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角与本土思维

时间:2022-08-12 12:56:42

国际视角与本土思维

在成功举办2011、2012《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的基础上,为推进中国旅游研究和产业发展,加强旅游学界与政府管理部门及业界的沟通和交流,2013年10月19日至20日,由北京联合大学、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办,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国际休闲度假学会、四川大学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等承办的“2013《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重庆万盛黑山谷景区隆重举行。

“2013《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秉承年会“前沿·理性·责任”的永久主题,聚焦于中国旅游发展亟需关注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旅游发展、地域性与旅游可持续发展、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与管理等极富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和大陆的30余位海内外知名旅游专家与国内外130余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旅游学界代表、博硕士研究生共300余人参加了此次年会。年会开幕式由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旅游学院院长、《旅游学刊》主编黄先开教授主持,北京联合大学校长卢振洋教授、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主任徐世国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

一、主题报告

著名旅游学者、南开大学李天元教授为年会主题发言环节主持人。为了配合《旅游学刊》的国际化战略,7位主题报告演讲嘉宾中有6位是来自海外的国际知名旅游研究专家。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副校长、《旅游热点问题》(CurrentIssuesin Tourism,SSCI收录)主编克里斯·库珀(Chris Cooper)教授作了关于“目的地应该如何学习?”的报告,阐述目的地知识管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他认为,成功的目的地管理取决于其适应性和稳健性,需要具有适应变化的动机,及时随需而变,并能适时开展机构学习和制定适应性策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杰夫·沃尔(GeoffreyWall)教授结合自己对中国旅游的长期关注,作了“关于中国旅游规划的思考”的报告。他认为,中国的旅游规划目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行冷静思考,以便做出因地制宜的决策,这对中国目前鱼龙混杂的规划业很有指导意义。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业管理学院的田桂成(KayeChon)教授以“中国酒店与旅游业领导的素质培养”为题进行报告,田教授领导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业管理学院目前是全球最优秀的旅游研究团队之一,他本人也是两本知名国际期刊(SSCI收录)的主编。田教授在报告中以唯港荟为例,探讨如何提高领导个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阐述其在成功旅游业四要素(目的地质量、领导素质、服务提供商和游客)中的作用。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苏珊·贝肯(SusanneBecken)教授是可持续旅游研究的专家,她介绍了旅游脆弱性框架在海岛灾害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应用,提出了在不同环境与人文维度、不同空间尺度、不同时间尺度下的灾害风险分析框架,以期从适应气候变化和降低灾害风险中整合知识。国际旅游研究院2013年度新晋“新兴杰出学者”、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李想(Xiang(Robert)Li)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探寻旅游营销研究的新领域”。他认为,在当今社会科学面临范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未来旅游市场营销研究仍然是情境驱动的,有必要保持开明的思想和后学科视角,其报告中提及的诸多国际市场的经验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旅游孔子学院副院长丁培毅高级研究员介绍了有关中国文化对澳大利亚旅游的影响,重点阐述中国旅游者对澳洲国际旅游业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对比、规则和关系,中国游客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看澳洲以及中国文化对澳洲旅游产业的重要性。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谢彦君教授作为国内旅游研究精英的代表,作了题为“可持续旅游发展:中国情境的思考”的主题演讲,从中国视角出发思考“可持续旅游发展”这个全球旅游业和旅游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话题围绕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三角权力架构、中国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威胁和挑战和中国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3个方面展开。7位国内外知名学者的报告带来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必将对中国旅游发展和旅游学术研究以新的借鉴和启示。

二、主题论坛

第一论坛即博雅论坛,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彭青教授主持,邀请青岛大学马波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张梦教授和华南理工大学戴光全教授和南京大学章锦河教授为点评嘉宾。

