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由自治走向治理

时间:2022-08-11 07:36:32

高校由自治走向治理

摘 要:从传统高等学校管理模式不足之处入手,分析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高校管理的必要性,进而提出高校治理新的管理模式,最后从治理主体、治理权力及治理方式等维度对其进行全方位分析。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高等学校管理;高校治理

自从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后,其便被广泛运用于企业治理与发展战略等中。弗里曼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者被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所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而利益相关者理论被应用到高等教育的研究中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多数学者强调,高校利益相关者就是指受高校发展影响,同时其行为又影响高校发展的群体,传统大学理念不仅不太可能实现而且也越来越没有存在的必要,未来的大学应从“自治走向治理”,大学重大事务决策的结构和过程必须纳入其内外利益相关者,其实质是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高校管理的必要性

1.现行高校管理理论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教育产业“价值链”的整体考虑

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是以学生和教师为基础,学校重点是教学和科研,内容包括高等学校教育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教学过程、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内容。大学重点关注的是形成学校内部价值,并在此基础设计大学管理体制,是自治实体,不会考虑教育产业整体的“价值链”,其设计的组织管理体制并未考虑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2.高校社会公责理论日益被提上议程

代表性学者如Joseph指出,美国的公立高校的社会公责包含六个方面的含义:必须向外界展示组织使用权力的正确性;必须努力完成投资方所定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提供绩效报告;公共事业部门盛行的效率和效能是对其资源的使用和成果创造的衡定标准;必须保证课程和各种服务的质量;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

3.转变高校管理范式的必然性

从组织成长的角度看,学校内外部合作是学校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高校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建立“以他方为中心”的参与模式。在开放的基础上与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最终形成从中央集权到地方管理再到利益相关者的范式转变。

二、高校治理新模式的基本框架

1.高校利益相关者

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奉行股东至上的原则,一切目的获得剩余利润,很显然高校并不同于企业,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基于关系紧密程度可以把高校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四个类别:(1)核心利益相关者。如,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2)重要利益相关者。如,校友、财政拨款者、捐赠者。(3)合作利益相关者。如,科研经费提供者、银行界、贷款提供者。(4)相关利益相关者。如,当地社区、社会公众、媒体等。

2.治理主体

传统观点认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或公共机构或者是私人(机构),抑或是三方合作组织。治理理论认为,高校的治理主体应当是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上述分析的四个层次,共同特点是他们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合作关系,抑或者受高等教育的影响,或者有能力影响高等教育,还有可能是两者皆有。

3.治理的权力向度

传统的教育管理始终是一种权力自上而下控制的管理机制,而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新治理模式是多样的及相互的,是平等互动的管理过程,其权力方向不是单一和自上而下的。对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新模式而言,多元化的治理主体通过成熟的谈判、协商的合作机制,最终形成一种互相影响、权力依赖的自治网络。

4.治理方式

治理理论提出新治理模式的治理方式是自组织,具体过程是通过制度化的谈判建立彼此间的信任,旨在促成个人、组织和系统战略的多方位、各层次全面的合作,应该说这是区别于以往管理方式的第三种协调机制。由此可以看出,治理理论反对传统大学管理中的垄断作为及性质,它强调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利益相关者通过平等对话协商机制,最终建立并形成以一种新的合作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课改下的语文课堂 下一篇:生本理念下的《音视频编辑合成技术》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