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品市场的合成指数分析

时间:2022-08-11 06:27:18

中国商品市场的合成指数分析

摘 要:利用增长循环对我国商品市场进行景气分析,通过选取1999~2006年间与商品市场密切相关的重要经济指标,如工业增加值、进口总额、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等,用美国商务部编制的方法将其合成为商品市场经济景气指数,以此作为观测不同类型商品市场波动的综合尺度,最后结合实际经济形势进行了合成指数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品市场;周期波动转折点;景气指标;一致合成指数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8)01-0090-06

一、引言

经济周期波动是整个国民经济扩张与收缩的交替变动,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综合表现。米切尔和伯恩斯(Burns,A.F.&W.C.Mitchell,1946)在其开创性研究中提出了定义经济周期的两大特征:(1)经济周期循环过程中各种经济变量的协同变动;(2)经济周期演变中的非线性,即经济周期转折点的状态转化(regime switching)。由此可见,任何一个经济变量的波动过程都不足以代表整个宏观经济的波动,用单一经济指标很难精确而全面概括和反映经济周期波动的所有特征。对于商品市场景气波动而言,同样不可能只利用某单一变量来测度和描述,而必须综合考虑商品市场诸如生产、消费、投资、贸易、财政、金融等各变量的景气变动及其相互影响。因此,若要对一国商品市场局势与市场周期波动转折点进行分析与研判,必须选取与此紧密相关的一组重要的经济指标,用数学方法合成为市场经济景气指数,并以此作为观测市场波动转折点及振幅大小的综合尺度,这就是合成指数方法的基本思想。

合成指数(ComFosite Index,CI)是指从各种经济活动的主要经济指标中选取一些对景气敏感的指标,用合成各指标变化率的方式,把握景气变动的大小。合成指数的构成可分先行、一致、滞后指标组。在一般情况下,合成指数法与扩散指数法常常被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并且主要用于景气波动的分析与预测中,特别是用于经济周期波动转折点的分析预测。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对合成指数法的使用主要表现在经济周期波动转折点分析预测等方面。其中,国外的相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09年美国著名统计学家巴布森(Babson)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由商业、货币、投资三大类共计12个经济指标构成的巴布森景气指数。1917年出现了著名的哈佛指数,哈佛指数选取了与经济周期波动在时间上存在明确对应关系的17项经济指标,在将其分别合成为A、B、C三个指数(亦称三条曲线)的基础上,利用它们之间存在的时差关系研判经济周期的波动方向并预测其转折点。在哈佛指数失败后,美国经济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简称NBER)先后推出了合成指数与扩散指数(DiffusionIndex,DI)。此后,该项研究不断得到革新。Shiskin(1967)主持开发了新的景气指数――合成指数。CI不仅能反映景气变动的方向而且能反映景气循环的振幅,弥补了DI不能测定波动幅度的不足。1984年4月,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开展了研究区域经济周期波动的亚洲短期经济预测项目,此后日本经济计划厅(EPA)编制了一致经济指标的复合指数,这种由少数与“产业生产”相关的变量、三个与“贸易销售”相关的变量和两个与“就业”相关的变量构成的宏观经济时间序列,即复合指数主要是用来测度整个日本经济活动所处的状态(Shin-ichiFukuda&Takashi Onodera,2001)。1996年,迪博尔德(Diebold)和鲁德布什(Rudebusch)进一步提出了具有状态转移特征的动态因子模型(Diebold,F.X.and Rudebusch,G.D.1996)。利用动态因子模型(Dynamic Factor Model)来研制景气指数方面的工作,最具影响的是Stock和Watson(1989,1993)的研究,他们运用动态因子模型捕捉到了反映经济变量协同变动的共同成分,进而得到了SW景气指数。

