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镜子

时间:2022-08-10 10:38:32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

但愿女儿从我们这面镜子里获得的,不是润过喉咙之后就无影无踪的清水,而是注入她身心的浓浓鲜血,一生都在她的身上流动,给予她生命的力量,帮助她获取人生的幸福。

新加坡作家尤今写过一篇文章《模子》:有位老师遇到一名学生,动辄张口“他妈的”,屡劝无效,只得请他父亲到学校。父亲耐心听完老师的投诉,转身给了儿子一记耳光,厉声喝骂:“他妈的,你这个夭寿仔,为什么要在学校讲粗话!”老师恍然大悟,为什么“他妈的”这三个字会像强力胶一样紧紧地黏在孩子的口上。

单位组织爬山,一个男孩冲在前面,一位老人被男孩当头撞上,差点摔倒,老人无奈地嗔怪:“你这孩子,怎么不看人呢?”男孩恶狠狠地瞪了老人一眼,一脚往他的腿上踹去,气呼呼地往前跑了。男孩的父母——知名大学的教授对老人视而不见,擦肩而过。知识,有时确难和教养划上等号。教授博导的儿子,不一定知书达礼,工人农民的千金,也不一定行为粗鲁,种种差异,与家庭出身无关,与财富地位无关,却与父母的品性道德密切相关。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犹如不同形状的模子,孩子呢,就是模子里面的泥土。模子若是方的,泥成方形;模子若是圆的,泥便成圆形。如果说性格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那么,习惯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养成的,当我们无法改变先天基因,后天的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父母如果守时知礼,勤劳节俭,以身作则,孩子长大以后,纵然未能崭露头角,成龙成凤,也必定能洁身自爱,以礼待人。因此,相较许多家长对孩子知识、技能或特长的重视,我们更关注女儿生活习惯、品性、行为和兴趣等的培养。

我和妻子的生活一直比较闲散,女儿出生后,感觉到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的心态习惯,我们的精神责任,将伴随并浸润着女儿一起成长,任何一个细微的小节都有可能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比如,妻子自幼厌恶肥肉,为了不给女儿留下挑食的印象,每回家里做红烧肉,妻子总会强忍恶心吃上几口。女儿也提出过不喜欢吃的食物,看到妻子的表现,也就明白了“喜欢吃的可以多吃点,不喜欢吃的可以少吃点,不吃是不行的”的道理。多年下来,走南闯北,女儿胃口一向很好,从来不必为吃的问题左右为难。生活中,常常看到有些父母纠结于小孩的吃饭问题,爷爷奶奶如临大敌地追在身后,一仗下来,不仅战场上一片狼藉,自己也累个半死。也有小孩偏食、挑食,如不喜欢吃葱和番茄,就在幼儿园里掀桌子、摔碗,拒绝进食,斯文扫地,家教全无。女儿让我体会到,吃饭并不是一件恐惧的事情,很大程度上是大人的习惯、口味和性格影响了孩子对食物的兴趣,比如没有合理安排饮食结构,没有养成吃饭的规矩,该吃早餐的时间,还躺在床上睡懒觉,该吃晚饭的时候,还在外面购物游玩,以垃圾食品取代健康食品、以零食取代主食、顽固地偏好某一样食材,经常不在家庭用餐,久而久之,孩子就产生了对食物的反感,失去了对三餐的兴趣。

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惊人的。这一点,连一字不识的母亲也有所领悟。前年,母亲病重卧床,我和大哥随侍在侧。她感慨道:“我这辈子对你爸诸多不满,有一点是我错了。我一直耿耿于怀他对母亲的关怀大于对我的关心,现在看来,我能有你们两个孝顺儿子,是你爸的榜样。”想起当年母亲对父亲求全责备的絮絮叨叨,母亲怨怼后继续默默的付出,感触良多。冬天的早上,很冷,妻子自己洗了冷水脸,要求女儿也洗冷水。女儿大发脾气,妻子也很生气。生完气,女儿上学,妻子上班。第二天,女儿早上起床,妻子还在生气,故意不给她倒热水。女儿却发现新大陆一样,乖乖地用冷水刷了牙、洗了脸,跑到妈妈身边,说:“妈妈,我发现用冷水洗脸很舒服呢。”

孩子们都有很强的模仿意识,他们的许多问题是后天缓慢养成的。例如,想要孩子喜欢读书,不必四处取经,只要把大量的书籍带回家里,自己端坐在书桌前,孩子也会慢慢地拿起书本,学习的种子就会播撒在孩子的心田,经历春风秋雨的洗礼,长成参天大树。在家时,妻子每次带回新鲜的零食,总会先给爷爷奶奶或外婆尝一下,如果他们不在,就会留出一部分,然后再分给女儿吃。幼儿开放日那天,小朋友们玩累了,排队倒水喝,然后规规矩矩地把杯子放好,没有人注意,也没有什么不对劲。轮到女儿,她接了一杯水,没有马上喝,吹了两口,小心地拿到妻子面前。这时,乐乐看到女儿的举动,再次拿了水杯去打了一杯,送到他妈妈的手里,然后跑过来对谦谦说:“我也给妈妈倒了一杯水喝。”许多事情,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习惯的东西却根植在我们的内心,不需要提醒,也不需要教育,这一杯水,在女儿或许只是自然的行为,妻子还是在接水的那一刻感到了温暖与自豪。

