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传佛教在甘孜藏区对当地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

时间:2022-08-11 11:42:22

浅谈藏传佛教在甘孜藏区对当地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

【摘 要】佛教自公元六七世纪传入藏族地区后,迅速传播开来,雪山环绕的高原大地成为佛教文化的乐园。佛教对藏族人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心理素质、思维模式等诸多方面,无不给予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藏传佛教又吸取融合了多种文化,形成既是多元化的聚合体,又是博大精深、自成系统的文化体系。藏传佛教的内容丰富多彩,甚至令人神秘莫测。这是由于信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上,使生活宗教化、信仰化。藏传佛教在甘孜州广为流传,分本波、宁玛巴、萨迦巴、噶举巴、格鲁巴五个教派。随着佛教的传入,宗教逐渐深入人心,从而形成了寺庙林立、僧徒众多、群众普遍信教的状况。

【关键词】藏传佛教;甘孜藏区;社会生活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西部。藏传佛教在甘孜州广为流传,政府还曾不断在今甘孜州辖区寻找到达赖转世灵童,迎至布达拉宫座床;“达赖喇嘛”这个名称,是明朝蒙古可汗俺答(成吉思汗十七代孙)赠给索南嘉措(三世达赖),“遍知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的尊号由此开始。“达赖”是蒙古语“大海”的意思。从公元一七0八年七世达赖生于理塘,至一八五五年出生于乾宁的十一世达赖亲政,历时一百四十多年。这期间,在亲政的五个达赖中,转世于今甘孜州辖区的,就有七、九、十、十一、十四世。随着佛教的传人,宗教逐渐深入人心,从而形成了寺庙林立、僧徒众多、群众普遍信教的状况。甘孜州藏传佛教分本波、宁玛巴、萨迦巴、噶举巴、格鲁巴五个教派。州内有相当多的本教徒,尤以德格和丹巴两地为多,德格扎科的地金寺是白苯最高寺院。白玉县的噶托寺是甘孜州第一座宁玛巴寺庙。元朝时期,八思巴在甘孜州境内一些地方积极活动,加紧开辟萨迦派传教处所,削弱宁玛派势力。他到德格更庆寺,在大殿中置佛像一尊,把更庆寺作为萨迦派根据地。又在康北重镇甘孜打金滩处亲自立寺,并塑元朝皇帝忽必烈的护法神――“德公布”,因此寺是北京皇帝库款所修,又称为“汉人寺”。南宋高宗时,由都松钦巴把噶举派传入甘孜地区,在德格境内创立八蚌寺,为州内第一座噶举巴寺院。第三世达赖喇嘛与一五八零年途径甘孜州北部,修建了理塘长青春科耳寺,这是康区格鲁派的第一大寺,也是第一富寺。

藏传佛教的传播,在藏族人民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封建社会中,寺庙不仅是推崇宗教的场所,同时也是文化、教育、文艺的中心。寺庙对藏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医药、历算、文学等的整理收藏,绘画艺术和造型艺术的发展,在历史上是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的。在甘孜州的藏族群众对藏传佛教的信仰及深。他们把它看成心灵的寄托,一切思想言论无不染上宗教色彩;朝夕念经,祈求佛庇佑,事无巨细,都要虔诚祈祷;家家竖供佛像,人人佩戴“呷乌”、“松廓”等护身符;房前屋后悬挂经幡,路旁山口修建佛塔或堆置“玛尼堆”;婚娶病痛,离家远行,均请喇嘛打卦念经;有的人不仅要每天早晚向西方磕头顶拜,甚至抛家弃产,一步磕一个长头去拉萨朝佛,其中不少人倒毙于千里途中。

