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时间:2022-08-11 05:16:50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摘 要 贵州省经济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需要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支撑,全省高职院校必须服务于贵州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好专业布局,形成分工明确的专业体系,同时推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贵州经济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区域经济;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32-0009-04

收稿日期:2013-09-14

作者简介:包节(1961- ),女,浙江鄞县人,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一、贵州省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2012年,贵州省经济发展呈现出“总量扩大、增速加快、位次前移、持续向好”的态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6802亿元,同比增长13.6%,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53元,分别增长13.4%和14.7%。全省生产总值增速在全国排位由2012年的第3位上升至2013年的第2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第2位上升到第1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由第29位、第2位均上升到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第5位上升到第3位。全年争取到中央各项转移支付补助资金1677.86亿元。直接融资规模达到324.4亿元,其中,企业债券发行259亿元。第一产业增长8.5%,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增长20%以上;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54.16亿元,增长21.3%;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数分别增长30%和2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1%。全省县城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03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6.5%。

二、贵州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分析

2012年,贵州省共有高职院校20所,开设专业大类18个,专业数179个,见表1。

(一)专业结构分析

第一产业类专业情况。2012年,贵州省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增长20%以上。全省高职院校对应第一产业所设农林牧渔大类专业14个,有8所院校开设。第二产业类专业情况。全省高职院校对应第二产业所设大类专业有9个,专业点数69个,生化与药品专业大类设置14个专业,有7所院校开设;制造大类设置13个专业,有14所院校开设;电子信息大类设置21个专业,有16所院校开设。第三产业类专业情况。全省高职院校对应第三产业所设大类专业有4个,专业点数22个,共有39所院校开设。

其他专业类情况。2012年,全省投资融资大幅增加,高职院校对应投资融资等财经领域所设财经大类15个专业,有15所院校开设。全省高职院校对应公共事务管理所设公共事业大类4个专业,有5所院校开设。

(二)专业集中度分析

专业集中度反映了专业同质化的倾向、竞争程度和办学特色。专业集中度是指同一个专业在不同院校的分布情况,开设同一专业的院校数越多,专业的集中度越低;开设院校数越少,则集中度越高。专业集中度较差的专业设置情况见表2。

(三)专业设置与贵州省产业发展吻合度分析

2012年,贵州省第一、二、三产业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第一、二、三产业专业点关系如表3所示。第一产业专业点数比例低于贵州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说明各高职院校要积极发展第一产业专业设置,满足市场需要。第二、三产业专业点数比例远远高于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甚至超过将近一倍,说明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大于市场需求。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整合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采取优胜劣淘的原则,加强特色院校、特色专业的建设。

三、贵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于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严重滞后

从全省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来看,为第一产业服务的专业数量及种类与其他专业都差距甚大。近年来,贵州省确立了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贵州现代农业的发展正需要大量技能人才。但全省高职院校中还没有一所办学水平高、办学规模大、培养能力强的农业高职院校;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所设置的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专业数量不多,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专业更少,见表4。

(二)专业设置与贵州支柱产业发展不相吻合

贵州的工业发展有赖于资源开发与运用,其中,电力、煤炭、烟酒等属于支柱产业,特别是在开发运用资源和能源时提出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纵观相关专业设置,还有较大的欠缺。如在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仅设置10个专业,有4所院校开设;在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只设置3个专业,有2所院校开设;轻纺与食品大类,只设置2个专业,2所院校开设。这表明高职院校对产业结构的变化把握不准。

(三)功利性导致高职院校难以实现内涵式发展

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呈现减少趋势,但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规模都呈现扩大态势,考虑到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教育的态度,各院校每年都在增加一些新专业,特别是对学生和家长有吸引力的专业。这造成了各院校专业设置跟风的情况。由于新增专业对于各院校来说都是新领域,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都相对薄弱,因此在短时间内难以办出水平和特色。

(四)同质化倾向严重,削弱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分工功能

从专业集中度分析来看,各高职院校某些专业大类和所开设的专业集中度较差,集中体现在财经大类和旅游大类,其原因是这些专业所需的实训实验设施相对投入较少,办学成本低,又能迎合部分家长和学生追求学习负担轻及怕吃苦的心理。生源好的专业布点重复度大,造成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同时,使得高职院校原办学分工的原则被打破,办学特色被削弱。

四、对策与建议

(一)根据贵州省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设置专业,缓解第一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压力

