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满族民间舞蹈

时间:2022-08-11 04:18:09

浅析满族民间舞蹈

摘要:满族自古以来喜好歌舞,满族民间舞蹈的主要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源于萨满祭祖“跳家神”(亦称“烧旗香”)的舞蹈:如“抓鼓舞”“腰铃舞”“神刀舞”“铜镜舞”“跳鹰神”“跳虎神”,属于满汉文化结晶的舞蹈:如“高跷”“太平鼓”“满族秧歌”,近年复排的舞蹈:如“扬烈舞”“东海莽式”“巴拉莽式”“抽水舞”等。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满族传统舞蹈,展现了白山黑水狩猎、骑射的遗风。

关键词:扬烈舞;抽水舞;东海莽式;巴拉莽式;满族秧歌

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138-01

满族擅长骑射的风习由来已久,是“数千年世代相因的游猎生活,形成了满族重骑射,尚武功的风俗。清代前期,满族无论贵贱贫富,男女老少,皆习骑练射,以盘马弯弓为能事。”满族自古以来喜好歌舞,入主中原后,民间舞蹈也随之进入宫廷,得到不断加工和提高,成为宫廷的舞蹈。如民间的“莽式”和“扬烈舞”成为“庆隆舞”和“喜起舞”等。不仅王公贵族常跳这些舞蹈。就连皇帝有时也作表演。如康熙四十九年,孝惠皇太后七十大寿时,康熙帝曾跳起莽式为太后祝寿。清代后期,还从八旗子弟中选招善歌舞的青年人入宫,专门从事乐舞表演。从这些年青人表演富有乡土气息的满族传统舞蹈中,看到展现白山黑水狩猎、骑射的遗风。

一、 扬烈舞:早年流传于东北满族聚居区,每逢春节时表演。进入宫廷后称作“庆隆舞”。舞者2人或9人,1人(或8人)着戎装扮八旗军士,另一人扮民间传说中的“妈狐子”,表现军士骑马持弓射杀怪兽的情节。清人《竹叶亭杂记》载:“庆隆舞,每岁除夕用之。以竹作马头,马尾彩缯饰之,如戏中假马者。一人屣高跷骑假马,一人涂面身着黑皮作野兽状,奋力跳跃,跷烧者弯弓射。旁有持红油簸箕者一人,著刮箕而歌。高烧跷逐此兽而射之,兽应弦毙,人谓之‘射妈狐子’。此象动之舞也。”清末宫廷表演此舞的形式与上述不同,按《钦定大清会典》载:“扬烈舞,戴面具,三十二人,衣黄画布者半,衣黑羊皮者半。

二、拍水舞:也叫“拍水茶茶妞”,是黑龙江宁安一带的民间舞蹈。“茶茶”女真语意为少女。此舞表现母亲教女儿们用盆、瓢、勺在河边舀鱼及噶戏的内容。1人扮母亲,2人扮妹妹。舞蹈动作有“横影”“转盆”“搭盼”“海青眼”等。

三、东海莽式:莽式为满语“玛克”(舞蹈)的译音,东海是古代女真族的聚居地。此舞原是民间宴会中不可少的舞蹈,传人宫廷后,成为追慕祖德、颂赞帝业的筵席乐舞。舞蹈表现妇女织网、捉鱼,男子狩猎、出征,杀敌。男女分别执鼓、铃和白绸同舞,表现斗怪蟒的情节,最后是男女欢舞,喜庆丰收等。全舞共分9段,主要舞蹈动作有数十个之多。

四、巴拉莽式:也叫“野人舞”。巴拉人是满族的一支,居牡丹江西部张广才岭山区,从事狩猎,清代中后期下山定居,保持每年春季祭天、祭山的习俗。仪式中萨满跳神完毕后,由男女青年表演此舞直至深夜。据说舞者皆赤膊披发,男着豹皮裙,持手铃,女着柳叶裙表演。舞蹈有8段,现传下来有“开门红”“满堂红”“二点鼓”“整阵容”“喜火乐”等5段。

五、满族秧歌:又叫“地秧歌”,俗称“达子秧歌”。流传于辽宁新宾、清原、抚顺等满族聚居区。秧歌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型舞蹈,而满族秧歌则带有浓郁的满族文化色彩。秧歌队表演时,由一名着清代官员服饰,佩戴腰刀称作“达子官”的人指挥,另有一名反穿皮袄,斜背响铃,手执长鞭名为“克里吐”的人负责开路打场。其余人物不分角色,男着生活服装,女角戴花冠,每人斜披一条黄、白、 蓝、 红等不同颜色的绸带,表明属八旗哪一旗。表演开始前有“拜茶桌”的仪式,全体成横排或纵队向桌后主人施礼请安。 然后进场表演,先“走阵”和“跑圆场”,舞者脚下生风,彩绸旗标飘动,勇猛迅速,威风凛凛。转入慢板后,双人对舞。舞蹈充分体现出满族人民重礼节的古风,洋溢着来自山野的纯朴自然之美。

清代宫廷乐舞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少数民族的舞蹈也很多。据光绪版《钦定大清会典》“凡燕乐有舞乐,有因裔乐。舞乐曰庆隆舞,曰世德舞,曰德胜舞,皆舞而节以东。武舞曰扬烈,文舞曰喜起。四裔之乐,东曰朝鲜、瓦尔喀,酉曰回、番、廓尔喀,北曰蒙古,南曰缅甸。凡燕飨,则列其所用之乐,以闻而设之。”在记述乐舞的正文后,有小字简单注明该舞的源流、司乐、司舞等情况,反映出清代末年宫廷乐舞的实况,为我们了解清代宫廷乐舞和少数民族舞蹈提供了资料。

满族民间舞蹈和清代宫廷乐舞的保存还来自民间。黑龙江宁安人梅崇阿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被选人宫,同时将当地的“东海莽式”等民间舞蹈带进宫内。l900年“庚子之乱”时梅崇阿返回故里,把他所会的舞蹈传授给侄女和外孙,使得许多濒于失传的满族民间舞蹈得到继承。今日的“拍水舞”“东海莽式”“巴拉莽式”等舞,都是梅崇阿的外孙傅英仁根据他珍藏多年的手抄本,于l988年传授复排并演出的形式。他从外祖父处学会了舞蹈后,为防止遗忘而把这些舞蹈的歌诀、动作要领、服饰、道具等记录下来,因此,才能复排和演出,为我们了解满族民间舞蹈、宫廷舞蹈,提供了重要的、形象的资料。傅英仁还是一位擅长“满族秧歌”的能手,又是满族的民俗、宗教、民间故事整理诸方面的专家。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2512343)

上一篇:中国如何从比较优势发展到竞争优势 下一篇:浅谈容易混淆的同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