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冰冰瀑上的芭蕾

时间:2022-08-15 09:55:43

攀冰冰瀑上的芭蕾

攀冰冰瀑上的芭蕾

one攀冰技之左膀

曾经唯一可用的技巧——砍冰阶

对最早期的高山攀登者来说,砍冰阶

(Step-Cutting)是攀登陡峭冰面和坚硬雪地时,唯一可用的技巧。冰爪发明之后,登山者比较不需用到砍冰阶技术,但是这种需求并没有全然被消除。登山者依然可能在未携带冰爪的情况下碰到冰地,或是冰地只有一小段路,不值得花时间去穿冰爪。另外当冰爪断裂、登山者受了伤或经验不够时,都成为采用砍冰阶的原因。而即使你穿著冰爪,或许也愿意用冰镐砍出一个小步阶以使脚步更稳固,或是当做一个可以休息的小平台。光是砍出一个舒适的确保用平台,就能足够成为你对这门技巧好好了解一番的理由。利用冰镐的扁头砍出步阶的方法有两种,你可以和地面几乎平行的动作挥砍一阵,做出一个步阶来,或是以和冰面垂直的动作挖出一个有如小格洞的步阶。

如果冰面较软,冰镐的鹤嘴在砍出步阶方面往往也有辅助之功:只要平顺一挥,切入雪面、冰面即可。砍步阶时,务必要把冰镐以腕带连接在手腕上,如此既有助于支撑出力的那只手,又可避免失手的时候把冰镐给丢了。最常用的砍步阶技巧就是挥砍法,在和缓或稍有角度的斜坡上(最多30度角)上下挥动冰镐。如果你正在上山,先以平衡姿势站好,前手(朝上的那只手)握住冰镐,以和前脚平行的方向将肩头挥离自己的身体。挥动冰镐时要从肩膀出力,用冰镐的扁头去砍冰,利用冰镐的重量做事。如果是较为坚硬的冰面,你就得用到较多的肌肉力量,或许还得双手并用。连续挥砍之后,把步阶上的冰清干净从脚跟开始,直到脚趾处。用冰镐扁头把一堆堆的碎冰挖起铲掉,再用扁头和鹤嘴完成步阶。

砍冰阶需谨慎

砍冰阶一般的程序,是你以一个平衡姿势砍出两个步阶后,利用冰镐稳固自己,往上移动到另一个平衡姿势,再砍出两个步阶,就这么循环下去。冰镐绝对不要挥向自己的身体,因为有时一个不小心,冰镐的扁头可能会被冰面弹回来而打到你的腿。如果是和缓的斜坡,通常登山者会敲出一条斜斜的步阶,不过如果是坡度中等的斜坡,由于平衡较为困难,就要敲出两条平

新手常犯错误

1、不戴安全帽,在气温高的危险软冰上攀登、打冰锥;

2、冰锥打得不合格,角度不正确(正确角度是冰锥和受力的方向呈100度);

3、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先锋攀登;在攀登者正下方保护,攀登者脱落可能使保护者受伤;

4、两冰爪踢入距离太近,两冰镐距离太小;

5、脚跟太高,容易使小腿发酸;

6、反复无谓地踢冰,冰镐打得太高;

7、踢冰完成后无谓地上下左右晃动脚跟,不用腕带悬挂体重;

8、因为害怕、紧张、犹豫、惊慌,过分紧握冰镐;

9、过多使用手臂的力量拉起;经常性的手臂弯曲,使大小臂快速疲劳;

10、在直壁上,脸离冰镐太近,万一脱落,可能被器械弄伤头部;

11、用冰镐和冰爪去打击冰锥附近的冰,破坏冰锥的稳定,保护点附近严禁挥镐。

行的斜走步阶。小格洞的步阶适用于更陡的斜坡。每条斜走的步阶路都要稍微往内弯,以免你的靴子滑掉。和缓的斜坡上,如果步阶只容得下你靴子的一小部分或许没什么关系,但是如果坡度较陡,步阶的空间就应该大得足以容纳你整只靴子。步阶的间距要便于你所有的队友利用。当你走完一连串斜走步阶准备改变方向时,要敲出一个容得下两只脚的地方让自己站稳,以作为转弯以及换手握冰镐之用。

