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视角下的网络学习者特征与需求分析

时间:2022-08-11 02:19:25

视觉文化视角下的网络学习者特征与需求分析

摘要: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网络课程学习者的学习特征与需求,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网络课程资源,成为了远程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基于视觉文化视角来研究学习者特征需求,能够拓宽研究视野,提供新的学科理论支持,更具实践价值:学习者视觉生理特征决定了对网络课程视觉化传达的需要,视觉心理特征决定了对网络课程人文传达的需要,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要以学习者特征需求为依据,增强课程资源的人文性、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视觉文化 网络课程 学习者 特征与需求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046-02

当今人类的文化正越来越视觉化,“视觉文化是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视觉文化研究能够促进教育技术创新――开掘教育资源建设新视角,拓宽教育技术发展新空间。”在视觉文化背景下重新认识网络课程学习者,不难发现,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网络课程学习者在接受远程教育的同时,也在接受着读图时代无处不在的视觉文化,理所当然的成为视觉文化受众一部分,有必要基于视觉文化视角来分析研究网络课程学习者的特征与需求。

1 网络课程学习者是视觉文化教育传播领域中的受众

从传播效果来看视觉文化传播涉及新闻信息传播、娱乐传播和教育传播三个领域。据此视觉文化受众可以分为信息传播受众、娱乐传播受众和教育传播受众。在娱乐领域,欣赏视觉影像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视觉愉悦和体验,成为大众娱乐主要内容。如电视娱乐节目超越了性别年龄以及身份的界限,给人们带来轻松和愉快。在教育领域视觉文化已成为我国教育传播的重要方式,如教育电视节目、视频光盘、多媒体课件与网络课程中的视频流媒体、视频点播在远程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网络课程集成视频、图形图像、动画、文本等视觉表现形式,视觉化资源比重极大,本质上就是一种视觉文化资源,因此基于视觉文化视角来分析,网络课程学习者无疑也是视觉文化受众一部分,是视觉文化在教育传播领域中的受众群体。

2 基于视觉文化开展学习者特征与需求分析的价值

2.1 更广研究视野下的理论支持

视觉文化区别于“摄影”“影视”和“多媒体”等具体和个别的视觉资源类型,而是将它们提升到了“形而上”的共相层面,形而上不能离开形而下独立存在。因此可以说,综合“多媒体”资源的“网络课程”必然成为视觉文化题中应有之意,网络课程学习者也就成为视觉文化教育传播的受众。将网络课程学习者提升到视觉文化受众层面,可以在更为宽泛的社会背景和学科背景下重新认识网络课程学习者,通过研究视觉文化受众的“共性”,全面深入的分析网络课程学习者“个性”,通过与视觉文化信息传播和娱乐传播领域受众研究的横向对比,借鉴其研究成果和经验,更好的探索网络课程学习者特征和需求。

2.2 更具实践价值的研究定位

将网络课程学习者置于视觉文化角度研究,有着独特的研究定位:

一方面,对视觉文化受众的研究是视觉资源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满足受众的需求是视觉文化发展的永久动力;另一方面,视觉文化也在深刻影响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存状态,不断发明制造着受众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可以说视觉文化受众研究和资源开发始终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作为视觉文化资源一部分,从视觉文化角度研究网络课程学习者,并充分利用研究成果指导网络课程建设实践,就很有必要,这样的研究定位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势。

3 视觉文化视角下的网络学习者特征与需求分析

网络课程资源数量是可观的,学习者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却又是绝对贫乏的: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财力打造的网络课程资源并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发挥促进作用。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有必要以视觉文化视角,从学习者视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对网络课程学习者特征和需求进行分析。

3.1 视觉生理特征和对网络课程视觉化传达的需求

3.1.1 网络课程学习者视觉生理特征分析

观看是人类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人类知识大约80%通过视觉得来,10%通过听觉得来,从而使视觉和听觉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认识性感官。当视觉和其它感觉通道的矛盾信息同时呈现时,视觉总是占优势的。视觉对听觉及其它感官的优越性,必然使得学习者对视觉需求成为所有感官需求中虽迫切、最旺盛的需求。网络课程是诉诸于学习者视觉器官的资源,学习者对网络课程的学习是以视觉通道为主、听觉通道为辅进行的,充分认知这个特征是准确把握网络课程学习者需求的关键所在。

