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力克习得模式教学”对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作用

时间:2022-08-11 11:28:11

浅谈“英力克习得模式教学”对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作用

摘 要 要使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有实质性的进步和提高需要很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教学活动如何开展,如何以一种更有效的方式去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一直是英语教师们探讨的主题。本文结合我校英语教学中为解决这些难题所做的尝试――“英力克习得模式教学”,阐述了创新教学模式对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语言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语言应用能力 提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Role of "British Lectra Acquisition Mode of Teaching" in Improving Students'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ZENG Chuanyo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Lijiang Teachers College, Lijiang, Yunnan 674100)

Abstract For students of English spoken substantive progress and improve many aspects of factors need to work together and how to carry out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w to make a more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language, English teachers have been discussed them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do - "British Lectra acquisition mode of teaching," explain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 to improve their English language students' overall quality.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teaching mode; language proficiency; improve

1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缺陷及语言习得规律对语言教学的指导分析

一直以来,我校英语教学走的是一条传统英语教学的路子。教师讲,学生听。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语言技能的培养。英语教学带给大多数学生的仅仅是一些理论语言知识的传授,课堂40分钟的时间被讲解语言知识所占用,学生开口练习的机会少。英语似乎成了只是在课堂上使用的专用语言,课后就束之高阁,更谈不上在实践中去运用了。

然而,英语学习理论与实践均告诉我们,英语是一门实践课,它不是教会的,而是在实践中学会的。Krashen习得/学得假设理论指出:“成人或者青少年在流利地掌握语言前有两个过程,一种是学习者注意力有意识地集中在目标语的形式特征上,此乃学习;另一中是学习者运用目标语进行真正的交际,其焦点在于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此乃习得。习得是主要课程。学习只是以监控者的身份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知识对听说的话起到一种校正作用。只有习得的语言才能在自发的交际中使用”。①克拉申语言习得假说理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也让我们对传统的英语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反思。

2 实施“‘英力克’习得模式教学”,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为了解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与兼顾学生现实的英语水平较差这一难题,我们开始探索教学改革的新途径,于2005年4月起,实施了“英力克习得模式教学” 。②

“英力克”是英文“English Acquired as a ‘Native’ Language In China”的缩写和音译。“英力克习得模式教学”是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之上的创新教学模式。其核心是:(1)“语言不仅可以在母语国家通过自然习得(Acquisition)的方式获得,也可以在非母语地区通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无限时间或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无限空间,在相应的人群范围内人为地创造相应的语言交际运用的自然习得环境,结合语言学习的方式获得,其语言能力获得的效率将大大高于单纯依赖课堂的学习方式。“英力克习得模式教学”就是要在中国这样一个非英语国家的一定地域范围内,或者一定的人群内人为地创造出一个使用英语的环境,一个类似于英语国家的语言环境,并将我们的英语学习者投入到这个英语交际和运用的环境里,使他们在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学习英语的同时,更能够通过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英语语言运用过程中自然习得英语,最终达到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2)由于‘母语优先原则’(Native language priority tendency)的作用,这种人为外语语言环境只有通过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内、外监控激励机制才能真正形成”。③这种模式克服了现有课堂教学组织的缺陷,帮助英语教师创造有利于学生第二语言学习的课堂环境,为学生创造出更大的口语交际空间和机会。

现代英语教学论认为:“外语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认知过程,也是思维过程,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要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实践,让学生们边听边想边说,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同时进行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产出能力,最终实现英语教育目的,即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④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 “教师讲,学生听”,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英力克习得模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以创建可持续性发展的英语语言环境为核心,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创建了有利于英语语言交际的活动和场所:(1)每周四的“英语日”活动交流;(2)“英力克”之夜;(3)“英力克”专业实践周;(4)“英力克”咖啡屋。模式由课堂教学、课外延伸、教学考核方式、监控体系、激励机制4个环节组成。这4个环节通过以下教学实践来实施。

2.1 课堂互动―自由表达观点活动

2.1.1 单人和双人活动

活动的目的是:教师为了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进行的检测式的提问。这种方式是: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一人问一人答。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主题,进行主体拓展辩论。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辩论。这样做,既拓展深化了教材内容,也训练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1.2 小组讨论及角色扮演活动

让学生按小组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教师要求各组从各个方面来描述一个人活物,陈述解释某个现象,对某件事阐明观点、计划未来以及完成故事等。学生们或按教师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或自己创设情景进行角色,教师以课堂的组织者、知识的引导者、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发者、学习结果的评价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通过活动,学生们拥有了更多的谈话交流的机会。学生在真实创建的语言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英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英语知识、技能、能力和发展潜力。“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进行大量的语言交际实践活动,从而使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⑤

2.2 学生教师上课

2.2.1 课前准备

担任“英力克口语课程”的老师把全班同学划分成由3~4人组成的教学小组,根据课程的单元进度划定每个小组负责的教学内容; 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同心协力,按照老师所给的教学指南准备教学材料,然后共同讨论进行教学设计,写出教案。如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难题时,可以在任何时候向教师寻求必要的帮助;可将写出的教案初稿交给老师审阅,根据老师的建议进行修改,在上课前两天将完备的教案提交教师,以便老师确认该组同学实施教学的主题。