首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旅游学刊》英文编辑托尼·富勒(TonyFuller)分析了《旅游学刊》英文摘要撰写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作者提供规范化建议,指导如何将学术成果推向国际化。河南大学程遂营教授作了题为“国内休闲研究20年———基于《旅游学刊》等四种国内核心期刊的综述”的报告,基于《旅游学刊》等国内4种核心期刊,从休闲研究的概况、学科归属、院校及地区科研能力、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白凯副教授作了题为“旅游网站信息类型、品牌与服务保证对网站信任的影响”的报告,报告人采用2×2×2组间因子实验法,分析了旅游网站信任类型、品牌和服务质量分别对旅游在线交易信任的影响,并考察了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浙江工业大学潘海颖副教授从女性的社会性别出发,分析阻碍或削减其休闲行为的主要因素,从社会限制因素、家庭限制因素和个体限制因素3个方面,分析中国女性休闲限制的主要因素。作者认为,中国女性已经拥有一定休闲决策权,但受教育程度偏低、休闲教育缺失,导致休闲意识缺乏;老年女性的健康状况堪忧,休闲能力亟待提高。山东大学讲师黄潇婷博士基于旅游者时空行为研究思考探讨旅游时间规划的概念框架,在梳理旅游者行为与旅游规划的关系和对旅游规划时间性缺乏问题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旅游时间规划的概念框架,并探讨旅游时间规划的适用条件;系统地提出旅游时间规划的时空统一观、时空资源观和时空产品观,理论推导旅游时间规划的概念模型,并构建旅游时间规划的内容体系。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孙佼佼作了题为“旅游学方法论:何来‘主义’之争?”的商榷性报告,报告人指出宋子千的《旅游研究方法论的实证主义与现象学之争》(简称《之争》)在未考虑科学研究中不同类型的问题需要不同的方法的情况下对申葆嘉先生和谢彦君教授的立场做出了武断的批评,如果不予以澄清,很可能会引起学术界在此类问题上的无谓甚至错误的争论,误导学术研究的方向;同时,《之争》在现象学的分析和技术理性等概念的使用上还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胥兴安基于顾客利益层次视角,将餐饮服务负面事件分为与顾客直接利益相关和与顾客间接利益相关两种类型,通过3个情景模拟实验,分析两类负面事件对品牌关系的影响机理,探讨在不同品牌声誉和沟通策略负面事件对餐饮品牌关系影响差异。研究丰富了负面事件对品牌资产影响理论,对降低负面事件对餐饮服务品牌伤害提供了方法指导和决策参考。

第二论坛的主题为“地域性与旅游可持续发展”,主持人为华南师范大学朱竑教授,点评嘉宾为南开大学白长虹教授、安徽师范大学陆林教授、同济大学吴承照教授和北京林业大学张玉钧教授。

中山大学孙九霞教授的报告认为,空间生产为社区研究乃至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广的理论视角,旅游不是推动目的地社区改变的特殊因素,而是在推进现代性过程中的一种手段,如何更好地利用这种手段,推进地方可持续良性发展才是最核心的要义。在三亚回族社区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旅游发展背景下的空间生产之内在逻辑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将是后期需要加以努力的方向,以期更好地掌握并寻求调节旅游目的地社区影响的根本路径,为民族社区发展及传统文化保护提供经验借鉴。山东大学副教授许峰在题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旅游业发展风险研究———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的报告中,建立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旅游业发展的风险指标体系,然后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运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估风险,并给出风险防范建议。他认为,城市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未来的不确定性,未来研究可以收集更多时间点的风险评估,建立时间序列模型,从而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旅游业发展的风险进行进一步的预测。华南师范大学刘俊教授在题为“再开发背景下滨海旅游地空间重构的权力关系研究———广东惠州巽寮湾案例”的报告中,研究滨海旅游地的空间生产议题,识别案例地在开发进程中土地产权重组涉及的多元利益相关者,分析土地盘整和空间重构背后隐藏着不平衡的权力关系。下一步将继续开展时序跟踪研究,研究在土地盘整结束、用地被财团控制、进入财团主导开发阶段后,政府和财团的权力关系的演化规律以及在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上的展演过程。桂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永丽以3个桂黔少数民族旅游地作为案例点,在综合调查基础上,定量研究游客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强度和差异,据此给出提升旅游正面影响、控制负面影响的相应调控措施与策略,并在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比较研究、时空动态分析及两者的结合研究方面提出展望。中山大学曾国军副教授采用深度访谈法,讨论广州的东北菜在跨地方生产过程中,如何平衡饮食文化的原真性传承与创新,以及不同主体在饮食文化生产过程中如何协商。借助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将餐饮企业的发展与饮食文化的地方性结合,将跨地方与文化生产结合研究,这是对跨地方文化生产理论体系的补充和发展,也将为餐饮企业跨地方扩张提供理论基础。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晓敏在题为“社区旅游的两种发展模式分析———以湘西凤凰古城为例”的报告中,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出发,以湘西凤凰古城为例,将社区旅游发展模式归纳为“单主体”和“多主体”的两大类。两种模式试图为社区旅游发展分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更好地揭示社区旅游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深层次的原因。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崔庆明在建构主义视角下,以方法—目的链理论为指导,通过在丽江古城的实地调研,运用阶梯访谈法与内容分析法,归纳出丽江古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要素,通过对动机要素的层级关系解析,完成了方法—目的链的构建,阐释了从古城属性到旅游者意义价值的层级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丽江古城遗产旅游对于旅游者的核心价值。