过去很多人称藏传佛教为喇嘛教,其实喇嘛并非教名。“喇嘛”意为“上人”或“上师”,是一种尊称。喇嘛的正式称呼是“格堆巴”,意为“僧侣”。他们是藏区固定的宗教职业者。藏族谚语说“无喇嘛上人,如何近得佛?”“若无喇嘛在前,菩萨也不灵验。”人们相信喇嘛是引导他们进入佛道的唯一导师,人们无论活着还是死后都需要喇嘛作他们的向导。在人们心目中喇嘛属于“三宝”中的第一宝“僧”,因而受到大家的尊敬和崇拜,不论属于那一种教派的喇嘛,对于平民百姓来说都是皈依和依靠的对象。在整个藏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都离不开喇嘛的帮助,子女生下来时要请喇嘛命名,子女长大结婚须请喇嘛占卜,平时患病要喇嘛医治,出门办事也要请喇嘛占卜,人死后更需要喇嘛超度。只有通过喇嘛的念经祈祷,俗人的身心才得以皈依佛法,免入地狱,得生善道。所以,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疑难问题总是请教喇嘛,因为他们相信喇嘛是人与神的中间人,无论男女老少非常崇敬喇嘛。社会上任何一种群体也离不开喇嘛的合作,一个部落、一个村寨、一个地区,甚至地方政府的重大事件也往往靠喇嘛来念经、降神和占卜来最后决定。社会上的各种纠纷在俗人无法调解时靠喇嘛来裁定,占卜和神判有时候胜过法律。在日常生产中求雨、防雹、祈祷丰收等更是喇嘛的神圣职责,至于一年四季各种各样的节庆盛典同样离不开喇嘛的主持喇嘛们由此得到社会的尊敬,他们被奉为神的代言人,他们可以向人们传达神的意志,并代表人们向神表示敬畏,传达愿望和祈求。藏民把当喇嘛视为人生的一大理想,家家都乐意送子入寺当喇嘛。对于贵族世家的子女,喇嘛生活虽艰苦,但这是一种可靠的仕途,可以享受特殊的地位和特权,对于平民百姓来讲,喇嘛的生活优于他们,当喇嘛既养家糊口,又是唯一可以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

喇嘛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就一般而言,当喇嘛必须入寺学经,7~20岁期间受沙弥戒十条后称为扎巴,入寺年满20岁并受250条比丘戒(又称具中戒或大戒)即为喇嘛。尤其是被称为“具恰哇”的喇嘛必须经过长期按部就班地学习各种经典,以便升级毕业后考取格西学位。格鲁派的哲蚌、色拉、甘丹三大寺的喇嘛攻读格西学位课程不但内容很多,而且时间也很长,必修的课程包括因明(初级3年)、中观(被认为最重要的科目,修四年)、戒律(学习4年)、学习俱舍同时研究高级因明(为期四年)。因此,真正学完所有的课程并通过无数的考试获得格西学位的喇嘛毕竟是少数。多数没有获取学位的普通喇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有的入深山老林修行,有的学了一些专业后从事绘画、雕塑、医学等方面的工作,有的并不系统的学经,不重视经典和理论,而是专靠法术咒语等在社会上个别进行活动,称为“阿巴”,意为咒师。也有的虽然住寺院学经,但时常去农村牧场替人念经祈福消灾或超度亡灵或占卜祸福或求雨防雹等等,有的则留在寺院出卖劳力,承担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成为寺院的差役。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佛教的教理宣传对财富不能贪得无厌,要视财富为草叶上的露珠,但在寺院的上层喇嘛中凭借其宗教地位,搜刮勒索,横征暴敛,积累私产,贪污受贿者也不乏其人。一些寺院中的上层喇嘛不同于世俗的贵族,就在于他们能够利用广大百姓的,通过布施捐赠、念经、卜卦等获得更多的社会财富。至于广大的普通喇嘛,有的迫于生活,把寺院当作一个栖息之所,有的则出于真诚的信仰,把寺院当作修行场所。在没有多少世俗正规学校的藏区,寺院又是学习知识的教育中心。因此,一般人要想得到一点书本知识,只有入寺当喇嘛。于是喇嘛也就成了藏区传播知识,受人尊敬的教师。

佛教自公元六七世纪传入藏族地区后,迅速传播开来,雪山环绕的高原大地成为佛教文化的乐园。佛教对藏族人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心理素质、思维模式等诸多方面,无不给予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藏传佛教又吸取融合了多种文化,形成既是多元化的聚合体,又是博大精深、自成系统的文化体系。藏传佛教的内容丰富多彩,甚至令人神秘莫测。这是由于信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上,使生活宗教化、信仰化。

【参考文献】

[1]甘孜藏族自治州概况[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2]廓诺・迅鲁伯.青史[M].人民出版社,2003.

[3]才让.藏传佛教民俗与信仰[M].民族出版,1999.

上一篇:对训练创新的一点认识 下一篇:蹴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