2.2.2 实施教学

教师简单介绍根据学生提交上来的教案设计的主题内容及负责教学的同学;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认真听课,记录学生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优缺点,如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时,老师进行及时更正或提供其它帮助。学生教学结束后,老师对其所完成的教学进行简单的评价和总结,同时根据学生教学的整体状况,对其小组表现及个人表现分别进行打分,记入平时成绩,作为考核学生学期综合总评成绩的依据之一。

2.3 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英语日”活动

将每周星期四定为全系“英语日” 。把英语学习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开展“英语日”活动。在这一天,要求英语专业师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本系英语专业内的所有老师和同学都必须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不得使用汉语或者其他任何语言。强调在课外自然交际状态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2.3.1 英力克午谈

每周星期四这一天,外语系所有老师和学生都集中到我们学校为外语系开辟的“英力克”广场进行两个小时的午间交流活动。留学生、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和社会上的英语爱好者都积极参与其中。交谈的话题可以是随意性的,也可以是有准备的。对象可以是一人或者是多人。有准备的话题一般是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由各班级负责当天午谈活动的同学确定好的主题。老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参与讨论,根据出勤和表现情况给每一位学生打分,计入平时成绩。

由于午谈活动在学校的“英力克”广场进行,交流的对象可以是老师,可以是本班同学,可以是来自外语系其他班的同学,可以是外教,可以是来我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学生进行语言交际的对象范围扩大了,获得的知识信息也多了,所学知识也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得到巩固和加强,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训练和提升。

2.3.2 英力克之夜

每周四晚从7点到9点,英语专业的各教学班都要围绕着当周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拓展性的主题交流活动。为了保证活动的质量,每班各有一位老师和英语服务团成员全程负责各班的“英力克之夜”活动。老师作为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英语服务团成员根据观察所在班级的整体表现打分。负责该班“英力克之夜”的老师则对组织该次“英力克之夜”的同学及其小组表现情况进行评分。

“英力克阅览室”,的各种英语书籍成了学生扩展知识容量的精神食粮,学生在这里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为语言交际积累更多的知识信息。与此同时,各个班开辟了英语学习园地,板报。不论是在校园的墙壁上还是在班级教室的墙壁上随处可见如下的英语口号:Lots of input, Lots of output, Practice Makes Perfect, NO Mistakes, NO Progresses。同时还举行英语演讲大赛,辩论赛等。赛前各班积极准备,学生自己写出文章,在班上进行筛选,初赛,做到人人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都得到了训练。他们除了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接触英语外, “英语日”活动为他们扩大了英语学习环境,学习的效果也得到了真正的检验。

2.4 行之有效的监控体系、激励机制

2.4.1 对学生的监控包括三项内容

(1)交谈,沟通,签到等规则。(2)学生个人、全班学生、班与班之间对英语日活动全天应用英语交际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3)由指定的教师和英力克服务团成员对所负责的班级的“英力克”之夜活动计划及学生到位情况进行检查,并做记录。

2.4.2 对教师的监控

(1)根据教学安排,及时对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课件和总结进行检查。做到教学常规的规范化,保证教学质量。(2) 教师之间交谈沟通的记录及指导学生情况的检查。(3)实行教师午谈、晚谈以及“英力克之夜”签到制。(4) 参加“英力克之夜”的教师参与活动情况。(5)将教师参与相关活动情况计入年终考核。

2.4.3 指导、激励机制所产生的效果

(1)明确规定了教师课内和课外的双重责任,大大增强了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地位。使师生之间、班级之间以及同班同学之间均形成了立体交叉的生态性监控激励机制,为克服“母语优先倾向”,保持优良的外语语言环境起到了促进作用。(2)明确规定了“学生教学”这一教学形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当学生使用英语表达发生困难时,他们就会反省,并且去修正自己的错误。他们会反思:“我想学好英语吗”,“我读了多少个小时英语了?”“我听了多少小时?”“我说了多少个小时”“我阅读了多少篇文章”,“我背诵了多少内容”。学生的这种反思可以促使学生知羞愧而奋进,激发他们学好英语的激情和信心。在活动中,只要学生敢于开口,哪怕是说出最简单的句子,我们也给予鼓励。

“英语日午谈”和 “英力克之夜”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无缝连接,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学生、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扩大了交际的范围,也增加了学生交际练习的机会,实现了口语交际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3 结论

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广泛交流与联系,开辟了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发展的新途径。检验学生语言学习的效果是看学生是否已习得该门外语,只有当学生在任何场景中都能从容地运用时,才算是真正地将语言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英力克习得模式教学”在我校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学生教学”这一教学形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静态的和单向或双向的人际交往模式,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贯穿于“教、学、做”的全过程。实现了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优化组合。

注释

① 孙蔚红.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课堂教学[J].国外语教学,1996(2).

②③段平华.中国环境下的创造性英语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④ 汤华.大学英语课程训练方法之探索[C].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论丛,1999.

⑤ 刘海平.重视英语写作提高学生交流沟通能力[J].外语界,2008(1).

上一篇:高职高专综合英语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涉外民商案件模拟庭审双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