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文化内涵解析

时间:2022-08-11 01:03:25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文化内涵解析

[关键词]实践;文化;生存

文化一词,英文为culture,其基本含义为耕种、培养;修饰、打扮;景仰、崇拜。可见,这样一个词,它实际包含着三层含义:“第一,是指物质生产实践和教养;第二,从精神上享受物质生产实践和教养的成果;第三,。”对于这样一个意义丰富的概念,将其简单地理解为“精神文明”或“人的学识”自然是浅显和不合适的。

一、多角度文化内涵诠释

众多研究者对文化的丰富内涵给予了特殊关注,他们从各自研究的角度出发,对文化作出了不同的界定。

文化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认为,从广义的人种学的意义上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这种列举法虽论证了文化内容的庞杂性却又未免失之宽泛。文化历史批评学派的博厄斯则十分强调文化的社会遗留性、传统性,他认为社会的整个遗产就是文化。他的观点在肯定了文化历史继承性的同时又否定了文化的创新。文化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习俗――人体的或心理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地足人体的需要。他的观点着力强调了文化的功用,却未能深入剖析文化的本质。符号文化学派的集大成者卡西尔认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样式系统,既包含显型式样又包含隐型式样,它们具有为整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众多界定中,我们认为,文化哲学视域的文化界说最能彰显文化的本质。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在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特定民族或特定人群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方式”。文化并不仅仅指谓脱离人类实践的艺术、文学、音乐、电影等具体形式,而是人们可以通过“做”而通达意义世界的过程性存在。正是文化这种世俗的实践,“构成了人们持续发展的‘生活叙事’:即故事,我们以此来历史地阐释我们的存在。可见,文化之意义比对它通常的理解要深刻得多,它既是人类生活的过程,更是实践结果的凝结和沉积”。“作为稳定的生存方式的文化,一旦生成,它一方面对于置身于这一文化之中的个体的生存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它像血脉一样构成人的存在的灵魂;另一方面它构成了社会运行的内在机理,从深层制约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其他领域的发展。”

二 、人类的感性生存活动是文化的根基

大凡研究文化问题的学者,总不免去深入剖析文化的根基,即支撑文化存在、促使文化在人类生活中作用日益凸显的根本方面。囿于研究角度的差异,不同的学者对此便有了不同的认识。

文化功能学派代表马林诺夫斯基便从人类先天脆弱本能补充的角度阐述文化的根基。他认为人类本身的生物特征、肉体特征与其他动物相比毫无优势感可言,而使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主宰的根本原因便是人类后天创造的文化。人类先天本能的不足一度是个大不幸,但最终却成为人类的大幸,因为人类在认识到了其自身生物本能缺憾的同时,便力图突破自然界其他生物生存的“传统模式”而用后天的创造活动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人的集成群体、制定共同努力的目标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的活动已远远超出生物的本能,而是一种后天的社会文化活动。

在这一点上,雅斯贝尔斯的论述更加明确,他指出:“各种器官的特殊性,使每一个动物在某些特殊能力方面超过了人,但是正是这种优越性,同时也意味着动物的潜力变狭窄了。人避免了这种全部器官的特殊化。因此,尽管事实上人的每一个器官都处于劣势,但人却始终有靠非特殊化维持活力的潜力优势。器官的劣势给人以压力,潜力的优势给人以能力,使人在其形成的过程中,通过意识的中介,走上一条跟动物完全不同的道路。”

毋庸讳言,上述论述均堪称精辟。然而,时至今日,人类的发展早已突破地域的限制,拓展为立体性的存在。面对全新的生活境域,对于文化根基的剖析理应有我们的创获。

文化的本源、根基或许以弥补生物本能不足为目的,但是,这种补充活动才是根本性的,即人类的实践活动才是使人真正成为人的活动,是文化的最切近的本质。在此意义上,文化不是别的,乃是人类获得自我规定而又能够自我解放并体证自由的生存之域。

既然人绝非动物式的平面性存在,既然人要适应和改变自然界的先天结构,那么,人必定有其特定的生存和发展尺度且为此尺度所规约和引领。这一尺度为何?它恰恰就是个人所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人的生命过程正在于不断地进入又突破这一尺度,从而获得又超越某种确定性和先在性的生命流程。某种意义上说,人的生存过程便是真正的“人”的诞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摆脱了动物式的存在与本质的同一,附丽了人文意蕴和伦常秩序。因而,人,不仅是生物性存在,更是社会性、文化性存在。可见,恰恰是人的实践生存活动展开了人的文化性、社会性存在方式。

彰显个体自由和生活方式多样性一度被视为不合时宜。但是,在今天的实践格局中,对于每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来说,他们参与“创造”并在此过程中被创造的文化既具有本体性、目的性又具有工具性、手段性。文化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和确证远非人的根本目的,而不过是人类借以认识、提升并实现自己自主自由,使生命内涵丰富完满的桥梁。个人的独一无二性便决定了同一文化、系统和社会中人具体的生存方式的多样化,人,因此理应有不同的“活法”。

若将个人的具体生存方式推而广之,扩展到民族国家,我们就会看到,今天,一些“文化”有着强烈的“唯我独尊”倾向,这一倾向在交往实践尚不发达时曾经隐而不露,而今则极大地妨害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事实上,我们无意也不可能阻挡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但若由此认定文化全球化便是文化的一体化、同质化或某种文化的全球扩张与横行那就大错特错了。在经济全球化已被认可的今天,我们所倡导建构的恰恰是保持文化的多元化和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张力,同时解决好民族内部对外来文化的认同问题。只有充分发挥不同民族文化的正面价值,避免其负面价值,并使传统文化转换为体现时代精神并为本民族发展服务的新型文化,才有可能形成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全球文化或称“大文化”。

问题的确复杂难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文化的悖论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生存悖论,因此,解决文化问题的最终出路仍在于人的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1]霍桂桓.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哲学研

究初探[J].哲学研究,2002,(4).

[2]参见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M].法律出

版社,1999:6-47.

[3]衣俊卿.文化哲学[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11-12,49.

[4]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 ].南京

大学出版社,2002:7.

[5]雅斯贝尔斯. 历史的起源和目标[M].

华夏出版社,1989:46.

上一篇:关于青年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浅谈公路几何设计与交通安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