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与艺术设计

时间:2022-08-11 09:03:11

文化学与艺术设计

【摘要】本文概述了大众传媒下的民族文化艺术现状,分析了大众传媒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探讨了应对其负面影响的对策,认为只有一方面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立足于本民族文化,深度发掘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用宽厚的文化底蕴接纳西方文明才是民族文化的正确出路。

【关键词】大众传媒 文化艺术 影响 对策

“文化”这一概念包罗万象,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概括起来大致包括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理想人格、道德情感、礼仪风俗和文学艺术诸方面内容。艺术设计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艺术的前提下,关注社会的经济、市场以及人的需求,同时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服务,可以说,艺术影响了我们的全部生活空间。艺术设计以文化为基准,要以人为核心。大众传媒渗透了当代民族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大众传媒下的民族文化艺术现状

近代中国的文化艺术一直缺少一条“民族根”,处于无主流状态。了封建文化专制和封建礼教,同时也瓦解了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国学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一代人们中的印象淡化了,政治因素让马克思主义无限泛化。这样,中国民族文化在茫然地徘徊。在大众传媒的渗透下,“韩流韩潮”、日本“动漫”、美国大片在中国盛行,从而导致了民族文化的现状。

第一,“市场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文化艺术传播原则。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先进科技手段为基础、大众传媒和现代市场合谋的时代。传媒、市场、科技,当代世界最强势的三大元素纠合于一体,交叉覆盖,形成了一个强大文化艺术传播平台。这个文化艺术传播平台造成了一种比“实态真实”还要强的“拟态真实”。文艺家和他们的作品如果不通过传媒,不构成传媒现象的一部分,不进入“拟态真实”,就很难与民众、社会见面。文艺的作者、传者和受者,都只有经由文化艺术传播平台的折射才能确证自身的存在。大众传媒的拟态文化,会引发文艺生态和文艺的生产、传播、接受方式,大幅度的整合和构建。

文艺原有的传播手段,印刷出版、演出展览、影视发行,本来就是通过文化市场运作的,现在纷纷整合自身,搭载或纳入大众传播网络。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合谋,以各种策略制造一波波欣赏和营销的热点,用眼球机制亦即利益机制诱迫文艺家去写什么、怎样写、用什么样式写、迎合什么情趣,而改造整个文艺的生态。这样,就出现了一条文艺迎合传媒.传媒取悦市场,市场追逐利润的生态链。总的来看,大众传媒始终以“市场第一、艺术第二”为准绳来传播民族文化艺术。

第二,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盛行。大众文化是当代社会的主导文化。大众文化渗透了当代人的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服装、旅游、服饰、广告、影视、音乐、舞蹈……,到处充斥着大众文化的身影。市民文化、消费文化、快餐文化、娱乐文化……共同构成了正在迅猛发展中的大众文化。大众传媒的扩张是大众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大众传媒的发展与20世纪科技成果的应用及交通通讯手段快速发展密不可分。铺天盖地的报刊杂志、无处不在的广告宣传、处于轰炸状态的通信网络、昼夜运转的广播电视、充斥于每一个角落的音像制品、各种各样的庆典活动、不断变换的社会焦点问题的宣传……构成了现代人五光十色的生活通俗文艺作品中的言情热、武侠热、侦探热、明星热、奥运热、足球热……左右着大众文化潮流的变化,产生出一个个新兴的大众文化产业,并正在产生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大众传媒还扮演着舆论导向的角色,甚至发展到控制并操纵着民众的生活与娱乐的地步。无孔不入的大众媒体既成为现代人了解信息和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成为公众娱乐和消遣的主要手段。文学在以往传统文化中的所具有的指导地位早已让位给大众媒体。大众媒体所特有的纪实性、复制性、同步性原则已使传统的严肃文学的市场越来越狭窄。西方文化中那些文化巨人与巨著们被文摘、晚报、明星生活之类快餐性文化所取代。大众文化时代是一个不需要、也产生不了文化巨人的时代。

