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工、土(士)

时间:2022-08-11 03:04:23

27干

“干”,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篆文几乎都是“ ”这个模样,像长杈之形。“干”本义是指树干,也是农耕时代人们方便制作、随手可操持的武器。“干”与“戈”结合为“干戈”,就成了兵器总称,如大动干戈,也就不足为奇了。“杆”、“竿”中的“干”表义兼表音。

“干”由树干引申为事物的主要部分,如“躯干、骨干、主干、干道、干线”等。因“干”作为兵器使用,自然就有攻击、冲犯的感觉。如今,“干扰、干预”大概就来自于此。

后来,“干”的引申义复杂起来,没办法,古人又造“幹、榦”分担树干之“干”,本来简单的汉字,变得复杂了。好在汉字简化时,“幹、榦”又返璞归真到了“干”。

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汉字简化时,以“干”替代“乾湿”的“乾”和“幹部”的“幹”。“乾”字读“前”时,如“乾坤、乾隆”,不能用“干”代替“乾”,否则乾隆就会大动肝火了,乾坤就会大逆转。

至于“天干、地支”中的“干”,那只是同音假借而来,与“干”本义相差十万八千里。也有的说“天干、地支”,犹如说树干与树枝,想想也是蛮有道理的。

“干”部首内,《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只有4员大将:干、刊、邗、顸。2012年7月中旬上架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在第5版基础上增加了:平、罕、鼾0。请注意,第6版与第5版有一显著变化就是在检字表中部分汉字右上角出现“0”,表明该汉字是非规定的归部。也就是说此字本不属于该部首,只不过为了读者查找方便而特别加的。如“鼾”真正意义上是归“鼻”部首。在“鼻”部首内,“鼾”右上角就不带“0”而在“干”部首内右上角就带“0”。凡右上角带“0”汉字,笔者一般不作解释,等到归部时(如“鼾”放在“鼻”部首内)才做解释。

从“干”的字,基本上以“干”表音,个别兼表义。读an的有“犴、岸”等;读gan有“杆、秆、竿、肝、矸、旰”等;读han的有“旱、汗、邗、鼾、罕、扞”等;读kan的有“刊、衎”等。不管读音咋变,基本上跑不了“an”这个调。

“刊”,已在《青年记者》今年3月下介绍,本文不再赘述。

“邗”,形声字。金文和篆文皆从“邑”(即右“阝”)“干”声。本义为古国名,为吴所灭。后成为古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东北。又指“邗沟”,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在江淮间开凿的一条古运河。如今扬州市有个邗江区。

“顸”,形声字,读“鼾”。“页”指的是人的头,“顸”本义为没有头发。现用在方言中,表粗,如这棵树真顸,这线太顸换根细一点的。还可作姓用。用于联绵词“颟顸”(读作mān hān),其义:1.脸盘大。2.糊涂而马虎。3.不明事理。

“平”,会意字。金文从“亏”(即“于”,表乐声婉转),从“八”(表平分)。会意乐声平缓。

“罕”,形声兼会意字。篆文从“网”从“干”,会意捕鸟用的长柄小网,“干”也表声。后来“网”形简化,俗作“罕”,如今楷书就采用当年的俗字“罕”。由“网”眼稀疏,引申出“稀、少”的意思来,如“罕见、人迹罕至”等。

28工

“工”,象形字。“ 、 、 、工”从左至右依次为“工”的甲骨文、金文、篆文、楷书。甲骨文的中“工”,像一把刃口朝下的斧头之形(也有的甲骨文刃口朝上),金文“工”像一把铡刀的侧面,篆文“工”侧重于艺术化,楷书“工”横竖工整。

几千年来,“工”虽有变化,但整体轮廓大差不离。

关于“工”的本义,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像涂饰的刷子,有人说是像木工量直角的矩尺之形。不管咋说,都离不开工具这个角色。由工具引申为使用工具的人。因做工追求的是精益求精,也称精巧、精致为工,如“工整、工巧”等,引申出精于、长于,如“工诗画、工于心计”。

在古籍中常见有“工女”一词,专指采桑、纺织的女子。

“工”部首内汉字,大都与工具、技能有关。《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工”部首汉字有:工、巧、邛、功、左、、式0、巩、贡、汞、攻、巫、项、差0、巯、曌。以“工”既表义又表音的字:

“功”,形声兼会意字。“功”与“攻”同源,金文皆从“攴”(表操作)、从“工”(似杵,古代盖房,用四块木板组合成一个矩形,往矩形里填土,随后用木杵捣实),会意从事盖房等各种各样的工作,“工”兼表声。篆文改为从“力”,突出用力做功。

“攻”,形声兼会意字。从“工”从“攴”(楷书时“攴”变为“攵”,“攴”与“攵”相通)。参考“功”。由捣实使其坚固,引申出进攻(与“守”相对)。

“贡”,形声兼会意字。篆文从“貝”(钱财)从“工”(表劳作),会意臣民向天子奉献物品或劳力的意思,“工”也兼表声。如“朝贡、贡米、贡品、贡献、贡奉”等。这里特别提请读者朋友注意“供”与“贡”的区别。“贡”专指向天子、皇上之献,“供”的层次就低多了。如我们到庙宇去表示表示,那只能用“进供”,桌子摆的只能是“供品”而非 “贡品”。

“汞”,形声字。篆文从“水”从“項”,楷书写作“澒”,后俗作“汞”,最终俗字转了正。“汞”俗称水银。由于汞是金属,旧时也写作“銾”。

“巩”,会意字。金文“”从“丮”(人举着双手有所操持的样子)从“工”,表示双手执杵筑墙筑坝的场面。楷书写作“巩”或上“巩”下“手”组成的汉字。由于“巩”作了偏旁,坚固之义便另加义符“革”来表示,即“鞏” (如今“巩”又成了“鞏”的简化字);惧怕之义则另加义符“心”写作“恐”;夯筑之义则以“筑”(一种乐器)为基础,另加义符“木”写作“築”(如今简化为“筑”)。

“巧”,形声字,从“工”从“丂”(表声),指需借助工具才能达到精致、精巧。用于做事值得称道,用于做人恐怕会走向反面,如“巧言令色、巧舌如簧、巧夺豪取”。但“大巧如拙、大智如愚”还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左”,从“”(左手形兼表声)从“工”。因为生活中左撇子少,所以左手携带工具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左”的本义为辅助,是“佐”的本字。由于“左”用于“左右”,古人只好加义符“亻”成为“佐”。古人某个阶段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因而,以下帮助上为佐,以上帮助下为佑。

上一篇:红绿彩瓷器鉴赏 下一篇:墨地五彩蝴蝶花卉纹笔筒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