第三论坛的主题为“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与管理”,主持人为华东师范大学冯学钢教授,点评嘉宾为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张宝秀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何建民教授和厦门大学林德荣教授。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徐菊凤教授作了题为“旅游公共服务的理论认知与实践判断”的报告,检视了已有研究对于旅游公共服务理论认知的相关论点,着力分析了以李爽为代表的旅游公共服务论所存在的核心概念认知矛盾和理论理解偏差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笔者对于旅游公共服务的理论认知,从5个W和1个H的角度阐述了旅游公共服务的内涵、外延、属性、服务的对象与供给主体、供给机制与时空条件。陕西师范大学的李君轶副教授利用旅游数字足迹,从网站提取西安市2012年入境游客的旅游图片和跟帖文本数据,分析图片信息,同时利用NetDraw软件对从游记中提取出的路径信息进行处理,进而分析西安市入境游客的时空分布规律。华侨大学的邹永广博士研究生作了题为“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指数测评研究”的报告,阐述了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的概念、形成机理,并基于奥利沃(Oliver)的期望差异理论,构建了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测评模型,回归分析发现模型拟合较好,该模型适用性强。香港理工大学酒店的李博士作了题为“旅游者行为的跨文化研究”的报告,应用文化评估的方法对旅游者行为进行跨文化研究,发现亚文化类型对4个动机因子有显著的影响。民族学院管理学院教师杨昆作了题为“基于旅游目的地类型的参照群体影响力差异研究”的报告,研究选取感知距离作为划分旅游目的地类型的标准,将参照群体影响力的研究放置在旅游目的地决策中,试图回答3个问题:旅游目的地类型是否会导致参照群体影响力差异;旅游消费方式是否对这一差异起调节作用;对于同一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参照群体影响力三维度之间如何变化。中山大学张朝枝教授作了题为“遗产责任:测量维度与研究框架”的报告,报告人以“社会责任”概念为出发点,根据遗产保护的相关法规文献对“遗产责任”的探讨,提出“遗产责任”的学术概念,并提出以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保护为遗产责任的主要内容。在总结、借鉴企业社会责任的测量维度的基础上,提出了遗产地利益相关者测量维度,以及对遗产责任的“感知—行动—影响”的研究框架。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张金山博士作了题为“世界城市视角下的北京旅游建设研究”的报告,结合世界城市的内涵,分析了世界城市与旅游业的关系以及北京的差距所在,提出推动旅游产业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旅游总部经济、努力建设国际会展之都等未来北京旅游建设的重点方向及建议。

三、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论坛

10月20日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旅游发展”论坛为本次年会唯一的对话论坛,四川大学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振之教授主持论坛,参与对话的嘉宾有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谢彦君教授、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主任章锦河教授、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旅游局局长陈昌建、四川农业大学郭凌副教授和攀枝花学院任宣羽副教授,学界和业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尤其引人注目。论坛基于《旅游学刊》2013年第5期和第8期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发展”笔谈主题,就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力图为这一类型城市的旅游发展提出可行的、有价值的策略和建议,为旅游学术研究寻找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另外,论坛上还通过了“万盛宣言”,提出推广以旅游业带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经验为主题的“万盛模式”,并呼吁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关注和支持旅游业带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四、学术委员工作会议及颁奖典礼

年会期间,组织召开了《旅游学刊》学术委员工作会议,总结《旅游学刊》2012~2013年的工作情况,学术委员就年度论文评选、学刊国际化发展、笔谈选题、研修班及年会运行模式等议题进行讨论,提出发展建议。

本次年会进行了“重庆黑山谷杯·《旅游学刊》2012年度论文”评选和颁奖。《旅游学刊》学术委员参考论文在“中国知网”的下载量,初选出20篇入围名单;根据学术委员投票数量多少,邀请前8篇论文作者代表在年会进行交流,报告其论文的创新点和学术价值;学术委员结合作者的汇报进行现场评议,评选出1篇“《旅游学刊》2012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和7篇“《旅游学刊》2012年度优秀论文”。

最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左冰、保继刚发表在《旅游学刊》2012年第2期的论文《制度增权: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之土地权利变革》经过学术委员会前期投票、现场报告、现场评议,获得参与投票和评议的大多数学术委员的推荐,荣获“《旅游学刊》2012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大奖,奖金10万元。学术委员们认为,该论文彰显了其认同社会冲突范式的科学内涵,同时也显示了作者对中国社会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弱势群体的独特关注;作者的努力对于解释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遗产旅游、文化旅游等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开发和利用当中所暴露的日益尖锐的矛盾,是一种极富启发性的探讨。

另外,作为“2013《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的系列活动之一,10月17~18日,《旅游学刊》编辑部在重庆师范大学举办了“《旅游学刊》第二期国际旅游研究高级研修班”,24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参加了研讨与学习。在研修班上,克里斯·库珀教授、田桂成教授和李想副教授与学员们进行了近距离的讨论,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深受各位学员的欢迎。

“2013《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秉承《旅游学刊》“学术性、权威性、前瞻性”的办刊理念,为作者、读者和旅游学者提供交流的机会,分享专家学者的智慧,对旅游学术研究的前沿关注进行展望,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

上一篇:攀冰冰瀑上的芭蕾 下一篇:旅游吸引物权不可统一立法之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