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指导

时间:2022-08-11 08:03:13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指导

初中文言文是同学们学习中的难点。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觉得对学生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方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方法,使之不惧怕课外文言文,做到对课外文言文的真正理解和感悟。

1 追朔字源,激发兴趣。

我们应根据古汉语的特点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其字义和字形之间大都有密切的关系,从其构字特点中,往往可以探求这个字的意义轨迹。引导学生了解造字法,不仅能使学生牢牢地记住字义,并能准确地区分其细小差别。如:金文的“步”像脚趾朝上的左右脚掌,当人的双替向前走动,其本义就是“行”。金文的“行”的中间是一条大路,左右两侧分开两条小路,样子与“十字路口”相近,行字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走”。金文的“走”字上面像一个摆动双臂向前奔走的人形,下面的“止”代表脚,一个向前奔走的人再加多一只脚,说明走得很快。本义是“跑”。上部是一个摆动双臂奔走的人形,下部是三个“止”部件,“止”代表脚,整个字表示一个向前奔走的人再加上三只脚,表示速度很快。本义是:“奔跑“。学生在追朔字源,积累字义过程中,对古汉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都认为古文不再枯燥难懂,学习热情高涨。

2 清除障碍,理解文意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对于课外文言文更是离不了“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由易到难,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文本,领悟主旨,并从中获得启示。对课外文言文来说,读通全文尤其重要,因为它是做好考题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这一步呢?

首先,整体阅读。先通读、浏览或跳读全文,大致了解文言选段的文体。如果是记叙文,要弄清“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结果如何”。这时切忌不要寄希望于一遍能读懂全文,片面纠缠于个别难懂的字句,而应该暂时放过它们,只在文中相应的地方用圈点法进行标注便可。

其次,善于借助,揣摩文意。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理解文意还可以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内容概括类的选择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种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那么通过解读这种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最后,重读课文。经过前面两个步骤,考生对文段内容已经能够理解七到八成,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时候,就能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差做出纠正。如果碰到比较难的语段,还要反复通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调用各种手段,前后推导,走完解读过程。

3 品读细节,把握人物

课外文言文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同学们要注意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例如语段:有白日入人家偷画者,方卷出门,主人自外归。贼窘,持画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穷极无赖,愿以易米数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挥叱之去,竟不取视。登堂,则所悬赵子昂画失矣。

这则短文中主人的“大笑”、“嗤”、“挥叱”、“竟不取视”等神态、语气,仔细品读,就可发现主人是一个自以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如此,再结合结局,短文的启示意义就凸显而出了。因此,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了然于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

4 积累贯通

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基础,好比建筑房屋的砖瓦,在平时要注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除此,还要了解俗称的“之乎者也焉矣哉”等常用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一些特定的文化现象和史学知识等等,也不可忽视,要刻意地记一记。在阅读文言文遇到陌生的字词时,可以回顾课内所学,看能否对号入座。如此量化积累,就是语感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了解句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反复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应试能力,为进入初三复习做好准备。

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揣摩,因为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因此,我们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如“兵”、兵器、武器是本义,它的引申义就是相关的一些事物,如士兵、军队、军事、战争、战阵之事,究竟是哪一种意思,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平时学习要注意文言文阅读的拓展,注意课内外的衔接,以求融会贯通。

5 注重诵读,要读出情感

情是古诗文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如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章开头,桃花源的“奇”和“美”就是一个感情激发的眼,一下子就能调动其情感,拉近与作者距离,激发强烈的阅读兴趣。然后带着新奇的语气,展开想象,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感情。学生迅速高涨起来的情绪,为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作了极好的铺垫。读出情感这是诵读古诗文的第二个层次,很多学生停留在这个层次难以突破。除了树立范读的模仿对象之外,教师要对一些难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读个三五遍,感情就慢慢上来了。当然,学生的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同。有些程度较差的学生,几次下来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可以多练几首诗,诵读的能力会有明显地提高。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探讨 下一篇:如何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