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整体宏观经济的分析与预测及具体行业的景气分析等方面。在对宏观经济的分析与预测中,较有代表性是吉林大学的一些教学科研人员,他们侧重于运用数学及统计方法进行景气分析。例如,董文泉(1987)利用合成指数率先对我国经济循环进行测定、分析和预测,陈磊、高铁梅(1994)利用S-W景气指数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高铁梅、王金明(2003)使用合成指数和多种预测方法对我国当时的经济过热现象进行了监测。随着经济分析预测工具和方法的不断完善,对具体行业的景气分析的研究也不断增多。如高铁梅、孔宪丽和刘玉(2003)对我国钢铁行业进行了景气指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刘畅、高铁梅和崔艳红(2006)对我国电力行业的周期波动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此外,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2006年构建了我国天然气消费行业景气指数体系。尽管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与预测和具体行业的景气分析研究文献不断增多,但对于我国商品市场流通领域的景气分析则显得严重滞后。虽然在80年代末曾有学者对我国当时的商业零售进行过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通过考察1979年以来商品零售、商品库存、货币流通、居民储蓄的增长变动情况,来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协调问题,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但是这项研究只是附属于经济周期和预警中的一个很次要的部分。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人对我国商品市场进行景气分析和预测,商品流通领域从未编制过景气指数,更谈不上对商品市场周期波动的转折点进行分析和预测。本文利用合成指数方法对我国商品市场局势与市场周期波动转折点进行分析与研判,以此判定整体市场走势和物价波动情况,从而为国家的宏观市场经济政策的制定和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的进行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指标初选与数据处理

1.指标初选

利用合成指数来测定商品市场的景气变动,需要从大量反映商品市场周期波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中挑选出合成指数的相关构成指标。对于这些反映商品市场周期波动的指标的选取,既要考虑该指标在商品经济生活中所触及的广度和深度,又不能包罗全部刻划经济活动的所有指标,只能选择那些能够提供经济循环特征、反映商品市场运行趋势与轨迹的经济指标。由于我们国家的统计数据不太完善,本文在指标选取中受到指标时间长度不一或统计口径的限制,这给我们的指标选取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经过大量收集与筛选,本文选取了与商品市场密切相关的近60个指标的月度增长率数据,其范围包括收人、价格、生产、财政、储蓄以及资金等。受到统计资料时间长度的限制,很多指标都只有

1999年才有月度数据,因此,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999年1月~2006年12月。这些数据均来自相关年份的《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2.数据处理

对于每个经济指标的月度数据而言,他们都是由四个要素构成:趋势要素(T)、循环要素(C)、季节变动要素(s)、不规则变动要素(I)。为了剔除季节变动要素和不规则要素给经济分析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采用目前国际上通行的X-11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同时,为了消除各项指标短期内小幅波动对于指标相关检验的影响,本文对所有指标再进行十五项移动平均处理。

三、合成指数的景气指标的确定

1.基准指标的选取

基准指标是确定各合成景气指标时差关系的参照系。要确定我国商品市场合成指数的景气指标,首先就应确定一个能够反映商品市场经济活动及其波动状况的重要指标作为基准指标。根据“能够灵敏反映当前商品市场经济活动变化”的原则,我们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作为基准指标。这主要是基于以下的思考,即零售市场景气波动对我国消费品市场与生产资料市场均有着重大的影响:一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动可以准确反映消费品市场的变动,另一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动也能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生产资料市场。

2.基准日期的确立

周期波动的基准日期是波动达到周期的波峰和波谷的时点,即周期波动的转折点日期。一旦我们确定了基准日期,周期的持续期间、扩张和收缩时间也就相应地确定了。因此,基准日期是分析和预测商品市场波动周期和波动特征的重要依据。同时,基准日期也是确定经济指标之间时差关系的基准。但由于宏观经济是一个多维度的经济活动的动态综合体,通常是选择一组被认为与整体经济波动大体一致的经济指标,并通过该组指标计算历史扩散指数HDI(Historical Diffusion Index),再确认过去的景气变动模式和转折点的位置,从而初步推算出基准日期。本文选取与商品市场波动大体一致的几个指标来确定商品市场波动的基准日期,这样的指标主要有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增加值、重工业增加值等。根据HDI确定的基准日期见表1。