消费文化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市场制度:另一个就是大众的、比较通俗的艺术及其趣味。在这样的环境中,更为精致的、具有深厚思想性的作品还可不可能出现?艺术如何能继续不断地将生活的意义揭示出来。消费文化就是鼓励消费,崇尚消费,而消费也是不断抛弃,不断淘汰,不断变化的过程,在消费文化中没有“永恒”的位置,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在很多方面体现出平面化、碎片化、瞬间性的倾向。同时,有些艺术家一旦获得某种地位和名誉,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就忙于不断复制自己的艺术,创新探索的脚步停顿了,自我的艺术潜力也就得不到更深地开发。就拿张艺谋和巩俐来说吧.电影《红高粱》能获世界奖,就是因为它突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而《黄金甲》除了能引起网友们讨论“女人胸部”外一无是处。由此可见,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之深、危害之大。

第三,娱乐化和媚俗化成为主导潮流。大众传媒的核心市场是“眼球”,核心价值观是利润,它必然催生以自娱为主体的大众文艺的强劲崛起。文艺取悦传媒和市场,有两大法宝,一是娱乐,一是造星。娱乐文艺、网络文艺、视听文艺、青春文艺、休闲文艺、喜剧文艺、“恶搞”文艺以及种种具有大众性和行动感的文艺盛行,而高雅的、思考的、悲剧感的、用于陶冶和积淀的文艺,则正在被边缘化。大众传媒使文艺对心灵美学的重视,转向倚重眼睛和耳朵的美学。大众审美的日常形象被夸张地视觉化、听觉化了,成为凌驾于心灵体验、精神追索之上的视听性存在。“美丽”不在心灵,而成为画在美女浓妆上的媚态:“诗意的栖居”也不再是精神的栖居,而成为别墅的代称。这种由视听表达与视听满足所构筑的美学现实,是对传统美学非功利要求的颠覆,也是在营造一种更具官能诱惑力的实用美学,以肯定追求感官享乐的合法化。

当代大众传媒还给文艺带来一些新的元素和质地,文化价值坐标大幅度转向媒体认同、眼球认同、市场认同。社会价值坐标由群体认同转向个体自足,审美价值坐标由仪态万方转向放浪形骸,例如“无厘头”、“戏说”、“恶搞”、“潜规则”。极个性和前卫的艺术,经由大众传媒的辐射宣扬,转化为“粉丝”族群乃至全社会的认同,大面积向市场铺盖。当下,对文化艺术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的炫示、做秀,远甚于对艺术成果、艺术质量的评断。大众传媒组织、导演了各式各样的热点、冰点、亮点、黑点、黄点、拐点,以及庞大的娱乐“哄客”群体。刚刚制造了偶像,转眼间,又以“呕像”取代偶像,以花脸取代花旦,以“愚乐”取代娱乐。每次炒作无不有丰厚的广告效应和经济回报。

现代市场使经济一体化,大众传媒则将精神一体化。于是,现代文艺的欣赏群体在生 活中常常组合成各种族类,引发各种文化思潮甚至社会行为.诸如“乙醚”、“玉米”之类的粉丝团,网虫e族和短信强迫症患者群之类。可以说,当代的民族文化艺术是由文艺与传媒、市场三方共同“谋杀”了。

二、大众传媒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

大众传媒和现代市场改造了民族文化艺术,并给民族文化艺术带来了深远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有时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对民族文化艺术来说主要还是消极的。

首先、大众传媒的自娱、互动功能和文化市场的选择功能.使民众能更加广泛深刻地参与到文化艺术中来。人民以传播市场和文化市场主体的身份,拥有了对文化艺术更大的发言和取舍权,而文化艺术也以产业和商品的身份更自觉更机智地去贴近大众、服务大众。文化艺术的人民性增添了传媒时代新的内涵新的特色,文化艺术民主也在市场的公平竞争中多了一重保障。但是,由于大众传媒的诱导和遮蔽,拟态真实有时并不真实,传达民意常有偏差,市场又诱使文化艺术只去关注利好的产品,对娱乐、消闲甚至庸俗趣味一边倒地迎合,这又潜伏着文化艺术偏离人民根本利益和基本价值坐标的危险。