3.1.2 网络课程学习者对网络课程视觉化传达的特殊需要

视觉经验的强烈需求和视觉传达的独特优势,使得学习者对网络课程的视觉传达有着更高的需求,对网络课程视觉化传达的需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教师教学录像视频的需要

“网上教学并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教学模式,大部分的网上课程只是用于辅助面授教学。”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开展学习,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处于时空分离状态,导致很多学习者的不适应性,学习孤独感问题尤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迫切需要通过教师录像视频开展学习。通过教师授课视频,营造了课堂教学环境,符合大多数学习者的学习习惯,满足了学习者对教师形象和声音的需要,使学习者更容易适应网络环境下学习。

(2)对实验演示、技能演示等教学示范类视频的需要

学习者在学习技能性、操作性强,具有形象因素的知识,包括体育技能、物理化学实验时,十分需要通过教学视频的方式开展学习。通过教学演示视频,学生可以看到真实的示范动作、形象直观的实验演示,便于观摩、仿效、对照分析。如在学习实验演示内容时,利用视频教学有明显的优势,实验视频可以控制实验结果,浓缩实验过程,全方位展示实验情景。

(3)对时空运动有关原理介绍、自然历史过程介绍等教学视频的需要

视频具有表现时空运动的特殊优势,能更形象的展现空间和运动,形象逼真的记录现实状态下的事例和过程,可以让学习者直面历史事件和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利用剪辑手段可以把很长时间发生的事件浓缩在规定的时间内,针对具体情况,采用字幕、特技手段,结合画面解说,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疑点深入分析展示,能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在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课程内容视频化教学的需要肯定会涉及到更多的领域,不止以上三个方面,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努力找出学习者的切实需要。

3.2 视觉心理特征和对网络课程人文传达的需求

3.2.1 网络课程学习者视觉心理特征分析

网络课程学习者大多为在职成人,除了面对工作和家庭的巨大压力外,还要承担网络学习的繁重任务,他们对身心放松的要求也比常人更加强烈,他们对严肃枯燥的文本学习产

生倦怠和抵触,渴望网络课程内容的视觉化传达能够以人为本,始终贯穿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使得学习过程也是满足视觉审美和体验的享受过程,最终达到寓学于乐的良好效果。

3.2.2 网络课程学习者对网络课程视觉传达人本化的需求

网络课程传播不能单纯为了传达而传达,要充分重视学习者对网络课程人文传达的需求:

(1)对优秀主讲教师的需求

具有特定权力、资历、威望、专业特长和能力才华的科学家、专家学者,容易在学习者心中树立良好形象,传播效果会更加显著,尤其是优秀教师的学术和人格魅力往往会在教学内容的讲述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引起学习者的共鸣。优秀的主讲教师要教态亲切自如,服饰得体,讲授语言生动流畅,准确精炼,通俗易懂,充分发挥姿态、表情、手势等非语言符合的教学功能,以增强与学习者的情感交流,调动学习者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2)对专业拍摄环境的需求

当前很多网络课程录像视频缺乏专业的摄制环境,具体表现在拍摄场地不固定、照度较差、自然光和人工光混合、背景设计简单、环境噪声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有些课堂实录的教学视频,一般在普通教室里摄制,背景杂乱、服饰随意,难以给学习者视听感官上的精神享受。学习者需要视听感受良好的教学视频,需要精心设计的演播背景、灯光、舞美、色彩等,通过立体的、写意或抽象的景物造型,形成错落有致的场面空间,提高录像视频的可视性及艺术欣赏性,从而实现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

和娱乐新闻视觉文化节目相比,教学视频稍显严肃枯燥,正因为如此,学习者对教学视频节日艺术性的需要才更加强烈。要遵循影视艺术创作的规律和方法,运用比喻、对比、重复、省略、排比等手法表现主题内容,在后期的视频编辑加工中,对视频的构图、色彩选择等进行合理的加工和统一协调;通过景别、镜头、机位等各种变化,使一成不变的大头像讲授画面变成丰富多彩的视频;适当插入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资料及部分教学实景,使网络课堂集声、色、画、乐为一体,以减少或消除学习者的孤独情绪,有利于学习兴趣的维持。

基于视觉文化的网络课程学习者特征需求研究,更好体现对学习者的人文关怀,并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依据和视角:资源建设要实现教育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在提高学习者文化素养同时,也要关注学习者精神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

上一篇:关于皮卡车车箱后挡板自开问题的解决 下一篇:浅谈水声对抗仿真试验数据库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