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位“父母”的女儿

时间:2022-10-14 08:16:52

三十八位“父母”的女儿

2015年10月13日,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奖揭晓,代琼兰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

早在获奖之前,代琼兰和她的西山团结喜福乐老年公寓就已小有名气。在喜福乐公寓进门的右侧一幢楼房,记者见到了代琼兰。这里是她在老年公寓的居所,住在此处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6公里外上冲村的家。在深秋的细雨里,短发、不高的代琼兰站在门口,脸上绽放灿烂的笑容。

房间一侧,摆放着她近年来获得的各种荣誉:“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三八红旗手”……说起这些,代琼兰说并不重要,转身帮坐在身旁的老人家掖紧了衣角。“我再给您买双高帮的棉鞋,都露着脚杆了……”看到眼前的一幕,你也许会觉得这是一对母女,可谁曾想到,和这位老人家一样,被代琼兰接到喜福乐老年公寓照顾的38位“父母”,都是她“捡”回来的孤寡老人。

放弃挣钱机会

“不想让老人受一点委屈”

昆明遇雨便成冬,冷雨带来的寒意,也侵进了西山区团结乡的喜福乐老年公寓。

马上要去北京了,代琼兰依旧很忙。她一早起来就打开暖风机,把老人们喊到客厅,叮嘱大家要多穿衣服,天冷一定要打开取暖器。“他们老是不愿意烤火,说不冷,怎么可能不冷嘛,明显是怕增加花销,要帮我省钱。”代琼兰笑着给老人的房子里点上熏香,丝丝香味中飘来暖意。

家里的很多事还需要一一安排。哪些老人需要提醒按时吃药,哪些老人需要注意饮食,哪些老人近来身体有恙……她在厨房,小心地向正在准备午饭的工人们叮嘱每一个细节。厨房很大,这原本是她为6年前开农家乐而设计的格局。

“蔬菜是自己种的,鸡鸭猪都是自己养的,说实话生意还不错,但是早关了,6年前就关了。”维持老年公寓的日常运转需要资金,为了能多挣点钱,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代琼兰没少吃过苦,但关掉赚钱的农家乐,很多人都想不通,这不是自断财路吗?

代琼兰讲起了其中缘故。农家乐和老年公寓同在一个院子里,生意好了,来的车和人也就多了。这份热闹吸引了老人家,有时候好奇地绕着院子里的汽车看,有时会看着往来的人群笑。在来用餐的客人中,代琼兰看到了些许嫌弃,读到了一些厌恶。“老人当然不会说,但他们肯定会难过,我看在眼里也难过,索性关了。”敏感善良的她,不愿为了赚钱让老人家受到一点点委屈。

这样的理由,兴许会让有的人瞠目结舌,但在代琼兰看来,却是理所应当。

带领村民致富

“我没文化,但勤快能吃苦”

代琼兰出生在一个小山村,几代务农的家里一贫如洗,她和兄弟姊妹都没上过学。1973年,20岁的她嫁到西山区团结乡上冲村,让家人温饱是她唯一的心愿。

敢打敢拼的她为让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好点,1977年,她鼓起勇气走进村里开办的“红医班”学习打针、接生等医学知识。渐渐的,代琼兰成了周围小有名气的接生婆。穷人她从来不收钱,条件好的会付1块6的谢礼,每次拿到钱,她总会先到商店里给公公买上一瓶酒,给老人家解解馋。粮食紧缺的年代,酒可是奢侈品。

1985年,靠着政府贷给的300元无息贷款,代琼兰做起粉丝加工的小本生意。一没文化二没技术,她清楚,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为了利用起粉丝加工剩下的残渣,她还养起了猪。这个“爱折腾”的女人似乎总有干不完的事,拉沙、做兽医、开推土机……这个“拼命三娘”就像高速运转的机器一般,从未停下休息。

在这样艰难的打拼下,2004年,她终于小有成就。

接过带领村民致富的担子,她担任了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小组组长,把村里的发展和村民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放在自己的心上。在镇党委出资一万元的情况下,她捐资5000元,动员全村上下一起出力,把村里800米长的泥泞小路修成水泥路;捐资了一万元,帮助家乡禄劝河东庄修桥;捐资3万元为村里修蓄水池,解决了村里人畜饮水问题;出资2万元修缮了镇里的区级重点保护文物――戴雄墓。

现在的下冲村,已经改变了面貌,很多农家告别土坯房,住进了新盖起的小洋楼。

建起老年公寓

“我就是老人们的女儿”

建老年公寓,源于她1979年第一次帮助的老人,王刚。

王刚是村子里的孤寡老人,往常代琼兰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老人出来走动,可有一次,她却多日未见老人。上门探望后才知王刚已经生病多日,28天后,代琼兰决定将卧病不起的王刚接到家里。由于当时家中十分贫困,一家人常常连饭都吃不饱,这一决定也遭到了公公婆婆的反对,但拗不过她的善心,家里人终于同意了。这一住,就是23年!

