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

时间:2022-08-11 08:49:26

浅谈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

[摘 要] 我国高校重点实验室数量多,科研及教学任务重,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文章重点分析了高校重点实验室在管理层次、开放体制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和成因,提出了独立管理、强化团队建设和完善运行机制等几点提高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独立管理;运行机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1. 104

[中D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1- 0210- 02

0 前 言

近年来,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体制改革大力推动下,高校重点实验室发展迅速,实验室在整体建设、仪器设备等硬件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提高我国科技竞争水平、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1]。

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下,我国高校重点实验室在自主创新、科技竞争、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外重点实验室相比较,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重点实验室“重科研轻管理”的现象日趋明显,管理模式严重跟不上科学研究水平,导致重点实验室运行不畅通。如何通过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来强化实验室科研实力,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是实验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存在问题的分析

1.1 管理层次复杂,缺乏独立管理

与科研院所相比,高校重点实验室的相对独立管理难以实施。

首先,高校重点实验室一般由主管单位(教育部或科技部)对重点实验室进行宏观统筹,依托单位具体领导,实施实验室主任责任制,而主管和依托单位将实验室管理基本停留在文件层面,重数据、轻落实,重项目、轻管理;

其次,大多数高校重点实验室是在原有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科背景、人员组成、支撑条件和后勤服务等方面都与依托院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2]。

再次,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和成员大多是相关领域的院士或知名学者,往往身兼数职,没有过多时间策划实验室的建设发展,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这种复杂的管理层次导致实验室缺乏独立的管理机构,项目和人才难以形成有机整体,阻碍了实验室整体效益的发挥。

1.2 开放体制具有局限性

高校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开放”作为重点实验室的重要功能,使科研信息和资源得到了共享,从而发挥重点实验室科技辐射作用。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开放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开放课题小而分散,有的实验室平均每个开放课题经费不到1万元[3]。甚至有些实验室开放课题形同虚设,更不要说面向国际开放,吸引人才。

1.3 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办法条例

我国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体制落后,尤其缺乏人才管理新机制,没有形成科学的培养创新人才体系[4]。我国虽在2002年颁布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高校重点实验室也在此规定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条例,但在管理中缺乏灵活性和主观性,导致实验室科研工作开展起来束缚较大。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建立实验室管理委员会

高校重点实验室在实验室主任领导下设立独立的管理委员会对实验室的日常行政事务、科研项目以及财务等进行统一管理,制定实验室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学术委员会负责。管理委员会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选择专门从事相关专业的人员,择优录取。管理委员会要积极主动的配合实验室主任开展创造性工作,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督促科研项目实施、做好实验室对外宣传、制定发展规划和管理条例,使科研项目、队伍人才和先进仪器设备形成有机的整体,确保实验室运行顺利。

2.2 强化科研团队建设

人才团队是高校重点实验室科研的核心力量,各实验室为了能够获批更多重点项目以及扩大实验室知名度往往花大力气引进学科带头人,却忽略了对科研骨干人员和中青年人员的培养,造成“断层”现象。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梯队建设,不仅需要领军帅才,还需要专业结构和人才层次合理的优秀团队[5]。

强化团队建设,首先要用政策保障吸引人才,为人才提供优质的科研平台,要打破壁垒,制定与人才能力、贡献相适应的灵活有效的奖惩机制。

其次,充分调动实验室科研人员的流动性,这些流动人员能够为实验室的注入新鲜血液,提高科研团队整体的创新能力。

再次,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能力及业务水平。

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博士、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发挥研究生科研助手的重要职能,高水平研究生的培养是实验室新兴力量的重要来源。

2.3 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我国高校重点实验室应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新理念[6]。充分发挥“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开放,要真正做到课题、大型仪器设备、学术思想及科研信息开放。通过开放课题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科研人员;通过开放大型仪器设备,促进校企等合作研究,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通过举办学术会议,使科研资源真正做到共用共享。

流动,要稳定的、有序的流动,优化人员结构,疏通流动渠道,使团队保持旺盛的科研创造力[7]。

联合,要发挥自身优势,与国内外高校或实验室、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做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竞争,是实验室运行机制的核心体现,贯穿整个实验室运行,实验室要打破旧观念,不断提高竞争目标,积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实验室。

3 结 语

高校重点实验室是高水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高校与重点实验室同时也是战略共同体,提高高校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关系到两者的共赢发展。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重点实验室应该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不断完善运行机制,才能为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根, 刘燕美, 张峰, 等.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分析与发展报告――展望篇[J] .中国基础科学, 2006(2):51-54 .

[2]阎康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之道[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01.

[3]程勉中. 现代大学管理机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9.

[4]由长延,陈灵犀,谢桂红. 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问题探析[J]. 实验技术与管理,1999,16(2):8-11.

[5]赵全志,李潮海. 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服务地方经济[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5):107-110.

[6]刘建伟,刘方军. 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新理念与新机制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8):185-187.

[7]龚玉.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机制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0):128-132.

上一篇:中职英语对话教学策略 下一篇:浅谈会计服务外包业务的风险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