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探讨

时间:2022-08-11 01:29:33

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探讨

〔关键词〕 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3—0041—01

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其要义是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探索真理,获得知识与能力。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欲望,锻炼其实践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人类获取知识与能力的两大主要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着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研究,更侧重于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获得知识与经验,而不是被迫接受似懂非懂的别人的东西。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1. 自觉转变教师的角色地位,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感受探究的乐趣,摸索探究的规律,体验情感,丰富经验,升华认识。首先,教师应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互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其次,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并为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学习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对于过程中出现的思维障碍,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激活学生思维。

2. 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征,必然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相应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亲自探索并发现事物及其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真理。教师应该为学生着力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能力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

二、多方尝试,力促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1.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探究性学习始于问题的提出,提问是思维活动的外显过程。“学贵有疑”,有问题才有思考,有问题才能有学习的动机。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探究性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创设语文学习的感人情景,包括现实生活情境、多媒体虚拟情境以及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让学生进入情境,激发他们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从而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2. 教给学生质疑方法,使学生善问。

方法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知识之门的开启必将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质疑方法:(1)联想生疑法:紧扣语文学习中的某一知识点展开多方面联想,从而发现疑问,追根溯源。(2)类比生疑法:在同类比中找出其细微差别,探究原因,得出自己的结论。(3)对比生疑法:对比能在异中求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进而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4)逆向生疑法:事物有正必有反,在学习中,学习者由正到反,逆向思维,我们对问题就会有不同理解,获得新知。

3. 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应讲究策略。

(1)善待学生的好奇心。初中学生都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这正是乐于探究的动力。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手段,有意识地创造条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现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想问——敢问——乐问——善问。

(2)重视探究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直接经验体验,因此,关注探究学习过程要重视学生的探究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中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形成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学会交流合作中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宽容;培养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3)活用探究的形式。实践证明,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具有探究和创新的潜能。教学时要依据教材与年龄特点,灵活运用探究学习的形式,把个体探究与合作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因为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寻求问题的解决,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与分析,有些问题适合独立思考,有些问题则需要同伴的分工合作和集体智慧。

上一篇:浅谈物理学习和实际相结合 下一篇:教育软投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