3.合成景气指标的确立

对初选指标进行筛选和深入分析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确定基准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个指标的波动时差类型,即确认经济时间序列的先行、一致或滞后类型。由于本文立足于先行与一致合成指数的分析,故没有构建滞后合成指数。目前国际上常用的用于确立先行、一致或滞后指标的方法有几种,如时差相关分析法、K-L信息量法、基准循环分段平均法、聚类分析法等,我们运用最常用的时差相关分析对商品市场各时间序列的先行、一致关系进行初步的划分。

通过时差相关系数分析,我们可以初步确立本文的先行景气指标与一致景气指标,其中先行景气指标10个,一致景气指标8个。但是,时差序列相关分析只是从一个时差相关的侧面描述了指标的某些整体性质,缺乏对指标各个特殊循环的波动状态的直观描述,因此,利用时差序列相关分析等方法而初步选上的指标会有一大批不符合最终要求。我们在时差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画图的方法,结合基准日期比较每个初选指标与基准循环峰、谷的对应状态,以此来最终确认入选指标。

通过对各经济指标的转折点日期的计算以及对其波动图形的比较,我们挑选出能基本符合要求的10个指标,其范围覆盖了工业增加值、工资、消费、物价、税收、主要产品销售率、进口额、货币供给量(MO)、原材料价格指数等,但遗憾的是缺少了商品或物资库存等重要指标,这可能会对我们后面的合成指数分析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指标选取情况见表2:

(1)一致指标CI(Coincident Indicators)。一致指标又叫同步指标,他们本身的波动与当前商品市场的总体景气变动大体一致,可以综合描述总体经济所处的状态。本文所选取的一致指标主要有:工业增加值、流动资产周转率、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重工业增加值、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等5个指标。从表2上可以看到,各个一致指标与基准指标的时差相关系数都在0.7以上,属于高度相关。同时,我们所选取的这些一致景气指标在经济上与我国商品市场波动这个主题也十分相符。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了工业化高速发展的关键期,第二产业的产值提升较快,在一致指标中引入工业增加值、重工业增加值具有合理性。另外,商品市场作为买卖双方交易的场所具有流通性,而流动资本的周转率则可以作为一致指标直观地反映商品市场的流通和波动状况。而原材料的购进价格指数与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则是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与商品零售市场的一个风向标,是商品市场波动分析所必备的指标。因此,选取上述指标作为一致指标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的双重合理性。

(2)先行指标CI(Leading Indicators)。先行指标又叫领先指标,是指在经济波动达到高峰或低谷之前,超前出现峰或谷的指标,它可以作为短期预测的重要依据。本文选取了轻工业增加值、汽产产量、进口总额、金融机构工资性现金支出、微型电子计算机等5个先行指标。这些指标与基准指标的时差相关系数均在0.5左右,相关程度也比较理想。从经济意义上看,轻工业增加值的变化情况主要反映了轻工业波动发展状况,但由于轻工业往往对重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因此将轻工业增加值纳入先行指标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汽车作为一个基本的交通运输工具,其产量的波动本身也能对货运量波动产生一个先头反映的效果,特别是,我国私家汽车消费在近几年来一直保持一种快速的上升势头,为推动我国消费品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不小作用,也是我国消费品市场中的重要指标;将进口总额作为反映商品市场景气状况的先行指标也是合理的,其理由在于商品进口主要是为了直接满足国内市场的最终消费需求或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进口总额越大意味着商品市场越景气;选取微型电子计算机作为先行指标,是由于其作为信息工业的核心产品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已被日益广泛应用于工农业产品生产、商业流通服务(特别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家庭及个人消费,因此微型电子计算机销售量作为商品市场的先行指标在当今信息经济条件下具有现实的合理性。

