成为国内经济学界研究的焦点。陈宗胜(1991)较为详尽地研究了在公有制经济中同时制约经济发展和收入差别的诸多变量,提出了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差别倒“U”型假说;并验证了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存在着“倒U曲线”。李子奈等(1994)利用我国1991年各地区农村和城镇的横截面数据资料,验证了我国地区间的基尼系数和人均收入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但通过对中国分省和分县的横截面数据对“倒U型假说”进行验证,其结果都没有对该假说给予统计上的支持(赵人伟、李实、卡恩·李思勤,1999)。

目前,关于收入分配差距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还并不充分,所得结果也并不一致。张道根(1993)分析了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分配变化的相互关联机制;杨俊等(2005)利用面板数据对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任燕燕等(2008)利用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5年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短期内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经济增长。本文将首先分析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现状,由此说明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机制,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从时间与截面二维角度探讨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现状

(一)国民收入分配失衡

总体上看,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之间分配失衡,中国总体经济腾飞与居民收入不成正比。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从1995年最低的10.7%上升到2009年的20.8%,如果再加上各种未纳入财政管理的政府收入,按全口径计算的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在2009年已达到32.2%。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到2008年,中国职工平均劳动工资的增速始终比GDP增长速度低,工资总额每年的增长速度比GDP增长速度平均要慢3.8%。此外,在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偏低,企业财富向资本倾斜,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较低。

(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扩大。长期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农村居民,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统计资料显示,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纯收入之间比值从1985年的1.53∶1上升到2008年的2.64∶1,2011年这一比例为3.13∶1。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10年增加1058元,增长17.9%。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4%,增速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10年增加2701元,增长14.1%。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8.4%,增速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虽然近年来农民收入的增幅略高于城镇居民,但二者之间的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

另一方面,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大致为0.21-0.24,城市居民的基尼系数大致为0.16-0.18,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综合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5。这意味着,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1988-2007年,全国最高收入的10%家庭对比最低收入的10%家庭,收入差距从7.3倍上升到23倍,前者占有45%的社会财富。如果考虑到城市与农村收入的不可比性和高收入人群收入低报问题及灰色收入,实际收入差距可能更大。

(三)地区收入差距扩大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突出表现为东、中、西部收入差距过大。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西部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东部地区的比例,在城镇由2004年的69.7%下降到2005年的66.7%,在农村则由2004年的48%下降到44.2%。东西部地区内部收入差距也略有加大,其中东部地区差距最大。2005年东部地区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43,分别比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高出20.1、9.6、9.2个百分点。同时省际间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存在,2009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市是排在末尾的甘肃省两倍还多。

上一篇:外资流通企业在我国超速扩张的影响 下一篇:消费需求及购买决策关联性的群体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