爱应该是一种自由,而不是限制与束缚,我们给予女儿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比如不饿可以先不吃,衣服鞋袜自己选择决定,安排活动玩乐的时间,实在睡不着可以不用午睡,等等。但是,如果想要做一件事情的话,就一定要拿出做事的样子,这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品质。聚餐时,邻座的孩子吃零食贪玩,对满桌的食物毫无兴趣,钻到桌子底下去玩,偶尔探出头来喂一口。女儿见了,心里痒痒,也想跟着钻桌子。妻子说:“你要去玩,可以,你必须先把自己的饭菜吃完。”那会儿,女儿有些委屈,不过还是快速地把饭吃完了。有天早晨,女儿忽然提出要跟我比赛吃粥。刚学会拿勺的她有序、快速地把一碗粥吃得干干净净,没有剩下一颗米粒。“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虽然现在的孩子,不太可能体验到“汗滴禾下”的感受,但是,我们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告诉女儿,因为玩耍而浪费粮食是不对的,吃饭时顺手就可以划拉干净的碗,为什么一定要剩几粒呢,既浪费,又麻烦。耳濡目染,女儿每次吃饭,都会认真地把最后一粒米饭划进嘴里,掉到桌子上的饭菜,也会根据情况收拾干净。也许,这些在许多人眼里只是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不过,态度决定生活,只有珍惜你所珍惜的,才能享受你该享受的。孩子这张白纸,就看我们怎么去描绘。

曾经碰到几位父母,聊起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他们像是看到“怪物”一样对我说:“你居然让这么小的女儿洗袜子、拔青菜和倒垃圾?”我纳闷,问:“有什么不对吗?我们小时候不都这么过来的吗?”他们惊叫:“那是我们那时候,现在怎么可以这样。”我无言以对,不知道他们的子女是否与众不同,可以“不食人间烟火”。我只知道,我的女儿需要读书吃饭、工作谋生、劳动生活,这些内容跟我们这一代没有太多差别,也与我们的祖辈没有本质区别。我非常认同李嘉诚的话:“懂得吃苦是人生的第一课。”时代不同了,女儿这一代没有这么多苦难可以经历,也不需要从事多么辛苦的劳作,但是,这不意味着孩子就应该娇生惯养、好吃懒做,至少,不应该丢掉中华民族吃苦勤劳的优良传统,不应该缺乏“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的精神。

女儿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会撒娇耍赖,要大人抱,不满足她的要求就哭闹不休,妻子总是鼓励她要坚强,不要路还没走几步就偷懒,更不能动不动就哭闹。几次三番,女儿见识了她的强硬,逢事爱哭的毛病自动收敛,不但走路不再怕累,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不再张嘴干嚎,也能够主动想想办法了。初夏,我在奥运火炬传递新闻中心值班,妻子领女儿绕着黄龙体育中心玩,那么热的天,那么远的路,妻子都觉得又渴又累,女儿体谅妈妈、咬牙坚持。快到目的地时,女儿的脚绊了一下,差点摔倒,她没有趁机撒娇,继续一声不吭地走,还是妻子心疼,抱起了女儿,这时,女儿滔滔不绝地说:“谦谦走累了,很容易摔跤,所以妈妈抱。”

侄儿小时候抗拒进菜场,嫌菜场脏和臭,女儿却安之若素,在那里,她认识了各种蔬菜,知道了肉在哪里买,水产都有哪些,葱长什么样,买老豆腐要过秤。回家后,女儿很喜欢帮我们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整理房间、收拾院子、擦洗汽车、打扫卫生、购买东西等。我处理鸡鸭鱼肉,做蛋球和千张包,她陪在旁边观看,一起剪四季豆、剥毛豆、包馄饨、掰菜叶儿,还宣布长大后第一个要学的菜是番茄炒蛋。劳动中,女儿懂得自己发现快乐与惊喜:如剥蛋时可以吃粘在蛋壳上的蛋白,剪葱就像是在完成一次手工,剥虾时吮吸一下鲜美的虾头,尝到诱人的虾油虾膏。从此,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女儿跟着我们走街窜巷、登山涉水,充分享受自由远行的乐趣。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我们幼儿园里就知道的。我与妻子都来自江南小镇,从大学到工作、结婚,用我们的双手与努力,营造属于自己的生活,简单、温暖而不奢华,感恩父母、回馈社会。任何时间,我和妻子都不依赖长辈,不会为了睡个懒觉、唱个歌、吃个饭或逛个街的个人享受,请钟点工、保姆或父母帮忙,我们坚持自己洗衣、做饭、接送孩子,并与女儿一齐动手参与,共同享受劳动的天伦之乐。从小,女儿就树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观念。刚学会背书包的时候,她很高兴也很骄傲,每天穿好衣服、吃过早饭,就赶紧拿出书包,费力地背上,喊着:“上学喽。”在家里,画好画、做好手工、玩好芭比……,都会亲手把书桌和玩具箱整理干净;每次练完琴,不用提醒,就会把防尘罩盖好,凳子放好;饭前,会主动地跑过来摆碗拿筷,铺桌端菜。女儿十分享受劳动的乐趣,觉得自己亲手剥壳的鸡蛋、剪角的毛豆、挖出的毛笋和番薯、摘下的柿子,都特别香甜美味,常常边吃边赞美:“这是我自己剥的,真好吃,自己做的最好吃了。”是啊,劳动是快乐和幸福的,只有会享受劳动乐趣的人,才懂得享受生活。