综合上述指标的经济分析,可以发现表2中的指标与景气波动的对应性尚可,并且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四、商品市场景气指标的合成指数分析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合成指数计算方法有美国商务部合成指数法、日本经济企划厅合成指数法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合成指数法等。本文所选用的是美国商务部编制的合成指数法。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得到的合成指数变得较为光

滑,去掉不规则因素的影响,我们对根据美国商务部编制的合成指数法编制出来的先行与一致合成指数分别进行三项移动平均处理。图1即为中国商品市场一致合成指数与先行合成指数图。

从一致合成指数的图形上看,我国商品市场月度经济景气在1999年8月达到前一轮的景气周期谷底,此后开始新一轮的景气上升趋势,其上升的速率是先快后慢,并于2000年8月抵达第一个峰顶。在到达顶峰之后不久,商品市场景气急剧下挫、直入深谷,但不久后又立马触底反弹。在市场景气下挫和回升的周期性波动过程中,分别于2002年1月和2005年8月经历过两次大小程度不一的景气波动谷底,如果说前者是挫入深谷的话,那么后者则是在高位回升的下调过程中出现的高位谷底。其间,在2004年3月出现过一次景气波动的峰顶。根据刘易斯(W.Arthur Lewis,1978)所确定的“谷-谷”规则计算,1999年8月到2002年1月构成了一个长度为30个月的短周期,其中的扩张期为13个月,收缩期为17个月(具体情况见表3)。从2002年初开始,商品市场景气步入了第二个上升期,其前期上升势头比较强劲,而后期则出现过几次轻微的振荡,经过近两年的向上攀升,于2004年3月到达该轮景气波动的顶峰,并且本轮波峰与上次的景气波峰基本上持平(即处于相同高度)。此后,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和各种“瓶颈”因素的制约,整体经济景气持续下滑,这在商品市场上表现为商品市场经济景气指数的近17个月的持续下落,并于2005年8月形成相对高位的谷底。这样,从2002年1月到2005年8月又形成了一个相对较长的中短周期,其长度约为43个月。自2005年9月开始,商品市场经济景气呈现明显回升态势,但其回升力度由于受到2006年初开始的强大阻力作用而显得后劲不足,以至于历经近两个季度的缓慢“平地”爬行后开始呈下挫之势。因此,从目前商品市场景气运行状况来看,我们可以初步确定商品市场正处于1999年以来的第三个短周期波动之中,虽然其波动幅度相当平缓和复杂,但总的趋势是“降中有升”。

从图1中可以发现,先行合成指数较好而且先验性反映了一致合成指数的波动轨迹。如果将1999年初视作先行合成指数的谷底的话,则根据先行合成指数走势完全可以准确地判断一致合成指数的波动情况,而且可以对2006年以来一致合成指数的复杂波动方向作出合理地预测和判断。具体而言,先行合成指数经过1999年初到2005年初的幅度较大的先扬后挫但规律性较强的周期波动后,其上扬的力度大大减弱,这在图形上表现为曲线的回升较为平缓。其间,先行合成指数分别于2000年4月、2003年4月达到景气周期的顶峰,紧随其后的分别是2001年8月和2005年3月的两次谷底。比较先行合成指数与一致合成指数的波动形态,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两个周期波动中,两者的峰谷出现的时间差基本上为4~5个月,呈现出很好的吻合状态。从先行合成指数2005~2006年的走势上来看,走出了一波从谷底盘整上升的势头,特别是2006年的最后几个月更是呈现出一个快速走强的势头,而一致合成指数也随着这波上扬缓慢地从谷底走出,这也预示着我国商品市场在2007年将有一个往上走的势头。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并不能通过1999~2006年数据的分析对商品市场第三轮景气波动的转折点进行预测,因为从2006年以来先行合成指数与一致合成指数的走势上看,我们并不能确定他们的下一个波峰位的位置,这样对商品市场下一个景气转折点的预测就变得无从谈起,但可以明确的是我国商品市场正在从上一轮周期波动的谷底往上攀升。

在对合成景气指数的图形走势进行基本技术性分析后,我们可以根据图形走势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对1999年以来商品市场的具体发展态势作进一步的景气分析。

