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数学课堂操作的“三有”

时间:2022-08-11 12:15:02

浅谈低年级数学课堂操作的“三有”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52-01

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操作是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方面。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操作把握,到图象,到符号把握,即先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为此,操作活动是学生认知的基础。

一、操作前有准备

操作之前,教师要为学生做好各种准备,这样才能保证操作的有效进行。

我觉得首先要做好操作活动前的“三准备”:

1.材料准备。准备的材料要有利于学生的充分操作和充分探究。比如,《认识角》这一课,教师就为学生准备了小棒、吸管、纸条、棉线、纸等材料。这些材料的准备为学生在操作中进行不同的选择做一个角提供了可能。在《认识人民币》这节课中,教师既为学生准备了真的人民币,也为学生准备了复印的人民币。试想,《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如果不让学生操作人民币,很多学习都是纸上谈兵。

2.知识准备。要使学生在操作活动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准备,才能使他们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如,教学《认识角》,学生的知识准备就是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图形的认识。

3.策略准备。也就是要建立健全的操作常规。它包括课前如何准备学具,课中如何倾听教师的指导,如何收拾学具等。而且操作往往和小组合作同时采用。在建立操作常规时,要选定小组长。小组长不仅要负责收拾材料,也要负责维持操作时的纪律。如,《认识人民币》这课,就有小组长带领学生操作的环节。教师在平时训练时,要定好目标,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良好操作策略的形成。

二、操作前有引导

我们主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这种“自主”并非不要教师的指导,因为学生在毫无目的的“瞎乱”操作中是不会有新发现的。但要注意,教师指导是要侧重于方法、策略的点拨。

例如,在教学《认识角》这节课中,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了角。学生在指角的时候是靠着自己的直觉。学生很可能指的是角的顶点,也可能指的是角的边,但是不论怎样,他们只能指到角的一部分。这时候就特别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先示范:先指顶点,再指边,最后画出角的符号。这样的示范能给学生以清晰的第一印象,便于后面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三、操作中有顺序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乱,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我们认识的数》这节课时,教学时就让学生先估一估,再抓一抓,最后再数一数。操作时,我们不仅可以分出这样的顺序,也可以给学生进行分工以后进行有顺序地操作。

总之,教学中要注重有效操作,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深研教材,把握好每节课的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真正让学生在动手中感悟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

上一篇:高三数学复习教学中“高原现象”应对策略 下一篇:学生如何在课堂上构建绿色化学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