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2-08-10 08:45:42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进入初中后,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但随之而来的是,随着课业的繁重,一部分原来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会在课业负担下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如何才能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保持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呢?笔者认为,对初中生要多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模式的引导,提高其学习效率。现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步步设疑,激发求知欲

在教学“三角形全等条件”时,要求学生从作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这个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想法,有学生指出可以量出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和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用一边与一角、一边与两角、两边与一角等多种方案进行证明比对。对于这些方案,我并没有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自行探索:大家的想法都有价值,并且有共同点:即通过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作一个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但这样能够满足所需吗?到底要几个条件才能达到目标呢?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都想要用自己的方法得出结论。

二、善于引导启发,尊重学生主体

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将知识蕴含在平实的案例中,让学生自己探究,既发挥主体性,又能获得启发,往往就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用脑思考问题,勤于实践。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少数学问题需要借助多媒体直观展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一些无法画出来的图形,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地展示。

四、讲练要精,善于反思总结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应该重视“精讲精练”。“精讲”,就是讲规律的形成过程,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精练”就是有针对性地激励学生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精心组织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枯燥乏味的内容予以加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力求找出某些关键点,要善于反思和总结,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揭示出来,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从而产生兴趣。如我对完全平方公式总结规律:头平方,尾平方,乘积的2倍中间放;又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根据其解集通过数轴寻求、数形结合的特点,我形象地通过口诀:“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无解”让学生记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本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五、发展学生思维,注重能力培养

新课标指出:要发展学生思维,抓住数学本质。可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点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经验来源于探索,成功来源于实践。初一学生学习数学与具体实践操作活动密不可分,重视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注重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主动地学。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尝试,多动手,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去大胆猜测,去自主探索,去亲身体验,去实践验证。如在教学《余角、补角、对顶角》时,我让学生猜想如图中的∠α和∠β的度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我打开几何画板进行操作,让学生观察并提出猜想。有学生猜想∠α+∠β=90°,怎么验证猜想呢?有学生提出证明过程:根据图形可知∠α+∠β+90°=180°,所以∠α+∠β=90°。借此,我引入余角的概念:像刚才的∠α与∠β那样,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简称互余,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余角。

在教学补角时,我先出示如图,让学生继续动手操作探索∠α和∠β的关系,学生根据上次的探索过程,很快形成类比思维,自主探索之后求得∠α+∠β=180°对照余角的定义,学生很快获得了数学化归思想,据此完成对数学的探索。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的探索过程,紧扣数学本质。在认真践行新课程理念的同时,让数学课堂有“数学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根据初中生身心特点,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其充分的自主空间,让其有自由探索的勇气和热情。

想要有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笔者认为,首先要改变观念,抓好课堂落实,这是关键所在。新课程数学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新的挑战,只要提高认识,务实工作,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

上一篇:优化数学资源库,提高备课效率 下一篇:预设与生成,引领与感悟