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如何在实践中与新课程同步而行

时间:2022-08-11 01:42:20

语文教师如何在实践中与新课程同步而行

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材框架、全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语文教师如何在实践中与新课程同步而行?

一、站在历史和未来的高度对待新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性质与地位时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综合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承担着传播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任,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职责,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重任。因此,语文教师只有重新认识自身的教育地位,站在历史和未来的高度认识课改、参与课改。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材内容的来源作了具体的阐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报廊、各种标牌广告、各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一阐述说明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补充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侧重将课外学习资源及日常生活话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

有一次,我到吉林市“锦东花园”去看望正在陪读的妹妹。离下课时间还早,我信步走向小区的草坪,一块醒目的标语牌闯入视野,牌上写着“依依芳草,踏之何忍”八个大红字。回校后,我把这个句子写到黑板上,让学生把它与常见的“禁止折花,违者罚款”相比较,看两种写法哪一个乐于被人接受。

学校举行运动会,我要求学生写关于运动会开幕和闭幕的消息。我又组织学生采访打破纪录的运动员,写人物通讯。住校的学生参加晨跑,既锻炼了身体,又磨练了意志,他们常把“我们起得早,你们太懒惰”这一话题挂在嘴边,向非住校生显示着自己的收获。我抓住这一生活话题,要求住校生用烘托、铺垫的手法描述自己的晨跑生活,突出“起得早”。

我还把歌词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内容,如:“蜘蛛吐丝,画出自己的圆”,“太阳钻洞,织出自己的线”,“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这些歌词成了我和学生学习动词在描写中的作用的最好例句。

课堂反馈证明,初中生特有的好奇心与新鲜感,使他们更乐于接受这些来自于生活的教学素材。教师创造性地将生活内容溶入课堂教学,又在客观上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三、简化课堂结构,让学生直接面对问题

我把课堂结构简化为“检查预习,质疑探究”两大部分。前者为后者的基础、前提,后者为前者的延伸、发展,是一堂课的宗旨。在“质疑探究”过程中,又分为学生自由质疑和教师质疑两大步。这样学生直接面对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研究问题,满足了学生等待已久的求知欲(每位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已经开始等待回答问题了),进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主动性是积极性的前提,只有教师放心大胆地把问题交给学生,学生直接面对问题,才能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在探索中体会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的主动性便会在探索中迸发出来,进而转化为积极性。

让学生直接面对问题,还可以减轻学生的精神疲劳。传统的教师讲――师怕落下哪个知识点而讲、学生听――生怕落下哪个知识点而听,致使教师感到很累,学生更累。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使学生的大脑细胞处于紧张、抑制的状态,造成精神疲劳。长此以往,这种疲劳一旦与懒惰、消极等意志品质相遇,便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四、建造轻松、快乐、充满激情的课堂气氛

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消除大脑疲劳,使学生在愉悦之中接受知识信号。这种气氛的形成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平等、民主的理念去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形象,不要一味地追求“师者,即长辈”、“老师说的,还能错吗”等威严形象,这样只能造成学习气氛上的紧张、学生心理上的压抑。教师应当用会意的眼神、开心的微笑、“别着急,咱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你比老师答得好”等鼓励性语言去建造那种平等、轻松的学习环境。

激情能使学生的学习情感进入亢奋状态,而这种情境则以轻松、平等的气氛为依托。教师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的直接手段便是教师那种充满激情的课堂语言,如“让我们在这充满阳光的世界里唱出自己的心灵之歌”,“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但愿我们每节课、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如同展翅欲飞的鸟儿有了更高的天空,如同摆鳍欲跃的鱼儿有了辽阔的大海,新课程给语文教师提供了发展自己、发展学生的机会。我愿与同行一起探索,在实践中与新课程同步而行。

上一篇:也谈初中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农村学生初中物理学习障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