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与感悟

时间:2022-08-12 01:18:57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与感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既存在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也存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教师与作者的交流、学生与作者的交流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据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才会收到良好效果。

一、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感动

当代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过:“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感动”。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认真解读文本,体会、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真实思想感情;对于教学参考书上的理解只可参考,去劣择优,千万不能照搬;教师也可以补充自认为较正确的理解,供学生参考、讨论。

因此,教师只有遵循“新课标”要求,认真解读文本,独立思考,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才会备出让自己满意和感动的好课来。这样教师的授课内容才会让学生易于接受以至于感动,学生才会久久地沉浸在对于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情感中,沉浸在课堂上的阅读文本、与教师对话交流和体验感悟的氛围中,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很好。

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独特的情感体验与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与感悟呢?一般说来,教师既要注意情境的创设和对于学生情感的激发,还要特别注意点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独特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另外,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见解。

例如,初中语文课本选编了一篇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叙写自己求学经历的文章――《我的老师》。有位语文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闭起眼睛什么东西也看不见,捂起耳朵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闭上嘴巴什么话语也说不出,时间长达2分钟。然后教师让学生谈体会,明白作为集盲、聋、哑三种残疾于一身的残疾人海伦・凯勒所具有的坚强意志,克服了种种艰辛求学,最终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教育家与作家,这是多么的不容易。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对海伦・凯勒产生敬慕之情,在进一步学习整篇课文时就有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阅读教学中,当学生思维出现卡壳时,教师要鼓励要引导,让学生大胆地说,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都要给予肯定。作为教师,最忌越俎代庖,代替学生说出理解与感受;甚至对学生独到的理解与感受及探索性、创造性的思维见解轻易否定,冷嘲热讽。

当然,个别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可能会出现思维偏激甚至有原则性错误的见解,教师对此不但不能怂恿,而且要注意及时把学生往正确思路上点拨、引导。

因此,教师不能轻易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和教学参考书上连自己也一知半解的东西,强加给年纪尚小、阅历尚浅的中小学生,让他们囫囵吞枣地加以接受,这就剥夺了他们自己对作品理解感受、体验感悟的权利!

三、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方式让学生抒发、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优美感人的文章或文学作品,通过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肯定会产生各种情感体验。如果学生采用朗读、吟诵、分组讨论、写读后感,甚至边读边唱等形式进行情感体验,教师都可以视其为正常,这说明学生们已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或文学作品的情感氛围当中,正在进行或已经进行了情感体验。然后,学生就可以把各种情感体验与感悟借助声音、语言、文字甚至是肢体语言宣泄和抒发表达出来。

教师只有这样做才可以完整地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不仅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而且以阅读教学为契机,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都得到提升,学生的人格也会日臻完善。

(作者单位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集团公司总校第五中学)

上一篇:浅议如何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下一篇:如何巩固单词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