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变”导练

时间:2022-08-11 03:26:09

命题作文“变”导练

文题设计

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世界里。我们的政治在变,我们的经济在变,我们的生活在变,我们的科技在变,我们的语言在变,就连我们赖以生存的气候也在变……

请以“变”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个独字型的命题作文,即文章的标题只有一个字。这类作文题一般词义明白清楚,看起来很简单,但由于没有修饰和限制,题目本身在文体、立意、选材以及其他方面没有任何导向,写起来往往要比多字题或其它题型更为困难,尤其在审题和选材上难度更大。在写作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把握内涵。一个可以作为题目的字,它的内涵往往是多方面的,这个作文题“变”即是如此。它既可以指具体事物的变,也可以指情感的变,还可以指形势或矛盾的变,等等。在审题时,要尽可能了解得广一点,使自己有广阔的选择余地。二是化大为小。要写好以“变”为题目的文章,除了取决于我们认识水平的高度(或者说是深度)外,还要注意在袁达上要“大题小作”,取材立意,谋篇布局,都要从“变”中的某一“点”开始,这样才能把文章写深写透,才能写出令我们自己满意的作文。假如写作时面面俱到。贪多贪全,容易导致每个方面都谈不深、谈不透,给人以“蜻蜓点水”的感觉。

议论类例文

冯 璇

千万年来,地球在变吗?

似乎没有,因为地球一直存在,地球还是那个地球。

然而,地球的外在表面和内部构造一直在不断地变着。

不仅是地球,世界上看似亘古不变的万事万物每一刻也都在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

变赋予了事物以生机与活力,事物因看似不变中的变而生存。珠穆朗玛峰就是一例。它似乎一直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像沉默的守卫者,但这个守卫者的身高也在不断变化着,它悄悄地释放着自己的能量。我想等到山不再变的那一天,也许山就要消失了吧。

如果说看似不变的便是经典的,那么其不变中的变大概就是使经典永久流传的功臣了。对这一点素喜变化的时尚的人们应该是有很深体会的。随着留着波波头的米歇尔・奥巴马在2009年走进白宫,波波头再一次为人所见。但你知道吗,波波头已经芳龄100了。

1909年,理发师安东尼・斯普里克沃斯基在为一位演员理发时创造了波波头,波波头由此开始了她的经典之旅。上世纪30年代,波波头女孩们用发卡将头发别住;50年代,姑娘们又将它烫卷;60年代,波波头又变形为“南施头”再次高调起来……正是这不断的变使得波波头一直流行成为了经典。

不变中的变也一直是与时代相吻合的。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些细微变化便是有利佐证。这些节目从古到今好像一直没变,但以前人们在清明节时借纸钱来祝福死去的亲人在阴间幸福,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西方文化的渗透,网上送花渐渐代替了烧纸钱。这就是不变中的变。

世上没有哪两个东西是完全一样的,也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的事物。自然、经典、传统等等看似不变的东西,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万千变化。既然在看似不变的经典中又包含着无数的变化,那我们就应该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当然,创新是要以原有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的。同样,既然传统也是不变中有变,我们就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改良传统”,这样传统才能不断发挥其优势,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古人说“以不变应万变”,却忽略了这“不变”中也蕴含着诸多变化,大概还是“以亿变应万变”更准确些吧。

评点

这篇文章从内容上看,十分切合题意。开始从问题“地球在变吗”开始,从而引出“世界上看似亘古不变的万事万物每一刻也都在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的观点。接着作者以“珠穆朗玛峰”、“波波头”、“传统节日的细微变化”几个不同的例子分别论述了变与不变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升华主题。文章观点鲜明,分析论证有理有据。

记叙类例文

赵明伟

“吱呀”一声,破旧的木门被打开了,伴随着阵阵的咳嗽声,小店迎来了又一个晨曦。

小店很小,位于街边的一个角落里,在这个繁华的都市里显得如此平凡。小店没有招牌,但来来往往的人们似乎都知道这是一个杂货店。小店里面的摆设更平凡,一排歪歪扭扭的货架,几个掉了漆的柜台,一把红木椅子,再配上水泥地,四面有些发黄的墙壁,确实可以称得上简陋了。

小店的主人是位白胡子老爷子,拄着拐杖,脸上爬满的皱纹掩盖不了他的慈祥和善良。遇上顾客没有零钱时,他总会叫他们先把东西拿走。有时,他还会招呼在路边玩儿的小孩子到他的店里吃糖。老人患有严重的哮喘,一咳起来就咳个不停。人们似乎总能在小店里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加上老人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朴实的笑容,小店的生意不错。

“来点儿什么?”老人笑呵呵地问。

“一包香烟。”

“好嘞,稍等。”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到货架前。 老人总能像变戏法似的从挤满货物的货架上取出顾客想要的东西。

“慢走,下次还来啊!”接着又是一阵阵重重的咳嗽声。

就这样,一包香烟,两瓶醋,几盒火柴,小店日复一日为人们提供着便利,人们也已经习以为常。

不知过了多少年,突然有一天,小店那扇破旧的木门变成了轻便的推拉门,外面又加了一扇厚厚的防盗门,门面多了块招牌“便利店”,墙壁变得雪白,水泥地也变成了木制地板。那些旧家当也退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擦得光亮的玻璃柜台和排排整齐的货架。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老人不见了,小店的主人变成了一个打扮妖艳的中年妇女,她翘着二郎腿斜倚在沙发上,据人们说那是老人的女儿,老人已经死了。

“快点儿,你要买什么?”女人催促道。

“两个练习本。”一个小姑娘怯怯地说。

“啪”的一声,本子摔了过来。

“一共五块钱。”

“怎么这么贵?”

“现在什么不涨价啊。”女人有些不耐烦了。

小姑娘走了,身后传来女人的嘟囔声:“真是的,没钱别买啊,净给我找麻烦。”

那女人涂得红艳的嘴唇一闪一闪地发着光,像涂了猪油似的。金黄的卷发,让人不得不联想起狮子狗的卷毛。两个大大的耳环,不协调地吊在她的耳朵上。

渐渐地,人们变得不爱去小店了,终于有一天,女人带着疑惑关门了。

为什么小店变整洁了,主人变漂亮了,人们却变得不爱去小店了呢?

到底是什么变了呢?

评点

这篇记叙文,以一个繁华都市里的一个小店的不同变化,有力地阐释了文章的题目“变”。文章运用了对话、动作、神态、外貌、细节、环境等描写,使得文中的老人和女人的形象鲜明,也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蓄而明确。

上一篇:长春市第十一高中材料作文“经验”导写 下一篇:种草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