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确保“十二五”期间全省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从60:40调整为40:60。纵观贵州省服务于第一产业人才培养的各级院校,其人才供给能力明显不足,如培养本科人才的贵州大学涉农专业招生数每年800人左右,省内没有一所专门的农业高职院校,省内涉农中职学校只有2所。据贵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对贵州省重点产业和领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统计,到2015年,贵州省特色农业相关产业和领域所需人才48万人。高职院校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担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要本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建议筹建一所办学水平高、办学规模大、培养能力强的农业高职院校,为贵州第一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的现代农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根据贵州省加快调整工业结构的思路,优化调整专业设置,促进产教结合

贵州省委省政府在2013年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中制定了加快调整工业结构的指导思想,集中力量打造白酒、两烟、茶叶、民族制药和特色食品“五张名片”,加快推进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重点培育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据贵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对贵州省重点产业和领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统计,到2015年,贵州省能源矿产和原材料产业所需人才28万人;特色轻工产业所需人才13万人;战略性新兴产业(含电子信息产业)所需人才8万人;装备制造业所需人才11万人;产业园区所需人才20万人。基于此,应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高职院校建立和实施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机制,科学配置教学资源,形成结构合理、服务产业、各具特色的专业体系。在各行业、产业的引导下,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设置专业,如根据黔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设置装备制造、资源深加工等专业;根据黔北经济协作区重点产业设置特色轻工、金属冶炼及深加工等专业;针对毕水兴能源富集区重点设置能源、化工、钢铁有色等专业。高职院校还要依托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优势,优化和配置好教学资源,抓好专业建设,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探索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行业优势,推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

随着高职院校硬件设施的改善和提升,办学规模日渐扩大,为了追求规模化和效益,同时迎合学生和家长对专业选择的从众心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跟风现象愈演愈烈,这导致一些高职院校逐渐丢失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致使一些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摒弃狭隘的功利主义思想,用长远眼光来打造本校专业布局,充分利用好行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

贵州省高职院校拥有博士学位和正高职称的教师缺口较大,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与应用科技开发能力也有待加强。高职院校要在政策和待遇上支持和鼓励专业教师攻读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要与行业、企业紧密联合和合作,建立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实习实践制度,以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应建立专业教师产学研配套政策和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将教学与生产、科研与技术服务相结合,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培养教学名师,创办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

贵州省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与省外发达地区的优质高职院校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各高职院校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走出去”是与省外政府、企业、学校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或就业基地,与职业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联合招生办学。“引进来”是采取与发达地区优质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互派管理干部挂职、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等方式,来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

(四)以区域经济发展动态作杠杆,调控专业设置,强化办学特色

由于贵州省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致使高职院校招生工作中以下两种极端现象比较突出。一是面对生源好、办学成本低的专业,各院校都争先恐后地设置,造成专业同质化倾向严重,造成学生毕业后就业供大于求,使毕业学生就业艰难,就业质量难以保障。二是面对一些经济发展急需而设置的专业,学生和家长因与招生学校对专业了解沟通渠道不畅通,或学校对专业宣传不到位,或因专业面对的职业环境苦、累,使学生不愿报考,造成这些专业生源匮乏。

面对这种窘境,政府职能部门首先应该采用宏观调控手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动态,适时动态调控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实行统筹优化调整,科学制定招生计划,落实好各地区人才市场需求和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的协调工作。加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监控,建立学校自主设置、政府部门统筹、行业指导、信息公开的专业设置动态管理机制。其次,政府职能部门应该给予高职院校一些招生自。在学生进校后,允许学生重新选择专业或转专业,还可尝试允许或鼓励学生选修第二专业。最后政府职能部门应该给予高职院校设置和开办急需专业和紧缺专业所需政策上的支持和扶持,如校企联合办学的政策优惠,就读学生学费上的补贴或优惠等,以消除专业设置中的同质化倾向,确保高职院校能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行业特点,坚持办学分工的原则,加强各学校的办学特色,实现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宗旨。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招生考试院.贵州省2012年高考招生专业目录[Z].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2012.

[2]贵州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N].贵州日报,2013-01-18.

Study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Specialty Sett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Regional Economy

——The Cas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Guizhou Province

BAO Jie

(Gu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Guiyang Guizhou 550005, China)

Abstract Guizhou province is in the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which needs the support of high skilled talents. The province-wid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djust professional layout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form a clear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ies of professional system. Meanwhil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promote self-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serv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izhou provinc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pecialty setting; regional economy; Guizhou province

上一篇:职业应用性视角下警察院校课程改革探索 下一篇:高职英语初等教育专业学生从教技能训练课程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