对于很容易产生摩擦的坚硬冰面,先以平行动作把冰镐鹤嘴砍进冰内,以确定步阶的底部位置,以免用扁头砍步阶时破坏了踏足点。如果你在鹤嘴砍入冰面内后,用力将冰镐往外拉,鹤嘴不会卡在冰里,反而会把冰削下来。攀爬陡峭的直壁要用小格洞的步阶,各步阶的间距大约是双肩的宽度,都要很容易就踏得到。这些步阶既要当做手攀点也要当做踏足点,因此每个步阶都要大得足够容纳前半部的靴子,并且要有个小凹口以利手攀。先挥砍出一个步阶,然后敲成你想要的深度,再用冰镐的扁头轻敲出一个凹口。

如果你下山时决定要砍步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砍出一条直直往下山走的阶梯式步阶。如果你想一次砍出两阶,先以平衡姿势站定,面部朝斜坡下望,在你站立处的紧下方连续砍出两个步阶,然后先踏出外脚(前面朝下的那只脚),再踏出内脚(后面的那只脚)。如果决定一次砍一阶,依然要以平衡姿势站定,先砍出外脚(朝下的那只脚)的步阶,往下踏出之后,按著砍内脚(后面的那只脚)的步阶,再踏出内脚。(登山者或许宁愿用绳索下山法悬吊下冰坡,而不用砍步阶的方式)在滑溜溜的冰面上砍步阶,既劳累又困难,而且往往是在高旷的地方,因此,你的身体通常需要这样的技巧来做好防护。紧急时刻运用砍步阶的技巧可能救你一命,而具备这种技巧的唯一方法就是常常花时间练习。

TWO攀冰技之右臂

牵引你的伙伴——冰镐

冰镐简介

当攀登者谈论使用冰镐的感受时,常常只是依据自己的习惯和喜好。这是不全面的,比如当你觉得使用冰镐时肘部的摆动性很好时,也许别人需要的则是好的向下击冰性能。而冰镐的重量越沉就意味着击冰次数的相对减少,但如果你的小臂力量不足,疲劳的感觉就会很快出现。所以在你做出购买决定之前,最好尽可能多的实验各种不同的冰镐。

外形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技术性攀冰镐都是弯曲的,他们在镐柄的上方都有一定的弧度,有的弧度较缓和,有的则弧度很大。现在只有极少数的技术性攀冰镐还是直柄的,但大都是二手货。当你经常在陡峭的地形上(凸冰和冰挂)攀爬时,弯柄的冰镐将是很好的选择。当然,那些镐柄弧度较大的冰镐在台阶状冰上则全无用武之地。这些具有微妙弧度的弯柄冰镐是你在阿尔卑斯山的攀登环境中的最好工具,他们也可以用在雪坡和冰岩混合地形攀冰。

镐尖

狭窄的镐尖在击入易碎的冰面时所造成的冰面碎裂要小,但镐尖是容易弯曲或折断。调整你的镐尖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就像要往滑雪板上打蜡和给自行车上油一样。幸运的是大部分镐尖只需要你对其做出一些小小的调整就可以使用了!

手柄

一般来说,手柄的周长越小就越容易控制冰镐,这一点对于手掌大的人体会更深,即使是那些手掌小并戴着厚手套的妇女也同样适用。现在许多冰镐的镐柄末端都有突起的支撑点,他会使你的手得到休息,这是很好的设计,但是当你需要做靴镐保护将冰镐插入雪里的时候,末端的突起反而成了阻碍(比较烦人的是,一些厂商出售的冰爪没有防雪板,最好不要为了清除塞进鞋和冰爪尖的积雪而用你的冰镐去敲击冰爪,这样会损坏手柄)。

手柄

对腕带的选择是因人而异的,甚至依赖于你攀冰时戴的手套。有些冰镐在购买时腕带已经安装好了,但你最好再花15到20美元单独购买一条更出色的腕带来替代已有的普通腕带。理想的情况下,你的手进出腕带时无需使用另外一只手或者是牙齿,