(1)1991~1999年,是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在改革开放后的第四个经济周期,这轮周期中1994年为波峰,而后宏观经济经历了长达5年的一个收缩期,于1999年步入波谷,其后开始了下一轮周期的复苏。在这轮经济周期中,我国的宏观经济从“短缺经济”走向了“过剩经济”,而这一历史的转折点的显著标志就是商品买方市场的出现。在整体宏观经济向好的情况下,我国商品市场(主要指买方市场)日益发育成熟和完善,于1999年的局部高位谷底迅速上升。

(2)自2000年下旬,特别是2001年以来,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增长放慢和“911”事件的影响,国际需求增长势头减缓,我国外贸出口受到严重影响。而2001年底的“入世”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和物价水平,这在图形上表现为一致合成指数从2000年8月的波峰急剧下挫到2002年初的谷底。

(3)在2002年初至2004年第一季度之间,在出口需求增长不旺的情况下,国内需求在继续启动中回升,并带动商品销售持续增长,商品市场一致合成指数出现持续26个月的扩张和回升。自2002年以来,我国工业领域各主要行业增长景气发生明显分化,汽车制造、食品、房地产等一批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的行业普遍出现快速增长态势。2003年这一趋势进一步明朗化,而且重工业本身的快速增长也形成了对能源和原材料行业需求的拉动。2004年第一季度与消费结构升级直接相关的行业保持了较高的景气水平。这些已经发生的经济事实客观上也印证了我国商品市场在该时期的景气状况,即持续26个月的扩张。

(4)2004年中上旬到2005年8月,由于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及各种“瓶颈”因素的制约,商品市场一致合成指数持续下落。由于宏观经济出现局部过热,即在粮食供求趋紧、投资过热的背景下,2004年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主要是以“管住土地,管紧信贷”为主要手段,这种“有保有压”的结构性宏观调控政策成功地避免了因投资过热而引发的大起大落。图1所显示的商品市场一致合成指数的持续下落现象,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宏观经济的周期性运行状况首先可以通过商品市场的景气变化而反映出来。

(5)2005~2006年,受2005年全球经济的影响,虽然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呈现良性运行态势,但商品市场景气状况却表现不佳,整个2006年商品市场的一致合成指数都是在徘徊中行进的。然而,从先行合成指数的运行轨迹可以看出,2007年以后的商品市场一致合成指数将会出现大幅回升,其景气前景向好。具体而言,2005年全球经济处于强劲的上升势头,但在经济复苏后,各种激励政策和措施被逐步取消,从而导致此后经济增速的放缓,我国经济受到全球经济的一定程度的影响后,整个2005年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已基本上进入稳定期。受此影响,商品市场的一致合成指数也出现了景气转折和调整,但调整后的景气波动幅度明显放小,其回升的力度亦略显贫乏。但在2006年初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特征,仅在2006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就高达10.9%,与此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仅上涨1.3%,我国出现了过去未曾有过的现象,即国民经济在高位运行的同时,物价却在低位中徘徊,这也印证了图1所示的一致合成指数在2006年以来的走势。

五、结语

本文是在结合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和经济周期指标法中的合成指数方法的基础上来构建中国商品市场的景气指数,基于商品市场月度数据搜集的困难性,我们只是初步刻画了自1999年以来我国商品市场周期性波动情况。通过构建我国商品市场的景气指数,一方面可使宏观的决策者从商品市场的景气分析来客观地把握商品市场的当前走势、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为正确地制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调控举措提供科学的依据;另一方面,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个人则可以根据商品市场的景气波动状况合理地安排生产、行销、消费等活动,从而提高商品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然而,由于我国当前仍然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各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亦处于变化和调整之中,而且我国商品市场本身还不是非常完善,再加上我国统计数据资料又不是特别健全,所以我国商品市场景气指数的研制和构建仍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提升和完善。

上一篇:地方财政支出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 下一篇:上市公司超能力派现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