即使是在出门打工最艰难的日子,代琼兰仍旧把老人带在身边。2002年2月7日,老人家去世。按照上冲的风俗,在外去世的人不能带回老家安葬。“老人以前日子就过得挺苦了,一生无儿无女,最渴望能有一个家,我想在他往生之后也能实现。”代琼兰把老人带回了上冲。

送走老人后,她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日后若有机会,一定要给像王刚一样的孤寡老人一个温暖的家,竭尽所能去照顾他们。

此后,她一直不断寻找合适的地点和机会。2004年,她得到了一片租地,喜福乐老年公寓建起来了。老人们一个接一个地住了进来,人最多时有38位。

每天给老人梳头、洗脸,打扫卫生、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成了代琼兰的日常工作。有个老人患有精神疾病,发作起来常常打自己的头,她也常常被气哭。看着她受委屈,老人们会帮着一起劝说,会跟着一起流泪。她跌倒摔伤,老人们会为她送上药膏,帮她捏脚,每每想到这些,代琼兰的心里总是温暖非常,有他们的心疼,做什么都值了。

公寓建成至今,代琼兰和她的家人再没有回过自己家里居住。她丈夫、儿子、儿媳全都住在公寓,帮忙打理。她把关心照顾老人作为自己的“功课”,每天忙完村里、地里的事,就回到老年公寓跟老人们同吃一锅饭,住在公寓里。

双目失明的邓志斌生病住院,她每天都要抽空去给他喂饭喂水。李桂芬老人病危住院,她坚持积极治疗,最终老人康复出院。严老兰老人大小便失禁,她每天帮其洗澡、擦背,直到老人离世。她不太记得老人住进来的日子,也常常忘记他们的具体姓名,但老人离世的日期、时间和情形,她却记得一清二楚,因为总是她陪在身边。

无暇顾及家里

“对得起所有人,却对不起家人”

作为老人们的女儿,她倾尽心力,可作为一名母亲和妻子,她却有些歉意。

1990年,大女儿在镇上读寄宿制初中回不了家,所有的家务都落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小女儿身上。一天晚上,代琼兰和丈夫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看见小女儿正吃力地将一口装满水的大铁锅往灶台上放,两只瘦弱的小胳膊提着水摇摇晃晃,代琼兰眼睛湿润了,但她知道,自己注定要一辈子都欠家里人。

在那段艰难奋斗的日子里,代琼兰为了一车沙多赚5元、10元钱,就自己卸货。有一次她和刚上初中的儿子一连卸了7车沙,凌晨两点多回到旅店,已经累得吃不下东西,只能喝水。懂事的儿子将她全部湿透的衣服认真清洗一番后,将湿衣服放到被子里,用自己的体温捂热。代琼兰看在眼里,心揪着疼,背过儿子,她不停地抹着眼泪。

1993年,沉重的家庭压力最终还是让成绩优秀的儿子放弃了学业,回家与代琼兰一起承担家庭重担,这也成了她心里永远的遗憾。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有段时间,《流浪歌》是代琼兰开车时的单曲循环,她说,自己就像一个在外流浪的人,离家虽然只有6公里,但她却始终无法到家。好多次,在《流浪歌》的音乐中,她泪流满面。后来索性心一横,她把自己最爱的这盘碟扔了。“还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必须坚强,没时间流泪呀。”

如今,“喜福乐”里满院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猪肥鱼跃。老人们幸福合乐,夏有树荫乘凉,冬有暖房烤火,他们知道,有这样一个“闺女”在身边,走的时候一定是幸福的。

代琼兰虽已经到了花甲之年,但她矢志不渝。“等把你们都送走了,我再退休。”这是代琼兰对老人们的承诺。

上一篇:外汇储备资产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下一篇:山水绿了口袋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