即使是腕带被冻住了也应该是这样。好的腕带还应该在提供有力的支持时不会勒到你的手腕。如果你的腕带固定的位置在镐柄中间的平衡点,在冰镐离手后拿回你的冰镐时会很方便。但一些攀冰者喜欢把腕带固定在镐柄的头部,这样当你在冰面上自由移动时冰镐不会碍事。在理论上,可摘卸的腕带是攀冰者的福音。这样的腕带都被认为是不十分安全的,他们会意外的从冰镐上脱落。另外这些腕带上都会有金属部分,在你每次击镐时会发出叮当的噪音。

注意!安全事项

虽然攀冰有难度等级,但季节不同、气候不同其攀登难度也会有变化。冰壁上的情况经常会发生一些变化,每个攀登者在攀登时,要把攀冰难度再加一级,这样就能确保完成攀登。最后奉告攀冰爱好者在准备攀冰之前,要仔细收集自己将要去的冰壁资料。攀冰一定要做到胆大心细、戒骄戒躁,以下安全事项一定不要忽视。

1、攀冰前要勘察地形,考察冰质,选择攀登路线和时间。

2、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冰质和天气对攀冰的影响最大。攀冰不宜选择冰太脆的地段,太脆的冰容易断裂,冰镐和冰爪抓不住。好的冰质表面冰层可能会稍稍发软,里层较硬,冰镐敲下去冰不易断碎。

3、冰瀑的冰质不好或形势险恶时就需用安全绳索进行保护。

4、除了一些人工浇筑的冰壁,攀冰一般选在深山峡谷之中,深山峡谷中的风很大,大风天不利于攀冰。

5、将冰镐扎入冰面时,不要用力过猛,而且冰镐不要晃动,因为这样会使冰面破裂,影响其稳固性。

6、提脚时要用力使冰爪尖牢扎入冰面。正确的动作是:提脚的同时以膝关节为轴,利用登山鞋的重量,使脚平稳地前踢,使冰爪的两个前齿都能扎入冰面,第二齿应该抵住冰面。(注意:脚不要上下晃动,否则容易使冰面破碎而不牢固。另外,脚要平直,如果呈八字形扎入冰面,就不能充分发挥冰爪的作用。)

THREE攀冰记

冷空气的来临,让不少人开始裹起了大衣,窝在了房间里。但有一群人却为冷酷的天气而亢奋不已,带上绝对冷酷的专业装备,急不可耐地玩起了一种超级冷酷的极限运动——攀冰。祥子,就是这群人中间的一个。祥子说:“第一次知道攀冰是在北京三里屯,那时候对攀冰的概念很模糊,认为只要爬上去就可以了。一开始,只是纯粹觉得好玩、刺激。第一次正式接触攀冰是和朋友一起去四姑娘山双桥沟想攀冰,才参加的培训。”

“培训结束之后,老师带我们去低难度的地方攀冰。当时我们选择的冰壁并不高,也就只有30米左右,这个高度对于高手来说几分钟就能攀上去,可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就没那么容易了。虽然我身上有保护,但还是怕自己摔下去。因为在冰壁上,你和冰壁的接触都是通过工具,没有附着感也就没有安全感。攀冰时双手拿着冰镐、双脚戴上冰爪,感觉就像是垂直着在冰上爬行,整个身体尽可能贴近冰壁,这个时候重心很重要,如果往下看一眼,就有可能失去重心。这30米我攀了十几分钟,下来后感觉非常累。 ”

但也正是这次不同寻常的经历,让他恋上了这种感觉——感觉自己像蜘蛛侠,而且那种不断向上的征服感,以及到了冰顶再降下来的速度感则更会让人觉得过瘾。”他喜欢在冰壁上的那种纯粹的感觉。对于祥子来说,攀冰好像是一种会上瘾的“毒”。那洁白的冰壁,冰块落下的清脆声,攀冰过程中感受到的刺激、成功后的喜悦……会让人越来越眷恋。

上一篇:大陆赴台自由行游客地方认同与休闲效益关系研... 下一篇:国际视角与本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