其次、大众传播价值观对文化艺术的介入,会以各种内容和形式上的新异要求和相应的名利回报,来激发文化艺术的创新热情、创新思维、创新成果,这为当代文化艺术发挥创造性提供了一个新的动力源。但是切要注意,传媒和市场对文化艺术创新的要求,常会流于新异、时尚、娱乐、做秀,这不仅容易使文化艺术泡沫化,陷入浮躁和浅薄,更会对国民精神和文化人格的深层构建起负面影响。

再次、传媒时代的文化市场,文化艺术能够得到前所未有的财力支持而强健起来,比这更重要的是,文化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本身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世界市场瞩目的朝阳产业,在GDP中所占的份额稳步上升,正在为强国富民做出愈来愈大的贡献。文化艺术从未如此扬眉吐气。但是别忘了,利润无可阻遏的诱惑,拜金主义和唯物质、唯营销主义的腐蚀,给予文化艺术的负面影响。就像费瑟斯通说的,“具有崇高艺术规则的、有灵气的艺术,以及自命不凡的教养,都被‘折价转让’了。”这句话很好地描绘和显示了当代民族文化艺术的尴尬处境。

三、民族文化艺术应对大众传媒的策略

中国民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绵延至今,对人们的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深层次的观念形态文化,更是时时左右人们的言行。如何应对大众传媒对当代民族文化艺术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维护民族文化艺术不可回避的难题。我们认为应该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大众传媒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积极影响已是既定事实,我们应积极合理利用大众传媒。这是因为当代艺术本身就是极其复杂的,批评家很难设立什么批评标准去把握它,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状况迫使批评家不可能参照西方的艺术批评标准。国内当代艺术的发展并不是循序渐进地把西方现当代艺术按顺序演示一遍,而是同时借鉴不同时期各种流派的艺术。这种情况使艺术批评难免有所偏差。再说,由于艺术批评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为了满足展览、经营者和艺术家的某种目的。当代艺术需要广泛的传播.只有利用大众传媒才能获得最广大的欣赏者。每个人每天都不可避免地接触大众传媒,早上起来听到广播,睁开眼就看到无处不在的商业广告,随手翻开的是报刊杂志,打开电视或用电脑上网就能看到各种消息及有关文化艺术的报道和图片资料,这些都说明大众传媒终将影响现代人的视觉感受、审美意识、生活体验。当然,利用大众传媒并不是服从大众传媒,而是有效利用它。

另一方面,立足于本民族文化,深度发掘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用宽厚的文化底蕴接纳西方文明。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国人的骄傲.这种特定的民族文化,它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及历史的发展做出贡献。不同地域和生态环境造就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随着历史社会的演进,积淀起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这种特定的民族文化艺术对人的情感修养、素质培养、历史知识、爱国主义等等德育的范畴起着重大作用,影响着人的一生。因而,我们培养的专业设计人才,一定要在“专”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历史文化多方面知识的素养,懂得求真、求善、求美、自觉抵制和排除假、丑、恶的东西。

物质是有限的.精神却是无止境的,我们应该到本民族的文化中去寻找其根源,寻找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精神。一棵茂盛的大树,如果没有树根,就不可能成其树干、树枝、树叶,更不可能开花、结果。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政治的、军事的都会成为过眼云烟,唯一留下的只有历史和文化。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殿堂的伟大、雄厚,要靠我们去品味、去思考、去挖掘,去寻找我们的立身之本和灵魂。总之,现代艺术设计,还是应该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融会西方文化优秀先进的东西,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及历史的发展作贡献。

我想梁启超对处理大众传媒与民族文化艺术作了很好的诠释:“第一步,要人人有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它,得它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补助它,叫它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个系统往外扩充,人类全体都得着它的好处。”

上一篇:从电影《屈原》谈大学生的爱国圭义情操的培养 下一篇:个性化语言在电影艺术表现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