妻子喜欢简单俭朴从容的生活,家里看过的旧报纸,不会随便乱扔,放在客厅一个固定的纸板箱里,女儿很自觉,自己剪下的碎纸头,画过不要的废纸,都会扔到箱子里。洗澡时,女儿一边玩水,一边用剩下的肥皂头自己搓洗毛巾,洗完澡,几个肥皂就可以捏成一大团。周末出行,只要不赶时间,尽可能带女儿挤公交或者走路。在公交车上,她慢慢学会在拥挤时让座,在堵车时安静等待。碰到车子又挤又闹,中途就步行回家,会发现许多平时不注意的东西,春天抽枝的芭蕉树,秋天的红枫叶,地上的白果。看到春天树枝上冒出的小嫩芽,妻子告诉她说:“这是大树的宝宝,要好好爱护,不能随便摘取,大树会哭。”女儿问:“我也是宝宝,要是被掐一下,妈妈你也会哭的吧?”有次,带女儿逛街,被热情的店员拉着试穿了一件衣服,很合身也很好看,妻子嫌贵没买。女儿困惑地问:“妈妈,为什么你喜欢,又不买呢?”妻子回答:“不是必须要穿的衣服,价钱太贵,所以还是不买了。”妻子借机说:“世界上有很多东西你会很喜欢,但不一定非得自己拥有,看看,就可以了。”耳濡目染,女儿从不会赖在地上哭闹不休,讨要自己想要的玩具衣物。单位里发的年货礼盒,她会蹲着看看数数,满足地说:“这些好东西可以吃一年了。”女儿习惯了去浴室,可以玩很长时间的水,我问她:“妈妈烧好了水,能不能浪费啊?”女儿想了一会,跑去对妻子说:“那还是在家里洗吧,可以省点钱。”

日本第一生命保险公司每年在全国幼儿园和小学做调查问卷,了解孩子们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发现男孩子最想做的是棒球选手、足球选手和厨师,女孩子最想做的是厨师、幼儿园老师和护士。在中国社会,“好像所有的动物,无论羊、牛、鸡、兔子,全要求变成狮子。其实只有狮子会成为狮子,其它动物被逼成了疯子”(庸)。每个人的智力都是不同的,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我们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不要求女儿建功立业、呼风唤雨,逼成所谓的“疯子”。我们希望女儿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做一个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做一只快乐的“兔子”,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会从我们身上映照出自己的影像,但愿女儿从我们这面镜子里获得的,不是润过喉咙之后就无影无踪的清水,而是注入她身心的浓浓鲜血,一生都在她的身上流动,给予她生命的力量,帮助她获取人生的幸福。

编后:本文节选于图书《时间开始了》,这是一位父亲的育儿笔记。这本书,就像爱因斯坦幼年时交出的第三个小板凳,虽然大伙儿看着很是平淡,没有惊天动地的风云,却是作者一家三口烹饪的用心之作,酸甜苦辣,私房美味。如果把育儿也看作一场战争的话,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各式战法与武器。

孕育小生命的快乐是短暂的,而养育孩子的过程是一份妙不可言的体验。作者说“面对女儿的每一个笑容、每一声啼哭,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欢喜与感动,像是透过风月宝镜,看到了自己的心灵,看到了上帝的微笑,看到了生命的奇迹。”而事实上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这里我们还能看到我们逝去的童年,那是一种美妙的回味。

虽然在某一天,当女儿亭亭玉立地站在眼前,不管愿不愿意,也不管接不接受,已经暗示着我们的光辉隐退、老境将临。犹如作者的女儿童言无忌的话:“等你们老了,爷爷奶奶他们就死了;等我老了,爸爸妈妈你们就死了;等我女儿老了,那么我也就没有了,知道吗!”

知道吗?还有一点,我们已是别人的一面镜子了。你是否也需要这样一面镜子?

《时间开始了》这本图书现已面向全国公开发行,你也可以直接向现代青年杂志社邮购。

上一篇:梵克雅宝 美之传承 下一篇:匠心?天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